- +11
吃瓜 | AI已經開始摸魚?衛星大碎80塊,波音公司再闖大禍
本期科技聯播內容如下:
01 AI 也愛摸魚?Claude 3.5 Sonnet 編程中途搜索黃石公園風景照
你能相信嗎?AI 也學會了摸魚。
10 月 23 日,Anthropic 在其官網發布了其旗艦 AI 產品 Claude 3.5 Sonnet 的最新功能——使用電腦,并在 X 上分享了大量演示視頻。在演示中,AI 不僅學會了人類與電腦圖形界面的基本交互,還可以嫻熟地進行一些人性化的進階操作,例如填寫表格、編寫程序、制定旅游攻略以及調用搜索引擎等。

然而,其中最讓人啼笑皆非的一幕是,Claude 在進行編程演示的中途,突然自顧自地打開谷歌,搜索并欣賞起了黃石公園的風景照片,仿佛人類“摸魚”一般偷得浮生半日閑。
出現了如此有人性的一幕,不由得讓人對人工智能在未來產生威脅的擔心程度大幅降低,畢竟一個工作愛摸魚的人工智能能有什么壞心思呢。
02 AI 大佬質疑諾貝爾物理獎:象征意義大于實際貢獻
就在上個月,2024 年度的諾貝爾獎評選落下了帷幕。令人感到驚訝的是,今年諾獎的化學獎與物理獎都不約而同地頒發給了 AI 領域的專家,這也讓許多人發出感慨,認為“這簡直就是人工智能的勝利”。然而近日,針對諾獎物理獎的兩項歸屬,AI 領域的大佬們卻接連發出質疑的聲音。這是怎么回事兒?

2024 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
10 月 22 日,在印度金奈舉辦的一場主題為“如何使機器達到人類水平智能”的紀念講座上,Meta 首席 AI 科學家楊立昆(Yann LeCun)在被問及對今年諾貝爾物理獎的看法時,就直觀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在楊立昆看來,今年諾獎之所以花落玻爾茲曼機(Boltzmann Machine)和霍普菲爾德網絡(Hopfield Network),完全是因為諾貝爾委員會迫于壓力,需要向“AI 深度學習領域的貢獻”頒布獎勵。

法裔美國計算機科學家楊立昆(Yann LeCun)
這一處境就很像當年的愛因斯坦——他獲得了 1921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然而與大眾普遍認知不一樣的是,幫助他獲得這一獎項的并非著名的“相對論”,而是他影響力略遜一籌的另一項成果——“光電效應”。
當然,這并不是說“相對論”配不上諾貝爾獎。相反,從 1910 年起,愛因斯坦幾乎每年都被提名諾獎,憑借的都是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然而由于當年這一研究遲遲未能被實驗證實,違背了諾獎的頒發理念,因此一直未能成功獲獎。
直到 1922 年,提名愛因斯坦的呼聲空前高漲,提名者包含了著名的物理學大牛普朗克等人。“很難想象十年后人們會如何看待‘愛因斯坦不在諾貝爾獲獎名單中’。”在強大壓力下,諾獎委員會最終接受了普朗克等人的建議,將前一年的物理獎項以“光電效應”的名義“迂回”補頒給了愛因斯坦。可以說,并非是愛因斯坦需要諾獎,而是諾獎需要通過表彰愛因斯坦的貢獻才能維持自身的價值與權威。

愛因斯坦獲 1921 年諾貝爾物理獎
在楊立昆看來,今年的物理獎頒發也是如此:諾獎委員會受到“需要表彰 AI 領域重大影響人士”的壓力影響,因而選擇了玻爾茲曼機和霍普菲爾德網絡這兩項與物理學聯系較為密切的 AI 研究——前者受啟發于物理學中描述氣體分子運動狀態的“玻爾茲曼分布”,后者則是首次將物理學中的統計力學的原理引入了神經網絡。
對于這兩項研究,楊立昆則直言“盡管在概念上很有趣,但在當下已經毫無用處”。這種評價,真是一點情面不給。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作為神經網絡發展早期提出的兩種模型,它們都因各自的局限性而失去了實用價值——傳統的玻爾茲曼機效率低下且難以被進一步解釋和擴展;而霍普菲爾德網絡則存在著無法解決的過擬合問題。因此,現在我們幾乎只能在教學課本里見到這兩項研究,用來闡述 AI 深度學習的發展與進化。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此次諾獎表彰的象征意義要遠高于其實際價值。
相較于楊立昆的調侃,另一位 AI 大佬的點評則更加尖銳。有“長短期記憶(LSTM)之父”之稱的德國計算機科學家于爾根·施密德胡伯(Jürgen Schmidhuber),自 10 月 9 日起,就在 X 上連續發表了長篇言論,矛頭直指“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抄襲和錯誤歸屬問題”。他認為本次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兩項研究,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 AI 領域前人的成果,但那些科學家的貢獻卻因為“未被后來者規范引用”等學術原因從未受到過應有的待遇及重視。

于爾根施密德胡伯發表長篇言論
03 40 位頂尖科學家簽署公開信,洋流崩潰這些國家將面臨危機
全球氣候劇變的“節點”可能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更接近。10 月 21 日,一封由全球 40 多位頂尖海洋和氣候科學家們聯名簽署的公開信被發布于互聯網,旨在敦促北歐國家的政策制定者們盡早應對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日益嚴峻的“崩潰”危機。

公開信截圖
沒錯,不僅人會崩潰,洋流也會“崩潰”。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是地球氣候的重要調節系統,就像“南水北調”一樣,它把大西洋表層的溫暖海水、熱量、鹽分和營養物質從赤道附近運往高緯度地區,并在那里冷卻、下沉,然后將較冷的海水從深海運回赤道地區。這一環流直接影響著地球南北半球的熱量分配。然而,由于全球變暖導致的冰蓋融化速度快于預期,北大西洋的淡水流入量增加,這顯著阻礙了高鹽度溫暖海水的下沉運動,導致該環流逐漸減緩,并且日益趨向某個“崩潰”的臨界點。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
那么洋流“崩潰”會怎么樣呢?后果可能遠比你想象的要嚴重。
科學家們在公開信中表示,這一海洋環流的崩潰將為全球帶來毀滅性的、不可逆轉的影響,尤其會給北歐國家帶來嚴重的降溫和極端天氣,進而影響到全球。此外,它還將直接威脅到全球的農業、漁業,并對區域生態造成惡劣影響。

這一擔憂并非近來才有的新論調。就在去年,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 2023 年度報告中曾得出結論,認為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有“中等可能”不會在本世紀突然崩潰。
然而,公開信此次則譴責了 IPCC 的這一結論大大低估了該環流的崩潰風險,他們認為這一崩潰過程有極高的可能將在未來幾十年中跨越臨界點。如果不盡快采取行動,我們將在本世紀下半葉經歷一場極為嚴峻的氣候危機。
04 隕石來源揭秘:超七成球粒隕石源自三個小行星族
仰望星空,偶爾能瞧見劃破天際的流星一閃而逝,更有少數得以穿越大氣層,落在地上——這便是隕石。我們總會對這些“天外來客”的來源感到好奇。最近,由歐洲南方天文臺、查理大學、艾克斯馬賽大學等多家機構組成的研究團隊發布的三篇論文,為我們帶來了線索。

隕石,根據其內部的鐵鎳金屬含量高低通常可以分為三大類:石隕石、鐵隕石和石鐵隕石。其中石隕石最為常見,約占所有已發現隕石的九成以上。而石隕石又可被分為球粒隕石和無球粒隕石兩種類型:前者更常見,通常含有大量毫米級的球粒,這些球粒一般是在太陽系早期的凝聚過程中形成的,保留了早期太陽系形成行星之前的原始狀態;而后者(無球粒隕石)則非常罕見,它們通常都來自已經分化的天體,也就是像地球一樣具有核心、地幔和地殼分層結構的行星或小行星。

球粒隕石
無球粒隕石的成分可以幫助我們準確判斷其來源——通常來自灶神星(太陽系第二大的小行星)、月球或火星。然而,這類罕見隕石的占比很小,僅占所有已發現隕石的 6% 左右。因此,此次的三則研究都是圍繞著占據所有已發現隕石約 85% 的球粒隕石展開的。那么這些球粒隕石的老家到底在哪兒呢?

最終,研究人員們發現,超過七成已發現隕石的來源,都可以被追溯到位于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主小行星帶上的三個小行星族——馬薩利亞族、鴉女星族以及其子群凱琳群集。而形成這三個小行星族的三次解體撞擊,分別發生于 4000 萬年前、750 萬年前以及 580 萬年前。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在距今約 4.66 億年前的奧陶紀,地球曾經歷過一次大規模普通低鐵群球粒隕石的撞擊事件,這很可能與奧陶紀冰期和生物多樣性的重大轉變有著密切關聯。這三篇論文,被發表于《天文學與天體物理》、以及《自然》期刊(兩篇)。
05 波音又又又出事了:Intelsat 33e 解體產生 80+ 碎片
在太空中能威脅到航天器的,除了小行星,還有各色各樣的太空垃圾——最近,在地球的近地軌道上一下又增加了好幾十件。
10 月 21 日,根據美國多家媒體報道,國際通信衛星公司(Intelsat)確認,由波音公司為其制造的 Intelsat 33e(又稱IS-33e)高軌同步衛星在運行時發生故障并解體,產生了大量碎片。截至 25 日,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新聞處發布消息稱,俄專家已經記錄到了這顆衛星產生的 80 多個碎片,這無疑提高了同步軌道潛在碎片云碰撞風險,并對其他衛星的運行安全構成威脅。

Intelsat 33e 解體藝術圖
IS-33e 于 2016 年 8 月發射,并于次年 1 月正式投入使用,它可以覆蓋半個地球為用戶提供服務,預期使用壽命 15 年。此次事故,無疑嚴重影響了 Intelsat 公司的全球衛星服務,而作為其制造商的波音,恐怕更是要大傷腦筋。
要知道,這并非波音衛星產品的首次報廢事件,早在 2019 年 4 月,它制造的同系列衛星 IS-29e 就曾發生過故障并最終解體,僅在軌服役了 3 年。除了衛星之外,波音更是負面消息不斷。今年 6 月,其“星際客機”的首次載人試飛任務就未能成功,還造成了兩名宇航員滯留太空至今未能返航。更不用說近年來頻繁出現的民航安全事故以及罷工、虧損等等問題。簡直可以說,波音“正在從糟糕走向更糟糕”。

星際客機
也許出于以上種種原因,波音也在謀求新的解法。10 月 25 日,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波音正在考慮出售其太空業務的部分資產,其中包括問題重重的“星際客機”以及涉及國際空間站的部分業務。
這就是本期想跟你聊的幾條科技新聞,很高興你能看到這里,讓我們一起保持對科技發展脈動的感知。
今日互動:
楊立昆說今年諾獎之所以花落玻爾茲曼機和霍普菲爾德網絡,完全是因為諾貝爾委員會迫于壓力,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开启中马关系新的黄金50年
- 习近平抵达马来西亚,发表书面讲话
- 美情报机构网络攻击亚冬会,中方回应

- 五一小长假前夜火车票今日开抢,预计客流最高峰为5月1日
- 白宫称在停火前提下或与俄建立经济伙伴关系

- 第一个用望远镜观测星空的是意大利科学家
- 一种又名副热带季风气候,受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的中纬度气候

- 19离婚搭子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