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在山村拍遺照:為2000個老人送去“死亡尊嚴”
原創(chuàng) 黃瓜汽水 那個NG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黃瓜汽水
題圖、編輯 | 渣渣郡
本文首發(fā)于虎嗅年輕內(nèi)容公眾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里,我們呈現(xiàn)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tài)度。
從西安的東南方向驅(qū)車140公里,就能來到秦嶺腹地的地級市商洛。
戰(zhàn)國時期,衛(wèi)鞅率秦軍收復(fù)了河西之地,秦孝公賜予衛(wèi)鞅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商洛曾是商鞅的封地。
幾千年前的戰(zhàn)略要塞,如今經(jīng)濟并不發(fā)達。一到暴雨時節(jié),經(jīng)常會遭遇水災(zāi)。
直到一位85后女孩出現(xiàn)在官方媒體報道上,這座城市再次出現(xiàn)在大眾面前。
幾個月前,#女子免費幫2000位山區(qū)老人拍遺照#上了微博熱搜,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位守在山區(qū)的記錄者。
這位拍遺照的年輕人叫楊鑫,抖音號@高妹愛攝影,是商洛市彩虹公益中心的負責人。
在一部短短4分鐘的宣傳片里,楊鑫和志愿者帶著老人們坐在一塊紅布前,給他們梳好頭發(fā),整理好衣服。
鏡頭背后,楊鑫舉著相機說:笑甜甜。每一位老人都留下了特別開懷的笑容,眼睛瞇成一道月牙。他們笑得開心,是因為終于擁有了一張完美的遺照。
楊鑫成立商洛彩虹公益中心已經(jīng)4年了。2017年底,給老人們拍遺照的念頭,在她心里冒出個尖芽。
楊鑫的本職工作是《商洛日報》的記者,做公益是她的副業(yè)。由于經(jīng)常跑基層,在山區(qū)里走動,楊鑫見遍了形形色色的老人。
村里的留守老人太多了,他們帶著同樣留守的孫輩,一老一小,就這么扶持著生活。
“商洛是一個勞動力輸出型城市,經(jīng)濟相對落后,年輕人到外面打工,掙的錢能多一些。從山里去鄉(xiāng)鎮(zhèn)、去市里、去省會城市、也有勞務(wù)中介組織帶著年輕人去外省打工”,楊鑫向我介紹,村里如今已經(jīng)剩不下幾個年輕人,為了生計,所有人都選擇走出大山。
但更讓我意外的是,老年人仍然是山村最主要的勞動力。“60多歲的老人,在村里都屬于比較繁重的勞動力,孩子們在課余時間也會幫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農(nóng)活,挖土豆、掰玉米、收麥子”。在農(nóng)田里,甚至能看到80歲的老人在耕作,動作已經(jīng)很緩慢了。
來到當?shù)乩先思依铮耸止ぶ谱鞯哪竟褡印⑴f家具和土炕之外,很少能看到照片。就算有那么幾張,也多半是孫輩的百天照和周歲留念。老人們會把孫輩的照片非常稀罕地放在鏡框里夾著,不舍得掛起來。
但他們自己,從來沒有拍過一張正式的照片。
楊鑫有一次看到,一戶人家的柜子上只擺一個光禿禿的牌位。就連那塊牌位,也只是在硬紙板上貼了張白紙,用毛筆寫著名字。楊鑫問旁邊的老人,還記得牌位上的人長什么樣嗎?老人回答,十多年過去了,早就不記得了,也沒有照片。
于是楊鑫當場給老人拍了張照片,老人高興壞了,說這張照片要“等老了(去世了)以后”用。
還有一次,楊鑫去村里采訪,村民隨口給她講了一件事,她到現(xiàn)在還忘不掉。
一個獨居老人過世了,一直無人發(fā)現(xiàn)。等到大家發(fā)現(xiàn)的時候,老人已經(jīng)走了好幾天了。家里的孩子匆匆忙忙趕回村里,為老人辦了一個簡單的葬禮。
村民在一旁感慨:“人一輩子就這樣過去了,連一張照片都沒留下。”
后來,她又去了很多老人家里,發(fā)現(xiàn)他們都只有一個簡單的牌位,沒有遺照。“我是學(xué)攝影專業(yè)的,是不是該用我的技能給老人做點事情?”
剛開始的時候,楊鑫心里也很矛盾。畢竟是給老人拍遺照,如果老人們忌諱該怎么辦?
第一場活動,楊鑫和三家公益機構(gòu)同時去了一座鄉(xiāng)鎮(zhèn)。在鄉(xiāng)村秧歌、鄉(xiāng)村義診、安全知識防范講座這些活動的旁邊,只有楊鑫的團隊是拍遺照的,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活動前一天晚上,楊鑫和志愿者們愁得頭疼,生怕會冷場。但一旁的村干部們一致很支持,聽說有免費拍遺照的活動,二話不說就挨家挨戶宣傳。
老人們一開始還有些吃驚:照相免費、洗照片免費、裝裱免費、洗的照片竟然還是大尺寸的——怎么還會有這樣的好事?
志愿者們在一旁解釋:這是你們到時候用的“老人像”。在當?shù)胤窖岳铮怂懒藭竦卣f“老了”,老人們一聽就明白了,立刻開始排隊。
如今再提起拍照現(xiàn)場的火熱,楊鑫的語氣中仍然充滿成就感。
“照了十幾個老人以后,才發(fā)現(xiàn)我們的登記桌開始擁擠了,老人們?nèi)紒砼抨犃恕W詈螅渌医M織的志愿者也來幫我們維持秩序,害怕老人們擠得摔跤。我們告訴老人:今天來的,都能給你拍。當時那條長隊,一直從登記桌排到了村委會門口,排了兩列,足足有二三十米那么長。”
有趣的是,拍完照片的老人們并不會在現(xiàn)場停留太久,而是轉(zhuǎn)身回家呼朋引伴,叫鄰居們也來拍。
從早上9點,一直拍到下午14點。村里的老人們聽到消息,陸陸續(xù)續(xù)從田間地頭和工地上趕來。有扔下鋤頭跑來的、有騎著三輪車載著三四個人的、有騎摩托車來的、有拿平板車推來的,還有人詢問能不能上門拍,因為家里老人年紀太大了,已經(jīng)不方便出門了。
“我印象中有一個老人。他匆匆忙忙趕來,鞋上面粘的都是水泥,很明顯在工地干活,臉上還濺了水泥的灰點,他急匆匆地詢問能不能插個隊,因為他還要趕回去干活。”
還有的老人膝蓋上全是泥土,楊鑫猜測老人年紀大了,只能跪著在田里勞作。
照片洗出來之后,村子里鋪開了一個壯觀的影展,主角就是村民們。
四根鐵絲,拉出了20米長、30米寬的照片墻,紅藍色相間的照片依次排開,每一張笑臉都很甜。
但其中也有遺憾。
老人們來尋找自己的照片時,指著其中一張照片說:“這不是那誰嗎,他都不在了,前幾天剛辦的白事。”
那時是冬天,很多老人撐不過去冬天的考驗,他們沒拿到自己的那張遺照就匆忙地走了。
楊鑫一開始為老人們準備了兩種顏色的背景布,一塊紅布、一塊藍布。
但后來她發(fā)現(xiàn),大部分老人都會選擇紅布。因為紅白喜事,怎么說都是“喜事”,紅色背景看著就喜慶。
老人們并沒有楊鑫顧慮的那么逃避談?wù)撍劳觯麄兏矣谥币曀劳霰旧怼?/p>
拍攝過程中,為了讓老人笑出來,楊鑫會在鏡頭后面逗老人笑。老人的同伴們也會加入進來,一起逗笑那個被拍的人。
“你個老慫,還不趕緊笑,等照片照好了,以后給你娃擺到柜上”,一句玩笑話,把嚴肅的老人撲哧一下逗笑了,老人回懟一句:“你娃還不照樣給你擱到柜上!”
你擱柜上,我擱柜上,最終塵歸塵、土歸土,大家都變成一張照片擱在柜子上——這是農(nóng)村老人的樸素死亡哲學(xué)。
“從老人臉上的表情你能看出來,他們不忌諱這個事情。他們甚至會互相比較,誰拍得更好,笑得更漂亮,每個老人拿到照片都高興得很,誰都不會想‘這可是我死了以后要用的照片’。”
城里打工的兒女也許不知道,硬頸的農(nóng)村老人,會準備好自己的一切后事。
家里人會提前為老人們預(yù)備好壽衣,但是遺照這樣的小事,總是被許多人忘記了。“如果沒有遺照,會覺得很遺憾;如果有遺照,他們就覺得這一生都很圓滿,留下了一個特別好的形象。”
這張重要的照片,以后會留給兒女孫輩。老人們更在乎的,是自己以一個怎樣的面貌,留在后代的家里,陪伴他們。
中國老人的一生,其實都在為了兒女而活。反而是自己的生死,早就看開了。
老人們拿到遺照后會相互開玩笑:“你看你拍得多好,娃以后把你供在家里”,“誰知道人家會不會供,說不定就扔了,要不就塞到哪個縫縫里去了”。
另一個老人就會立刻用玩笑話勸對方:“你管他扔了還是塞在縫縫里面,反正你有照片就行了”——我把照片留給你們了,至于你們記不記得我,那是你們的事情。
楊鑫向我描述這個畫面時,也非常感慨。未來如何,老人們看不到,他們活著的時候能看到的才是最重要的。“我必須得有一張我自己覺得最體面的照片”,年輕人恐怕無法想象,老人們的心愿如此純粹。
老人的心思我們并沒有細想過,但楊鑫看得多了。她很清楚。
“他們經(jīng)歷了許多場葬禮,看過了不同的結(jié)局。迎接死亡那天,走在最前面的會是他們的孫輩,那張鄭重的照片,會讓孫輩抱在胸前,后面才是棺木。如果沒有這張照片,是會被村里人笑話的。農(nóng)村辦白事,老人們會互相比較,誰家的葬禮上沒弄這個、沒弄那個,這體現(xiàn)的是兒孫孝不孝順的問題。老人們看到有些同齡人沒有一張遺照就走了,他們心里會默默地想:我到時候一定得有,我自己把東西都準備好,這樣就不會被人笑話了。”
農(nóng)村里的老人,一輩子都活得很硬氣,不愿在生命的最后一個儀式上被人議論,留下了一張最滿意的照片,對于他們來說,就是辦好人生中最后一件大事。
他們也許聽不懂什么叫做死亡尊嚴,但他們是我見過的,最懂得死亡尊嚴的人。
生老病死,就像流水般自然,他們選擇坦然走去。
就像他們掛在嘴邊的那句“誰還不死了,最后都是擱在柜子上”。
當“老有所憶”的遺照活動刷屏后,許多年輕人涌向了楊鑫的抖音評論區(qū)。
有網(wǎng)友發(fā)現(xiàn),自己的爺爺去世后,用的就是楊鑫團隊拍攝的遺照。爺爺去世得很突然,但那張遺照是他這輩子拍得最好的一張照片,也是唯一一張體面的單人像。
類似的留言有很多。比如有人也想回家給自己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拍一張漂亮的遺照。楊鑫告訴我,這就是公益最大的意義:個體的力量太小,引導(dǎo)大家共同做這件事,受益的是全國千千萬萬個老人。
打交道久了,楊鑫也逐漸變成了最了解老年人的年輕人。在她的抖音里,能看到許多她坐在老人家門口和他們聊天的片段。
山村留守老人維持著極其簡單的生活。一日兩餐,除了在地里干活,就是在門口拉家常,或是相互串門。年輕人不在,老人們彼此照顧。如果看到誰今天沒出門,就會特地去家里瞧一眼,擔心出了什么意外或是生病了。拍好的遺照來不及取,也都是你幫我捎、我?guī)湍銕А?/p>
楊鑫和志愿者們只要去了,老人們就會把他們當作稀客對待,拉著他們進屋吃飯。自己平時只吃一些土豆糊湯,但陌生的年輕人來了,就一定要給他們下一碗面條吃,臨走還要給你帶上一大兜子核桃——家里的好東西,恨不得全都塞給你,和自家的爺爺奶奶沒什么不同。
每一次去山里做活動,老人們都會拉著楊鑫念叨:“世道咋這么好,娃們還來給我們照相。我們這些人老了,都沒用了,啥都沒有給娃們做,咋樣才能報答娃們啊。”
聽楊鑫講述這些老人的故事,更能體會到為什么大家常說“人越老就越像小孩”。和電影《返老還童》的設(shè)定一樣,人類變老的過程,也是變回小孩的過程。
前陣子有一個視頻很火,也許你也刷到過。一位村里的老人,通過安裝在家門口的攝像頭,給小孫子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一切:
母雞下的蛋、摘下來的豆角、一鍋剛煎好的豆腐、一只蜻蜓、一把野花。
圖源:微博
楊鑫告訴我,這樣的可視攝像頭在如今的農(nóng)村很普遍。
有一次,她和團隊去給老人拍照,老人的孩子在攝像頭里看到了,立刻打電話回家,詢問家里怎么來了這么多人。楊鑫急忙給對方解釋了一番,對方才放心。在外務(wù)工的年輕人,都會叮囑留守老人“不要隨便和陌生人打交道”。
農(nóng)村老人們這些年見過了各式各樣的騙子,也經(jīng)歷過太多騙局,他們也有防備心。
所以,楊鑫和團隊就要更親和,才能取得老人們的完全信任。其實,老人都是很膽怯的“孩子”。
“老人不敢去醫(yī)院、不敢出門辦業(yè)務(wù),是害怕自己不懂,害怕自己給別人添麻煩,讓別人不耐煩。所以我們在現(xiàn)場拍照的時候,從登記名字的那一刻開始,就要打消老年人的顧慮,讓他們在一個歡樂的氛圍里完成這件事”。在楊鑫的抖音視頻里,她哄老人的時候的確就像哄孩子,時不時會握住他們的手。
即便如此細致,她還是會反省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
有一次,一位老人來村口領(lǐng)照片,對著自己的遺照一臉苦笑,特別苦。
楊鑫看見了,上前安慰老人:“喜歡了就拿回家給孩子看,娃們肯定也喜歡”。老人聽到后,一下就哭了出來。楊鑫看到老人的眼淚,當場就傻了,“當時我還挺尷尬的,不知道哪里出了問題。村干部在旁邊跟我講,這位老人是五保戶,我立馬就明白了。”
五保戶,指無兒無女的獨居老人。“他覺得自己孤零零一個人,想留個影,證明他來過這個世界。真的,他就是這么簡單一個想法。”
遺照是留給后人的,但這位老人沒有后人。沒有后人,就意味著自己喪失了和世界最后的連接。
米蘭·昆德拉說,死亡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讓你失去未來,而在于讓你沒有了過去。實際上,遺忘是死亡的一種形式,貫穿于整個人生。
和楊鑫聊天的過程中,她反復(fù)說著自己腳下的土地。
自從秦嶺環(huán)境保護之后,植被恢復(fù)了,動物也很多。開車從山路上走,會突然發(fā)現(xiàn)路邊有一群野雞從車上飛過。楊鑫在一次送照片的路上,還看到了國道邊上,有一只野雞領(lǐng)著四五個小雞。這樣的變化讓她很驚訝。
“尤其在脫貧攻堅之后,可以用翻天地覆形容,真的。”十年前的土路泥房子,現(xiàn)在都鋪好了水泥路,村里的房子也都翻修了,甚至還帶著小院和花園,門口還有小河。
可她心里還是難受。“白墻灰頂?shù)姆孔樱€有平整的路面,我就忍不住想,等老人們都去世了,孩子們也出去上學(xué)打工了,那這些漂亮的房子留給誰住呢?”
楊鑫的顧慮不止是這些。
村級小學(xué)合并之后,新建了許多校園,每座教學(xué)樓都是嶄新的水泥樓房,操場上也鋪了塑膠跑道,還有人工草坪球場。學(xué)校建得漂亮,但生源流失也特別嚴重。
沒有孩子上不起學(xué),但沒有孩子愿意在山里的學(xué)校上學(xué)。有能力的年輕人,都帶著孩子進城了。一個很漂亮的校園里面,可能只有20-30個孩子,最多的學(xué)校能有100多個孩子。
留守兒童也一直是楊鑫和團隊幫扶的對象。他們做過的項目有很多:“留守清潔包”、“襪子去哪了”、“彩虹小課堂”、“彩虹電影院”以及每年都有的“六一心愿單”。
一個留守女孩抱著她收到的小熊
留守清潔包項目,是楊鑫印象最深的。
留守老人帶孫輩,只講究“吃飽穿暖”四個字,從來沒有為孩子們培養(yǎng)過個人衛(wèi)生習慣。
六年級的孩子,甚至連一支牙刷都沒有,小學(xué)女孩的頭發(fā)里還能抓住虱子。楊鑫特別驚訝,自己是個85后,都沒有見過虱子。
她沖到村里的小賣部,買下了僅有的兩瓶洗發(fā)水,當場給孩子們洗了頭。回家之后,她決定啟動“清潔包”計劃——洗發(fā)水、沐浴液、香皂、洗衣粉、指甲剪、搓澡巾、毛巾、牙刷、牙杯,甚至是香皂盒都考慮到了。
本來打算把這些清潔用品放在包里,結(jié)果楊鑫一查,發(fā)現(xiàn)一個包的價格就要20-30元。她是一個非常務(wù)實的人,果斷把包換成了口徑30厘米的塑料臉盆,五顏六色的在操場上擺開,壯觀又漂亮。
楊鑫不愿讓孩子們覺得,自己是一個接受施舍的可憐人。所以每一個幫扶項目,她和團隊都會設(shè)計比賽和問答環(huán)節(jié)。“不能讓孩子心里覺得自己是貧困戶,低人一等,所以我們一直以獎勵的形式發(fā)放物資,讓孩子參與其中。孩子們把自己贏來的獎品拿回家以后,肯定會認真用;老人們也會覺得,不用就浪費了,剛好也符合他們節(jié)約的心理。”
她把所有細節(jié)都考慮到了。為了讓同學(xué)之間互相監(jiān)督,臨走前她會“騙”一下孩子們:誰要是沒有按時洗頭洗臉,誰是小臟蛋,那以后我們可要把東西收回去。
她反復(fù)給這群留守兒童們強調(diào),你們這么小的年紀就照顧爺爺奶奶,長大以后還要照顧爸爸媽媽——你們就是世界上最棒的人。
選擇和老人兒童一起留在農(nóng)村的,正是楊鑫這樣的年輕人。
她從小在商洛的村里長大。畢業(yè)之后,先去了西安的媒體工作,后來又經(jīng)歷了創(chuàng)業(yè)失敗,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回到了這片養(yǎng)大她的地方,像緣分約好了似的。
選擇做鄉(xiāng)村公益之后,她也經(jīng)歷了各種挫折。這是一件注定不被大多數(shù)人理解的事業(yè)。
人們總是好奇,做公益的錢從哪來?實際上,都是“全國網(wǎng)友一分一塊捐起來的”,基金會也會提供支持,但杯水車薪,籌款的事一直讓楊鑫頭疼:“說白了,我們就是籌多少錢,辦多少事,不可能讓志愿者們自掏腰包、不吃不喝來做公益,那就不正常了。”
去和當?shù)匦⌒推髽I(yè)籌款也不怎么順利。往往前腳把項目書送去,后腳就石沉大海了。
“為了線下籌款,我們當時還擺過地攤。只要別人捐款,我們就送一個小綠植。志愿者們不停跟市民宣講我們要做什么公益,害怕市民覺得我們是引導(dǎo)大家掃二維碼的騙子。我們一邊在前面講,城管一邊在后面趕,你能想象那種場景嗎?特別狼狽。”
這還不算最嚴重的。
在一次送遺照的路上,楊鑫的車和一輛水泥罐車相撞,水泥罐車把她的車頭推出去10米,幾乎要把她的車門碾碎了。當她從副駕駛爬出來時,久久沒緩過神,也不敢讓同行的成員告訴前面那輛車上的父親。后來,她看到一個油罐車側(cè)翻壓扁小轎車的視頻,才意識到自己和死神的距離有多近。
忙起來顧不上吃飯、被城管驅(qū)趕、在山里出車禍——都不是讓她最委屈的事。
作為一家公益中心的負責人,她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是我的能力不夠,拍的老人太少了,少得很。”
其他地方的人聯(lián)系她拍遺照,她委婉拒絕了。項目資金有限,她顧及不來那么龐大的數(shù)量。對方理所當然地指責她:有啥不能來的,不都是免費的嗎?
而那些指責她的人,可能連一次項目籌款都沒有參與過。
今天的她依然在為籌款發(fā)愁著。
不管接受多少媒體采訪,甚至出現(xiàn)在2022年的作文素材里,對于基層公益本身,并沒有太大實質(zhì)性的幫助。在拉不來籌款的深夜,她只能獨自默默承受焦慮。
當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宣傳片,被放在了抖音活動頁面的第一位時,她有點不好意思:“我們是抖音生活者大會最尷尬的一個獲獎作者”。
我有些驚訝,問她為什么。她回答:“因為我們是這里面粉絲最少的一個”。畢竟在活動頁上,劉耕宏和張同學(xué)都排在楊鑫后面,而這些人的知名度,遠比這個只有3萬粉絲的女孩高得多。
朋友打趣她“成了網(wǎng)紅”,她都笑著回答:啥網(wǎng)紅啊,我可不是。
她確實不是網(wǎng)紅。
在抖音和快手的農(nóng)村世界,善良并沒有流量優(yōu)勢。楊鑫所做的一切努力,也許遠沒有一個喊麥的獵奇主播高。熟知她的人,只限于那幾座窄窄的山村里。
她拍過山、拍過水、拍過在這片山水下被遺忘的老人們。她知道一代代年輕人終將走出大山,去縣城、省城、一線城市,最終洗掉有關(guān)農(nóng)村的一切痕跡。
而她選擇回到山里,回到農(nóng)村中去。
文中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lián)系tougao@huxiu.com
End
原標題:《我在山村拍遺照:為2000個老人送去“死亡尊嚴”》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