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最佳非遺?一分鐘書法極簡史
有小伙伴問了我一個角度極其刁鉆,讓我根本答不上來的問題:
我們中國有那么多國寶,博物館里面還擺著那么多種類的文物,書法、繪畫、瓷器、玉器……在展柜里blingbling,琳瑯滿目,那其中到底哪一類才是最重要、最有用的寶貝呢?
這個問題實在太刁了!誰最重要,我哪兒能給出結論?
但是,如果讓我在其中選一個最特別的,我絕對會選——
因為它真的是太特別了!從某些方面來講,甚至可以說是碾壓了其他所有的文物藝術品。
誒,你可能覺得,書法不就是練練字、把字寫漂亮嗎?衡量書法的價值不就是字夠不夠漂亮嗎?
你真的以為,書法僅僅就只是這樣而已嗎?
非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囊括了一個國家和民族最璀璨的歷史文化成就。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名錄中,中國的非遺數量位居世界第一,足足有42個(截止2022年)。
而其中跟書法有關的就占了三個:分別是書法、篆刻,和宣紙。
說到這兒,相信大家都已經明白了。篆刻是書法和鐫刻相結合的藝術,宣紙則是書法藝術的主要載體。它們可不都是跟書法融于一身的嘛!甚至于就連它們的誕生,也是源于書法。
換句話說,書法不但自己成了世界非遺,還連帶著它的副產品——篆刻和宣紙,都拖家帶口地全成了世界非遺!
怎么樣,這樣的書法,還不夠特別嗎?
說到這兒,又有一個巨大的爭議產生了:
哪個國家沒有文字啊?難道說,只有中國才有書法嗎?
我們都知道,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延續至今,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那么漢字,自然就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一直使用到現在的古老文字。
而書法,可以說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跟漢字牢牢地共生在了一起。歷經了幾千年的光陰。
這綿延不絕的幾千年,使得中國的書法不但成了一門世界上最古老的藝術,更成了中華文明從未中斷的最好證明!
作為一門藝術,追根究底,書法源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源于象形文字的獨特美感。象形文字是書,也是畫。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總說中國藝術是“書畫同源”。
書法,是一種藝術的線條和韻律。
誒?有人可能要說了,那人家那些使用字母作為文字的文明,也有線條啊!
也有寫的非常漂亮的花體、圓體等等各種字體啊,難道人家那就不算是書法嗎?
你別說,還真就不一樣!
因為,中國書法的價值,根本就不在于能寫出什么花樣來。而在于我們可以毫不夸張的說:
中國書法的發展歷程,就是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過程!
這個過程,可真是太有意思了!
接下來,讓我們用一分鐘的極限速度,看看從書法上,是怎樣體現中華歷史脈絡的。
一分鐘,掌握中國書法極簡史!
先秦時期的書法,包括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
在商周時期,漢字雖然還不夠成熟,但是已經具有用筆、結體和章法等要素。書法在這時已初步形成。到了春秋戰國,隨著百家爭鳴、諸國割據,各國都使用自己的,以至于那個時候留下來的文字記錄有許多。
先秦時期各種書體情況
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總算是“書同文,車同軌”。
他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統一了這么多的文字,使得中華文明在漢字這個維度上也真正成為一個整體。
他統一出來的文字,是以當時秦國使用的文字為準。
這,就是小篆。
篆體“書”字(《篆書千字文》)
小篆的特色是把字形規定為長方形,筆畫橫是橫、豎是豎。平衡對稱,上下左右通通對稱。
秦王政28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泰山。丞相李斯在這里留下了《泰山石刻》。它是秦始皇東游途中,贊頌大秦一統華夏千古帝業的一篇小作文。全篇話里話外都是“頌秦德”。今日這些碑刻,為我們真實再現了當時的書法風貌。
秦篆《泰山石刻》(明拓本,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漢代由于文化大發展,復雜難寫的小篆變得很不實用。于是人們開始動手將其簡化,這一簡化,就成了一個個方塊。
“漢字”和“方塊字”這倆名字,便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漢代這種簡化的字體,就是書法里的“隸書”。
隸體“書”字(《曹全碑》)
正是從這時候起,漢字有了左右結構,有了書寫筆畫順序多講究,還有了書法藝術里面極為重要的“筆鋒”。有了“筆鋒”這東西,什么抑揚頓挫、起承轉合,統統都不在話下!
要說這漢代隸書在文字歷史上留下了什么身影?那可就太多了,篇幅有限,難以一一羅列。比較典型的有敦煌漢簡、居延漢簡和海昏侯墓出土的漢簡。它們從極其艱難的邊塞和墓葬環境中留存下來,拼盡全力為我們還原了漢代的書風和書貌。
敦煌漢簡局部
從秦到漢:
魏晉時期,中國政治進入了最黑暗、最動蕩的一個時代,但同時,這也是精神上極度自由、解放的一個時代。文人學士們紛紛一頭扎進了好山好水之中,講究起魏晉風度、名士風流。
當時出現了瑯琊王氏、竹林七賢等等一系列的名人,書法藝術更是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個時期的書法最盛行的就是這倆字:“韻味”,被叫做“晉尚韻”。
這“尚”的是一種什么樣的“韻”味呢?其實啊,就跟那時候的人物風流一樣,書法也追求風流瀟灑,筆筆連貫,一氣呵成。
這就是——行書。
行體“書”字(《蜀素帖》)
其中最出名的作品,絕對莫過于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
這件墨寶是他在酒酣正濃之時,興之所至,隨心揮就的一幅作品。據說王羲之酒醒之后,對這件作品非常喜愛,特意又一本正經地重新寫了好幾遍,但沒有一件滿意的,再也沒能寫出之前的韻味。
這也從側面體現了晉代書法的藝術生命所在。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神龍本,馮承素摹,現藏故宮博物院)
從漢到魏晉:
到了唐代,四海升平、海內臣服。大唐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強大國力相匹配的是,這個時候的書法也轉換了風格,講究的是“法度”!這叫“唐尚法”。
什么叫法度呢?就是這個字要有規矩,比如大小相等、上下平齊。這是什么啊?
這不就是今天的楷書嘛!今天的寶寶沒有一個能躲開,人人都得練!
楷體“書”字(《九成宮醴泉銘》)
此時的書法藝術攀上了另一座高峰,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書法家:歐陽詢、顏真卿以及柳公權,這三位都是史上最著名的楷書大家,用自己的姓氏為自己的書體冠名,就是人們常說的“歐體”“顏體”“柳體”。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就是唐楷典范,歷代書家都將它奉為楷書正宗,因此也有“天下第一楷書”的美稱。不知有多少寶寶練過它?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從魏晉到唐:
好,到了宋朝。
歷經了五代戰亂,書法藝術的發展中斷了很長時間,失去了傳承,急需重組一套新的書法體系。
而此時正是一個思想文化大發展、理學繁榮的朝代。文人們心里頭琢磨的事兒也多了。這書法就開始講究“意趣”了,要能表達“心意”。
這叫“宋尚意”。
典型人物有很多,比如說宋徽宗,他的瘦金書就個性極其強烈。
宋徽宗“瘦金書”《秾芳詩帖》(局部,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從唐到宋:
元明清三代,書法開始很難再出新意。因為這個時候,中國封建社會已經開始停滯不前,文化發展也難以創新。
所以這三個朝代,書法最講究的就是,學習前人、臨摹碑帖。雖然這時候的書法大家寫什么書體的都有,但是很少有不落窠臼的。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明代著名的“館閣體”, 雖然把楷書寫得既美觀又方正,但是千篇一律,堪比印刷體。
館閣體
可是啊,這種字體在當時卻是當官必備。你要是寫不好館閣體,根本連入仕的機會都沒有。有的學子為了當官,練了一輩子的館閣體。可想而知,在這種風氣下,書法藝術當然難以再有創新了。
從宋到元明清:
怎么樣,說書法的演變過程就是中華文明的傳承過程,一點兒也不過分吧?每一朝的書法都顯著體現了時代的脈搏。
如果我們稍加總結的話,那就是:
可能啊,有的小伙伴會覺得,書法是傳承,這沒錯!可是我又不想當書法家,花這么多功夫練字,最后,不就練了個寂寞嗎?
林語堂說過,中國藝術就在于書法。書法是一切中國美學的基礎。
這話,可以說代表了美學界的一大觀點。
如果說,中國的一切藝術都是同宗同祖、同根同源,那么近幾年國家把書法加入了學校必修,或許邁出的不單單是讓你寫字更漂亮這一小步,而很可能是影響深遠的、提升全民美育的一大步。
換句話說,如果你從小就練過書法,恭喜你!
除了寫字漂亮,在藝術審美這件事上,你很可能獨具慧眼,骨骼精奇,萬里挑一!
歡迎關注慧鑒藝術講堂,我是藏山君,藝術超簡單!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