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 +157
馬上評|是什么推動了這輪高校學科專業大調整
復旦大學成立四大新工科創新學院,加速向創新型大學轉型;上海交大一天內成立四個新學院;清華大學擬增加約150名本科生招生名額,同時將成立新的本科通識書院;山東大學停招27個本科專業、撤銷10個專業……
近段時間,國內多所高校宣布進行學科專業調整,有增有減,動作頗大,引起各界的高度關注。這一輪的專業大調整,背后有何原因?重點方向是什么?
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
首先應該指出的是,這一輪學科專業大調整,并非簡單的“加減法”,而是有著深刻的底層邏輯。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人工智能與可持續發展成為引領未來的關鍵力量。今年以來,驚艷世界的國產大模型DeepSeek、在春晚扭秧歌出圈的機器人,持續引發熱議。
在去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著眼提高創新能力,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科技創新的原始策源地,必須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
規劃綱要特別提到,要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實施一流學科培優行動,推動學科融合發展,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支持瀕危學科和冷門學科。”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1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了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會議提出,要把優化學科專業設置作為改革重點,賦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權,以國家戰略、市場需求和科技發展為牽引,對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科學調整,完善課程和教材體系,推動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提升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契合度。
可以說,2025年是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的關鍵之年,也是面向十年建成教育強國全面布局、高位推進之年,包括學科設置調整在內的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都將加速推進。
學科專業調整緊跟時代發展而動
事實上,我國的大學,乃至世界范圍的大學一直都在根據時代發展變化進行專業的調整。不斷調整學科專業,也是大學保持生命力的必要舉措。
遠的如古典語言與文學(比如拉丁語、古希臘語以及相應的文學作品)、神學等相關內容,在幾百年前的大學顯然是普遍存在,但是現在卻是非常小眾的專業與方向。
近的如農業機械化專業的升級迭代。在幾十年前,我國有多所質量很高的農業機械化專門性大學,但現在都已經被合并或改名了。比如,1952年成立的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曾是全國重點大學之一,但是在1980年代改名為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專業有了明顯變化,在1995年又和北京農業大學合并成為現在的中國農業大學。
這些調整,充分反映了農業機械化專業從獨立學科向綜合化、交叉化發展的趨勢,而現在農業機械化的課程也廣泛融合了智能裝備、新能源技術等內容。盡管一些傳統專業(如拖拉機專業)逐漸消失,但其技術內核被融入現代農業工程體系,以適應農業機械化與智能化的新需求。
現階段高校專業調整動作大,主要原因就是我們的技術條件有了新突破、經濟結構有了新變化,產業轉型正在加速。比如,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一系列科技技術與理念不斷涌現,從0到1的創新、“破壞式”創新此起彼伏,如果高校專業的變化不為所動,只會落后于時代。
當前,學科交叉、學科融合也是一個大趨勢。工程專業有了藝術審美加持,將更人文;醫學專業有了心理知識輔助,將更人性。所以原有的專業迅速變化與消融是一種必然,是一種大學與社會良性互動的真實反映。
擔憂人文專業衰落?大可不必
面對高校學科專業的調整,也有聲音擔心,高校如果完全“跟著市場需求走”,可能導致人文專業萎縮,進而導致人文精神的沒落。這種擔憂,其實大可不必。
比如,古希臘語或拉丁語雖然早已在絕大多數大學校園里淡出,但是用古希臘語寫成的《伊利亞特》《奧德賽》和《柏拉圖對話集》,以及用拉丁語寫成的《高盧戰記》《懺悔錄》《烏托邦》等經典著作,卻是很多大學課程的必讀書目。
而且,當下很多人文學科在其他學科的幫助下更為壯大。以考古為例,有了地質與科技的幫助,先不說會有更大的考古發現,單說在學科發展上就有了更多新的分支,展現出更強的生命力。正如清華大學提出,著力培養人工智能與多學科交叉的復合型人才,提升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與社會發展需要。
所以,高校專業調整是一直在進行,而調整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會受社會需求變化的影響。社會需求變化快,則高校專業調整速度也必須快起來,否則就會跟不上時代的潮流。我們不但不能畏懼高校的這種變化,相反應該為這種變化充滿信心。
至于人文精神的傳承、人文素養的培養,不一定需要廣設專業、保持巨大的培養規模來維系,而是可以通過通識教育、通識課程模塊來實現。
放眼長遠,高校專業調整不僅需要適應社會與產業發展,還要在我國教育強國建設的征程中,主動通過“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和“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以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作者系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長聘教授)



- 古典美学对话世界
- 中越发布联合声明
- 官方:加大“开盒”挂人等处置力度

- 五一抢票崩了?12306:及时消除短暂延迟现象,系统平稳度过今日售票高峰
- 乌议会批准延长战时状态和总动员期限90天

- 第一个用望远镜观测星空的是意大利科学家
- 一种又名副热带季风气候,受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的中纬度气候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