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外專家齊聚,《中國文學與文化》創(chuàng)刊十周年座談會召開
近日,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辦的“《中國文學與文化》(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簡稱JCLC)創(chuàng)刊十周年座談會”在北京大學舉辦。
“《中國文學與文化》(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簡稱JCLC)創(chuàng)刊十周年座談會”現場
《中國文學與文化》由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與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qū)中國詩歌文化論壇聯合主辦,美國杜克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由古典文學專家袁行霈教授、美國漢學界著名華裔學者蔡宗齊教授共同擔任主編,劉玉才教授擔任副主編,主要登載中國古代詩歌、散文、小說、戲曲創(chuàng)作與理論等相關研究的英文學術期刊,出版周期為半年,常刊、主題專刊交替出版。2019年6月,《中國文學與文化》正式列入具有國際權威性的A&HCI(藝術與人文類文獻)學術索引。
《中國文學與文化》系列書影
研討中,《中國文學與文化》聯合主編蔡宗齊分享了與志同道合的袁行霈、劉玉才辦刊的心路歷程。
蔡宗齊指出,以《中國文學與文化》為依托平臺,編輯部建立了數個重要的出版子平臺,包括袁行霈教授和他為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主編的《如何閱讀中國文學》(How to Read Chinese Literature)叢書、為博睿出版社主編的《中國古典文獻與世界》(Chinese Texts in the World)等。蔡宗齊也回憶起2018年和2019年的夏天,彼時他受袁行霈教授之邀到大雅堂研修兩個月,得以完成《語法與詩境》一書,因此,他非常感謝北大這個“大碼頭”為船夫提供了休息和充電的好場所。
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姜國華表示,國際化的學術刊物是建成世界頂尖學科的重要平臺,學校對此高度重視。因此,他非常欣賞《中國文學與文化》編輯部提出的“天下學問一家”這一辦刊宗旨,并認為,要加強中外學者之間的深入交流,促進中國古典文學與文化研究的國際化。
姜國華談道,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自成立以來,在教育部中外語合中心的指導下,致力于溝通中外學界,推動高水平學術交流與合作,相繼開展《中華文明史》外譯項目、《中華文明傳播史》撰寫計劃、馬可·波羅研究計劃等項目,經過十年發(fā)展,《中國文學與文化》不僅實現了持續(xù)、穩(wěn)定出版發(fā)行,而且進入了國際權威核心檢索,探索出了一條創(chuàng)辦國際學術刊物的新路,對于全校文科學術刊物的發(fā)展具有參考意義。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系主任程蘇東憶及陪同袁行霈教授接待蔡宗齊教授的往事,程蘇東認為,作為一份英文刊物,除政策、資金、稿源之外,《中國文學與文化》還面臨尋找學術翻譯、平衡中外學術評價體系等困難,是兩位主編的合作與大膽創(chuàng)新,才讓刊物得以進入國際權威期刊行列。
程蘇東指出,在世界頂尖期刊的建設中,學術期刊作為發(fā)布新見、引導論題、培育青年的學術平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著重介紹了北大中文系創(chuàng)辦的《語言學論叢》《傳統文化研究》《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中國古典學》《中國語言學》《新詩研究》《跨文化研究》,以及與香港中文大學合辦的《中國文學學報》、全國高校古委會主辦的《中國典籍與文化》等期刊。
專家學者對談交流
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主任助理程郁綴教授總結道,《中國文學與文化》是一份面向全球研究中國文學與文化學者的英文學術期刊,傾注了編輯部的諸多心血。創(chuàng)刊十年以來,《中國文學與文化》得到了原國家漢辦、現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北大科研部,北大教育基金會等部門和領導的大力支持。
座談會第二部分“與會學者座談”由蔡宗齊教授主持。蔡宗齊教授介紹道,自2022年起,《中國文學與文化》開始與《學術月刊》互發(fā)目錄,他邀請更多的學術期刊加入此隊伍,以增加中外學界對彼此研究前沿的關注。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學部委員劉躍進認為,在新媒體時代,應拓展宣傳途徑,用“短、平、快”的方式加強《中國文學與文化》的電子傳播,讓學界迅速了解刊物所載論文的重要觀點。
牛津大學圣安學院教授羅伯特·恰德結合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教學經驗指出,如何將中國知識普及到海外,應作為辦刊的重點與難點。《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副主編鄭園建議,在互發(fā)目錄、摘要的時候,較之短摘要,八百到一千字的長摘要具有更明晰的邏輯論證,或更便于讀者接受。
《文藝研究》雜志社副研究員陳斐肯定《中國文學與文化》在“天下學問一家”的辦刊宗旨下對中西學術交流的大力促進,并發(fā)掘其對抗人工智能、打破信息繭房等層面的意義。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潘建國分享說,《中國文學與文化》封面的“JCLC”鳥蟲篆印章乃由他與朋友設計,這印章本身正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標志,此外,他認為,《中國文學與文化》刊載的中譯英論文在數量上還有提升的空間;刊物不僅限于中西學術的溝通,還應促進東西方學術文化的交流,發(fā)表日本、韓國等學者的英文版論文。
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河野貴美子以朝河貫一在美國展開的日本學介紹工作為例,反思半個世紀后當今學界交流依然存在的語言障礙,認為《中國文學與文化》是改善之路上的重要一環(huán)。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周興陸提出,可適當考慮增加中西概念、術語、學術史等比較文學研究論文的比重,讓國內外學術對話在更堅實有效的基礎上展開。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吳真認為,書評是《中國文學與文化》的特色欄目,如能在每一期都推出針對國內各文體的、最新優(yōu)秀論著的書評,亦為學界一大福音。
與會專家學者大合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