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文成有廉丨《歷史研究》編輯部焦兵:為期刊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編者按:為深入學習貫徹二十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精神,認真抓好《中國社會科學院編輯人員廉潔從業行為規范》的貫徹執行,中國社會科學院機關紀委聯合中國社會科學網推出【文成有廉】欄目,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所屬學術期刊編輯部主任、專家學者,就深化落實《行為規范》提出的“十個嚴禁”要求,暢談認識體會,交流經驗做法,強化行業自律,樹立良好學術道德,引領良好學術風尚,推動形成崇尚精品、嚴謹治學、注重誠信、講求責任的優良學風,營造風清氣正、互學互鑒、積極向上的學術生態。

《歷史研究》編輯部 焦兵
焦兵,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研究雜志社社長、編審,《歷史研究》《歷史評論》《中國歷史學前沿報告》副主編,在《世界經濟與政治》《現代國際關系》《國際論壇》《國際展望》《西亞非洲》《江漢論壇》等刊物發表論文十余篇,多篇文章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馬克思主義文摘》《國際政治》《歷史學文摘》全文轉載。出版譯著《卡爾·波蘭尼:市場的限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學術乃天下之公器,期刊乃學術之公器。學術期刊既是學術成果的高端發布平臺,也是引領學術發展的重要理論陣地。學術期刊的質量,集中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科研水平,進而作用于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辦好中國的學術期刊,事關文化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術期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重要的學術資源,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一張耀眼的學術名片,也是推動中外學術交流的重要橋梁。中國社會科學院歷來重視學術期刊建設,將院屬期刊視為“金字招牌”,在人才、編制、資金等方面給予充分保障,為期刊編輯營造了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辦刊物的工作氛圍。與此同時,中國社會科學院嚴格管理學術期刊,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制定了編輯人員從業行為規范。近日公布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編輯人員廉潔從業行為規范》,按照新時代新征程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總要求,根據反腐敗斗爭面臨的新態勢,在原有行為規范的基礎上,進行了全面系統修訂,明確提出“十個嚴禁”,充分體現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從嚴治院、全面從嚴治刊的決心和擔當。
“十個嚴禁”的制訂,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有力舉措。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總結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新進展、新成效,深刻闡述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科學回答我們黨為什么要自我革命、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樣推進自我革命等重大問題,明確提出“九個以”的實踐要求,對持續發力、縱深推進反腐敗斗爭作出戰略部署。“十個嚴禁”的制訂,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在院屬期刊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和反腐敗斗爭的戰略部署,是院屬期刊必須遵守、不得逾越的政治底線、紀律紅線、法律高壓線。
“十個嚴禁”的制訂,是鍛造忠誠干凈擔當編輯隊伍的有力舉措。什么樣的編輯隊伍,決定著什么樣的學術期刊。“忠誠”就是對黨忠誠,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以黨的意志為意志,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干凈”就是清清白白做人,坦坦蕩蕩做事,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關系、規規矩矩的上下級關系。“擔當”就是勇于承擔、敢于斗爭、樂于奉獻,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十個嚴禁”,是對編輯人員忠誠干凈擔當品質的考驗和淬煉,既是嚴管,也是厚愛。
“十個嚴禁”的制訂,是營造風清氣正學術生態的有力舉措。學術期刊的發展、學術研究的繁榮,離不開風清氣正、山清水秀的學術生態。“十個嚴禁”,以嚴的主基調,激濁揚清、正本清源,通過構建編輯與作者之間健康良性的互動關系,營造講政治、做學問、出精品、育新人的學術氛圍,讓優秀稿件、優秀作者脫穎而出,讓優秀編輯、優秀期刊綻放光彩。學術期刊引領學術發展,學術進步推動期刊發展,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十個嚴禁”為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起到必不可少的保駕護航作用。
《歷史研究》創刊于1954年,是黨中央決定創辦的國家級史學期刊,毛澤東同志就創辦《歷史研究》提出“百家爭鳴”的方針。郭沫若擔任首屆編委會召集人,范文瀾、侯外廬、翦伯贊、呂振羽、胡繩、陳寅恪、陳垣等享譽海內外的史學大家擔任編委。可以說,《歷史研究》出身不凡,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數代辦刊人扛起政治責任,心懷學術理想,篳路藍縷、櫛風沐雨,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將《歷史研究》辦成當代中國史學第一名刊,為我們留下了優良的傳統和厚實的基業。
一路走來,《歷史研究》編輯部規范編輯人員廉潔從業行為,很重要的辦法就是建章立制,以嚴肅、嚴格、嚴謹的編輯流程,規避人情稿、關系稿、金錢稿,保障刊文的公平公正。
嚴格方向導向和廉潔自律。《歷史研究》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學術導向和價值取向,編輯、副主編、主編都規定有明確的意識形態責任和廉潔自律責任,編輯部全體同志都要簽署責任承諾書。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不僅要有政治覺悟,更要有分辨是非的政治能力。為此,一方面我們強化全體人員的政治理論和業務知識學習,尤其是完整、準確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科學的重要論述,以及我們黨對一系列歷史問題的基本結論,不斷提高政治鑒別力;另一方面,強調“精編精校精審”,嚴格執行“三審三校”制度,大到選題立意,小到文字表述,都要字斟句酌,確保不留死角、不出硬傷、不埋隱患。
建立制度化的發稿流程。《歷史研究》刊發的所有文章,必須經過初審、外審、二審、三審、終審等環節。所有文章必須逐級往上提交,不管編輯,還是主編、副主編,都不得自下而上或者自上而下越級處理稿件。同時,我們還建立了發稿會制度和定稿會制度。發稿會上,每個編輯都要制作PPT,介紹各自稿件的作者信息、學術價值、外審意見、修改情況和文章不足,然后接受編輯部全體人員的批判性討論。定稿會由主編和所有副主編參加,由主編主持,副主編充分發表意見,主編最后發表意見。發稿會和定稿會,都要形成會議紀要,向編輯部全體人員公開,并存檔備查。此外,我們高度重視保密教育,反復重申所有人員不得泄露編輯部內部工作信息,尤其是作者、匿名審稿專家、編輯部內部討論等信息,除非是可對外公開的信息。
實行雙向匿名外審及相關回避制度。《歷史研究》編輯部高度重視外審專家意見,將其視為保證學術質量的重要依托。所有提交的稿件,無論是自然來稿,還是編輯部約稿,無論作者是何種身份,都必須提供至少兩位外審專家的評審意見,如外審意見有分歧,還需再請其他專家評審。為了保證審稿的公正性,《歷史研究》編輯部堅持編輯審稿回避制度和外審專家回避制度,凡與作者有師承關系、同門關系、同事關系、親屬關系等的編輯人員和外審專家,一律不得參與審稿。
嚴格內部人員管理。編輯部明確規定并反復提醒每位編輯,不得利用發稿謀取個人私利,包括收受錢物、接受請吃、發表論文、聯合署名等。《歷史研究》編輯部對編輯部人員在本刊發文有嚴格規定,理論上編輯部人員的文章只有得到10位匿名外審專家的高度認可才能刊發,但是,現實中很少有文章能達到這一標準。正因為如此,這一規定實施以來的幾十年中,《歷史研究》沒有刊發過編輯部人員的文章,編輯部人員也很自覺地不投稿。編輯人員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以外單位組織的研討會、論壇、講課、講座等學術活動,都要嚴格按照編輯部規定履行審批程序。編輯部原則上不允許編輯人員在外單位兼職,確有正當理由的,須事先報請中國歷史研究院院務會批準。對于與國(境)外機構和個人進行出版合作、發表學術成果以及接受國(境)外媒體采訪,須事先按照中國歷史研究院外事管理規定履行審批程序。
《中國社會科學院編輯人員廉潔從業行為規范》的頒布,尤其是“十個嚴禁”的提出,對于加強對編輯出版工作的廉潔管理監督,確保編輯出版工作風清氣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將嚴格按照規定,結合本刊實際,制定實施細則,補齊制度短板,扎牢制度籠子,以永遠在路上的堅韌和執著,把利劍磨得更亮,讓編輯走得更穩、刊物辦得更好。
作者:焦兵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