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6噸巨石回家,“上海美術館”十年后歸來
2022年10月1日,是上海美術館遷址世博會中國館十周年的日子。十年前,上海美術館有了另一個名字“中華藝術宮”。在遷址十周年前夕,9月25日晚,原本立在南京西路325號(原上海美術館舊址,現為上海歷史博物館館址)、刻有“上海美術館” 銘牌的大石頭,穩穩落地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似乎預示著“上海美術館”的重新回歸。或者說,“上海美術館從來沒有離開過。”
對于石頭的歸來,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館長陳翔表示,“今年是上海美術館遷入中華藝術宮十周年,目前正在搜集美術館的資料,正巧老館長李向陽找到了當年的石頭,想要捐贈,我們欣然接受。”
找回石頭的原上海美術館負責人李向陽則稱之為“天意、巧合”。
“上海美術館”銘牌石落地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
這塊重達16噸的巨石,原是1999年上海美術館籌備遷入人民廣場跑馬廳建筑(南京西路325號)時,時任上海美術館館長李向陽從蘇州木瀆采石場尋得,并邀請設計師沈浩鵬為美術館設計了logo標志。從2000年至2012年,這塊石頭見證了上海美術館發展的黃金時代,見證了上海雙年展的進入國際視野,更見證了2004年底的“法國印象派繪畫珍品展”通宵的隊伍……
來自蘇州木瀆、與百年前造跑馬廳的石頭出自木瀆同一礦的石頭,2012年前立在南京西路325號(上海美術館舊址)。
尋石之路
隨著2012年上海美術館遷址中國館,啟用“中華藝術宮”名稱,這塊石頭一度消逝了蹤跡、甚至被人遺忘。直至今年8月底,李向陽從朋友處得知,當年的石頭如今被棄之郊野。
刻有“上海美術館”標志的石頭,一度被丟棄在路邊。
由此李向陽輾轉聯系到了圖片的拍攝者馮真敏,他平常喜歡騎著小電驢寫生轉悠,在途經浦東三林塘外環附近時,在路邊發現了這塊石頭。在一次次發送石頭定位、并通過熟悉當地環境的朋友的相助后,李向陽找到了當年的石頭。
地圖上顯示的石頭所在位置。
面對上海美術館事業發展的“見證者”,李向陽詫異之際,感嘆之余,萌發了將其送回美術館的想法。
隨后,李向陽向上海歷史博物館黨總支書記王玉林了解當時遷館的情況,在確認石頭如今無主后,他約上當年一起去木瀆運回石頭的老同事,聯系了吊車等大型設備,計劃以私人名義,將這塊石頭捐贈給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這塊石頭頗有淵源,當年選擇它的時候,因為與百年前造跑馬廳的石頭出自木瀆同一礦。”李向陽說,“我想即便是有主,還是會將它買下。”
9月25日晚,“上海美術館”銘牌石被運到了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
9月25日晚,鉤吊帶著巨石穩穩落在地上,“上海美術館”這塊承載著歷史記憶的銘牌石終于回來了。李向陽在社交媒體發出“十年一夢,重現江湖。磐石不倒,芳華永駐”的感嘆。
“上海美術館”落地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
就在前一天,為紀念遷址十周年,中華藝術宮在大門口重新掛上了“上海美術館”的牌子。
“幾乎與‘上海美術館’嶄新亮相的同時,我從荒郊野外找回了這塊石頭。嗟乎!天意如此,我欲何為?那就以一位曾經為它流過汗流過淚的從業者身份、以及更為廣大的關心它惦記它的普通人的名義,送它回家,也算獻給美術館的一份特殊的禮物。”李向陽今天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說。
上海美術館的銘牌已重新亮相
回憶當年,上海美術館曾是國際美術館協會理事會成員,李向陽還曾代表上海美術館赴威尼斯等地參加國際美術館協會理事會,對于上海美術館的未來,李向陽也希望她越來越好。
歷史變革
上海美術館創建于1956年,是新中國最早建立的美術館之一。建立之初由南京西路上的“康樂酒家”改建為“上海美術展覽館”,1986年,在原址上新建“上海美術館”(今仙樂斯廣場的位置),從“美術展覽館”到“美術館”的易名,不僅標準著該處從上海美協下屬的展覽場所成為了上海市文化局下屬的事業單位。更標志著從“展覽館”和“美術館”性質的變化,展覽館顧名思義就是辦展,而“美術館”則需要有典藏和研究。當時社會對美術館的運營尚處于摸索階段,全國省級美術館僅16家。
1986年,在原址上新建“上海美術館”(今仙樂斯廣場的位置)
在經歷了幾次機構改革后,1996年上海美術館在全國美術館系統中首先有了學術部、教育部,也先后辦了“吉爾伯特與喬治:1993年訪華展覽”、西班牙藝術家米羅等一系列國內外著名藝術家的展覽;1996年上海雙年展也在此誕生,1998年“超日常藝術展”開啟了國內公立美術館辦裝置藝術展的先河,當時荒木經惟、杉本博司、宮島達男等7位日本當代藝術家便已亮相申城。
2000年3月18日,上海美術館遷入兩百米外的南京西路325號,與上海博物館、上海大劇院等一起形成了文化建筑群。上海美術館入遷此建筑后,展廳面積從原先的2200平方米增加到5800平方米以上,美術館運營團隊知識結構也發生了改變;加之過去近十年的積淀,以及公眾審美力的提高,上海美術館迎來了發展的黃金階段。
上海美術館舊址。
2000年的上海雙年展“海上·上海”首次由中外策展人組成策劃小組,也由此奠定了上海雙年展對城市、當代社會和文化觀察的基調,除了傳統形式外,裝置、新媒體等新興藝術形式也通過雙年展的平臺讓更多人了解,每屆上海雙年展延續的話題,也成為一次次對城市化進程的反思與探討。
2000年南京西路325號舉行的上海雙年展,首次由中外策展人組成策劃小組
上海美術館在南京西路325號的十二年,除了上海雙年展外,最令人記憶深刻的是2004年底的“法國印象派繪畫珍品展”,當時來自法國奧塞美術館的51幅頂級印象派作品在上海美術館展出,其中有世人熟知的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莫奈的《盧昂大教堂》系列、德加的《舞蹈課》和塞尚的《三浴女》等。展覽規模之大、藝術水準之高堪稱當時中國舉辦西方繪畫作品展覽之最。
2004年底“法國印象派繪畫珍品展”在上海美術館展出,觀眾如織
回顧當年,李向陽對澎湃新聞說,當時“中法文化年”在上海美術館還舉辦盧浮宮版畫展、蓬皮杜的“新浪潮,法國當代藝術一瞥”,可謂集齊了法國的古代、現代和當代,但唯有“印象派”讓人回味至今。
或許,2004年的幾場法國藝術大展,開啟了藝術全球化的上海視野,也為后來印象派展覽在上海的轟動,乃至2019年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的合作計劃埋下了伏筆。
2012年10月1日,上海美術館“轉身”,遷至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并用上了另一個名字“中華藝術宮”,不只擴大占地面積,更意圖塑造周邊藝文活動空間,群聚文化、藝術、休閑等多方價值。開館首展,“米勒、庫爾貝和法國自然主義”再次印證了上海觀眾對于法國藝術的喜愛,此后,多場展覽,在關注當下的生活的同時,以百年來逐步形成的上海藝術的內在精神為核心,在全球文化觀照中對應生成自己的藝術力量。
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
事實上,就是在上海美術館遷址的2012年,依托浦江兩岸的規劃,上海藝術行業開始駛上了發展的快車道。也是在那一年,徐匯“西岸文化走廊”等品牌項目開始推動。短短幾年間,龍美術館、余德耀美術館、上海攝影藝術中心等眾多知名文化藝術機構入駐此地,2014年,原上海飛機制造廠廠房經過改造,轉型為西岸藝術中心,成為了每年11月西岸藝博會的固定展出場地。這些新興美術館引進的當代藝術展覽,再次拉近了上海與西方當代在藝術上的距離。近年來,西岸美術館、浦東美術館、東一美術館嘗試以新型的、更為穩健的方式進行合作交流,吸引了公眾目光的同時,擁有60多年歷史的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似乎顯出了老態,不再有過去的關注度。
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舉辦的公教活動。
“今年十月,上海美術館精神一定會回來的。”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館長陳翔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在接下去的計劃中,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將舉辦“海派繪畫展”和出版“海派畫家研究叢書”是陳翔致力于城市藝術精神傳承的兩個重大項目。通過對海派繪畫更全面的梳理、展覽,更深入的學術研究及推廣,將繪畫、藝術的流變、發展,置于整個中國文化史、城市發展史中進行凝視、對望。近期,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還將與澎湃新聞等機構聯合主辦賀友直先生誕辰紀念大展“小人書大智繪”等特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