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山西青銅博物館今開館:2200件精品不少來自警方追繳
澎湃新聞獲悉,作為全國首個省級青銅專題博物館——山西青銅博物館于今天(7月27日)正式開館,山西公安機關繳獲并移交的文物中的精品,將作為“山西青銅博物館”展陳主體,同期于山西青銅博物館亮相。山西青銅博物館隸屬于山西博物院,與太原博物館聯袂共享5個既連通又獨立的紅色橢圓倒錐體建筑群,展示面積1.1萬平方米,共展出青銅器物多達2200余件。
2200余件青銅展品都來自哪里?當地文物部門介紹,2018年1月以來,山西公安機關通過積極打擊文物犯罪,先后兩次共繳獲25000余件被盜劫文物,其中商周青銅器價值重大,特色鮮明,豐富了山西青銅文物寶庫。此次展出的除了公安部門追繳的文物展品外,還包括自建國以來,山西省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的考古發現。
山西青銅博物館談及山西為何要建這樣一座青銅博物館,山西省文物局巡視員、山西青銅博物館籌建辦公室副主任寧立新此前在接受山西本地媒體及《山西晚報》采訪時表示,“站在山西省轉型發展、文旅融合的角度來看,建造一座‘晉字號’青銅博物館,既符合山西文化事業發展需要,也能滿足廣大觀眾的迫切需求,使之成為三晉又一張文化名片。”“山西作為青銅文物比較多的省份之一,成立專題博物館,符合歷史和文化的實際,也呼應了人民群眾迫切的文化需求。”
建設怎樣的青銅博物館?
據山西媒體報道,山西省在建設主題性的青銅博物館時,很多專家提出要做青銅文化、青銅考古、青銅藝術、青銅文明,但是經過認真分析,并吸納了專家意見之后,觀眾最終能在山西省青銅博物館內看到三個內容:華夏直根、禮樂春秋、技藝模范。
“華夏直根”講述晉文化在華夏文明傳承、發展中的特殊地位。“禮樂春秋”闡釋中國青銅器作為禮器使用的鮮明特色和禮樂文明的精神內涵。“技藝模范”反映古代青銅器鑄造的先進技藝和卓越貢獻。三個部分代表了山西青銅文化的特色,也是中國青銅文化最核心的內容,“我們用山西發現的青銅器,講中國青銅器的故事,用人類認識物質文化的三個層面來講述山西青銅器。”
三大展覽板塊聽起來立意很高,在陳展內容上很接地氣,站在公眾的角度考慮問題。比如,在“技藝模范”展示中,主要講述了青銅器在古時候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在“禮樂春秋”中,講述了中國的禮樂文明,也就是中國青銅器與世界其他文明古國青銅器的不同之處;在“華夏直根”展區,挖掘了青銅器背后所闡述的精神內核和文化背景。2200余件青銅展品來自哪里?
山西青銅博物館隸屬于山西博物院,與太原博物館聯袂共享5個既連通又獨立的紅色橢圓倒錐體建筑群,該建筑是太原市的標志性建筑之一。青銅館展示面積1.1萬平方米,共展出青銅器物多達2200余件。
2200余件青銅展品都來自哪里?寧立新介紹,除了公安部門追繳的文物展品外,還包括自建國以來,山西省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的考古發現,如晉國遺址、天馬曲村遺址、翼城大河口遺址、陶寺北墓地、酒務頭遺址等重要考古發現。雖然很多遺址都是因為盜掘進行搶救性發掘,但出土的青銅器之精美,文化價值之高,對全國的影響之大,都是罕見的,這從這些項目連續獲得全國年度十大考古發現就可看出。“山西雖然不是王都所在,但是一直是王都近畿,重要方國、諸侯國所在,對理清山西商周文化面貌乃至中國青銅文化面貌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已經為我們構建起了中國青銅文化的文化軸線。”寧立新說,“我們還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歷年來在商周時期的考古成果,分類進行了展示,比如從晉國、倗國、霸國等考古遺址中出土的青銅器,在修復和保護后都在青銅博物館進行了展示,有助于大眾更好地了解山西燦爛的歷史和文化。”
基本陳列“吉金光華”開館后的山西青銅博物館將推出基本陳列“吉金光華”和臨時展覽“穿越時空的鼓聲”,線上線下互動。基本陳列以“吉金光華”為主題,分“華夏印跡”“禮樂春秋”“技藝模范”三部分。展示中國青銅時代的發展歷程和輝煌成就。
一、華夏印跡
山西是華夏文明和國家起源的重要地區,陶寺遺址表現了最早的王權和國家形態,與古史傳說中的唐堯時代相互吻合。夏商周時代,山西擁有最重要的銅礦資源和制銅技術,對青銅文化的發展和繁榮起到了舉足輕重的支撐作用。晉國從周初分封的百里小國開始,勵精圖治,開疆拓土,秉承傳統,銳意創新,吸納了周邊諸侯國和北方草原文化的新鮮血液,逐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晉文化,對后世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影響深遠。
第一單元 青銅先聲
陶寺文化是中國青銅文明萌芽階段的代表。龍山文化晚期,方國文明如滿天星斗,地處中原和北方文明交匯地帶的陶寺融合眾流,不僅在社會生產力上突飛猛進,在社會復雜化進程上也邁出關鍵一步。城市、大型公共建筑、貴族墓葬、文字、禮制性藝術、科學技術相繼出現和成熟。在眾多方國之中,陶寺脫穎而出,率先走向王國文明。這里就是最初的“中國”,也是青銅時代的先聲。
第一單元 青銅先聲第二單元 率土內外
乳釘紋簋 商商王朝國家政治疆域的地理架構為王畿、四土(四方)和四至三個層次。王畿是以商邑為軸心的商地;四土(四方)位于王畿之外,由商王朝貴族、官吏統治區域和從屬于商王朝的方國活動區域共同組成,這是開放且不穩定的區域;四至,位于四土(四方)之外,是商王朝和商文化勢力影響地區。從山西商代青銅器的分布和不同文化特征,可以看到從早商到晚商國家政治疆域三個層次的歷史性變化。
龍型觥 商獸型觥 商第三單元 赫赫晉邦
晉侯臣斤(pí)壺 西周公元前11世紀,武王伐紂之后,新建立的西周實行了有別于前朝的統治策略。“分封建國”政策先后確立了七十一個諸侯國,與周王室同屬姬姓的達到五十三國,晉便是其中之一。
獸面紋方彝 西周晉國建立之初,周圍方國林立,諸戎環伺。武公、獻公以降,晉國逐步兼并周邊諸國。文公時,會諸侯于踐土,晉被推為盟主,由此晉國成為稱霸一方的大國,“天下扼塞鞏固之區,無不為晉有”。
晉公盤 春秋二、禮樂春秋
將青銅器作為禮器使用,中國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禮和樂相輔相成,構成完整有序的社會政治文化制度。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個人修養,禮樂制度指導和規范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舉行祭祀、宴享、朝聘、婚冠、喪葬等活動時,均使用禮樂器。這些禮樂器,通過材質、形態、裝飾、色彩、銘文和組合方式的差異,呈現了人們不同的身份等級和價值取向。
漢代以后,青銅器與禮制之間的關系逐漸淡化,但禮樂制度的文化內涵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
第一單元 鐘鳴鼎食
義尊 西周鼎是禮器的代表,鐘是樂器的代表。“鼎食”是廣義的禮,“鐘鳴”是廣義的樂。通過制禮作樂,形成了一套頗為完整的禮樂制度,用以維護社會秩序上的人倫和諧。禮樂文明在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至今仍有其強大的生命力。
伐簋 西周考古發現,青銅禮器和樂器常共同出現在商周高等級貴族墓葬中,說明禮器與樂器的配合使用已經成為表達禮制的程式。
獸面紋镈 春秋盤蛇形鼓座 戰國第二單元 強固威行
鑾鈴 西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戎”即武事,是國家政治生活的兩大主題之一。兩周時期,出師之前要祭社殺牲、并以血涂鼓;戰爭當中行卜筮之事,向先祖、河神致祭,祈求勝戰;戰后行獻俘禮,宴享將士、撫恤親屬。同樣,屬于武事的還有田狩之禮,即大蒐禮,晉侯曾多次行大蒐禮,教民以禮,整頓軍隊,任命將帥。考古發現的大量車馬器、兵器,大多是兵戎征戰的遺物。
第三單元 立身以禮
帶鉤春秋以來,貴族階層不僅在政治生活中利用鼎簋等禮器,表達自己的身份地位,同時也開始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其它青銅制品,來表現自己的尊貴和富有。因此,使用帶鉤、銅鏡、精美刀具、弄器等日漸成為一種時尚,并且以此作為善自約束、端正衣冠、彬彬有禮的一種精神文化追求。“不學禮,無以立。”生活用器作為修身之“禮”,是禮樂制度內涵的延伸。
刖人守囿車 春秋第四單元 無遠弗屆
邾季簠 春秋多年來,山西曾發現不同地區的青銅器,如來自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的倒鉤銅矛、鄂爾多斯式獸首刀、安弗拉式雙耳罐、鶴嘴斧和動物形牌飾等。兩周諸侯國青銅器也頻繁在山西發現,如魯侯鬲鼎、吳王夫差鼎、秦式短劍等。這些青銅器,或來自軍事征伐,或來自商品交換,或來自朝聘、婚媵、助喪等禮儀活動。不同風格的青銅器,呈現了豐富多彩的青銅文化面貌。
第五單元 簡襄功烈
趙卿墓車馬坑 春秋春秋以降,周天子勢衰,諸侯爭雄,戰爭頻仍,禮儀制度對人的節制力越來越弱。新興士大夫的階層日益膨脹的欲望,使社會越來越趨向于功利和實用,僭越禮制的現象時有發生。
蟠螭紋鑊鼎 春秋晉襄公時,趙盾執掌了晉國的國政,趙氏勢力由此強大起來。至趙鞅時,趙氏勢力向北擴展,營建晉陽城,強勢崛起。從太原金勝村發現的趙卿墓,其隨葬品數量眾多,奢華至極,完全超越了“卿”應有的等級身份。
鳥尊 春秋第六單元 三晉菁華
春秋戰國之際,社會風云變幻,恢復周禮與重建秩序的矛盾日益尖銳。晉國鑄刑鼎正是在多元思想影響和法制觀念興起的背景下重建秩序的嘗試。
虎形提梁盉 戰國三家分晉以后,隨葬青銅禮器的組合日趨簡單,陶制禮器大量出現。列國各自為政,自行鑄造貨幣,以“三晉”最為繁盛。
雁魚銅燈 漢戰國時期呈現的青銅文化面貌,從表象看是對傳統秩序的破壞,但從深層次看,則是“禮”不斷適應社會發展而發生的變革,預示著一個新秩序、新時代的到來。
三、技藝模范
瑰麗的文明之花離不開技術的沃土。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在青銅技術和藝術上擁有獨特的傳統和風格,正是中國古代青銅工藝從合金成分、鑄造手段到造型藝術上的特性,才造就了中國青銅器的獨特成就和魅力。山西已經發現多處采銅、冶煉和鑄造遺址,年代久遠,技術成熟,工藝精湛,呈現出幾近完整的青銅工業生產鏈。侯馬鑄銅作坊范鑄青銅的技術水平達到了青銅時代的巔峰,形成了晉系風格,所鑄造的青銅器藝術造型構思巧妙,圖案紋樣匠心獨運,引領時尚,影響后世。
第一單元 點石幻化
銅礦石 商人類發現和使用青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最初,人類被銅礦石的顏色所吸引,制作飾品或者顏料。在掌握了冶煉技術,尤其是青銅被大量用于社會性和制度性目的之后,采礦業規模才大幅增長,技術日臻成熟。從使用偶然得到的自然銅開始,人類一步步探索純銅的冶煉和青銅的合成。銅料的持續供給和青銅的穩定生產成就了燦爛的中國青銅文明。
第二單元 殊途同工
展廳現場青銅器的鑄造方法主要有范鑄法和熔模法,兩種鑄造方法都有模和范。利用可熔性材料做模,焚模成器的鑄造方法就是熔模法。以模翻范,脫模澆鑄的鑄造方法就是范鑄法。兩種方法雖有差異,都可以鑄造出形制不同、紋飾精美的青銅器。
獸面紋模 春秋第三單元 執簡馭繁
公元前585年,晉國遷都新田后,青銅器生產技術進一步成熟和發展。侯馬牛村和白店鑄銅作坊遺址的考古成果,揭示了晉國當時龐大的生產規模和高超的生產技藝。分鑄技術更加嫻熟應用,出色的解決了鑄造上復雜的技術問題,而且在不使用失蠟法的情況下,也能鑄造出大量精美的青銅器。以簡化、統一、協調和最優化的原則,使復雜的青銅器生產模塊化,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創建了晉系青銅器生產的標準化模式。第四單元 錯彩鏤金
展廳青銅器鑄成之后,還需要經過補鑄、鋸截、鏨鑿、刮削等工序,去除青銅器表面的毛刺、芒口、澆鑄口等痕跡,打磨拋光之后,才得到青銅器成品。
戰國前后,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情趣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作為禮器的青銅器越來越多成為生活用器,人們為了追求絢麗的色彩和顯示尊貴的身份,采用鑲嵌、鎏金、錯金銀、錯紅銅、包金、貼金等方式對青銅器進行裝飾,逐漸形成了青銅器裝飾的高峰時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