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
- +127
傳染病之后,城市人口會減少嗎?

數氧實驗室#疫查到底2022#事實核查團隊對歷史上幾次較大傳染病及其所在城市的人口變化進行了回顧。我們試圖通過數據,將傳染病爆發年份作為統計時點,觀察在一場較大規模的傳染病過后,該城市的人口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據武漢市統計局,2010年統計年鑒至2021年統計年鑒的“人口與勞動統計”部分的常住人口數據顯示,新冠疫情爆發前的10年內,武漢市的常住人口呈穩定增長態勢。自2009年始,每年增長的常住人口數多在十幾萬人,只有2009年至2010年為68.54萬人,其他時間多在10-25萬左右波動,比如2010年至2011年增長23.46萬人,2014年至2015年增長26.97萬人,而2019年至2020年的常住人口則猛增123.57萬人,幾乎比前十年內最大增長的兩倍還要多。相較于2018年增長的13.1萬,則翻了9倍有余[2]。據荊楚新聞網,2021年武漢人口增長數位居全國第一[3]。
這里我們所觀測的城市人口數為常住人口數,常住人口指全年經常在家或在家居住6個月以上,也包括流動人口在所在的城市居住。人口增長數的計算方式為計算年城市常住人數減去計算年前一年常住人數。


2003年初,廣東省部分地區發生不明原因的傳染性肺炎(SARS)流行,第一例病例于2002年11月16日發生在廣東佛山市。2003年2月中旬以前,疫情主要集中在廣州市[4],截止5月5日,廣州市累計報告SARS病例1 229例 (不含外地病例)。2003年2月下旬,有旅居的人到香港,確診SARS,之后陸續有照顧SARS病人的醫護人員及與他們有密切接觸的人士染病[5]。截至2003年5月11日香港地區共有1059名曾入住公立醫院的非典型肺炎病人康復出院,與非典型肺炎有關的死亡個案共有215例。[6]
截止8月16日10時,中國內地累計報告非典型肺炎臨床診斷病例5327例,治愈出院4959例,死亡349例(另有19例死于其它疾病,未列入非典病例死亡人數中)。[7] 2003年7月13日,全球非典患者人數、疑似病例人數均不再增長。本次非典過程基本結束。
根據廣州市統計局網站的數據顯示,廣州市的常住人口從1993年到2013年持續增長,1998年前遷入人數一直低于遷出人數;但自1999年開始,遷入人數一直高于遷出人數。2003年SARS爆發,在2003年到2004年間,廣州市遷入人口數飆升,盡管遷出人口數也有小幅增長,但是凈遷移數卻成為臨近幾年的歷史最大值,并在2004年達到113129人。到了2005年,遷入人數下降,與此同時遷出人數也在下降,但是凈遷移數依舊較高為97692人,與先前相比僅次于2004年。
即使是在SARS結束之后,常住人口依舊沒有下降,2004年的遷入人數比2001年至2003年的遷入人數和2005年到2012年的遷入人數都要多[8]。

在尋找數據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由于香港特別行政區、新加坡在人口統計方面的數據相對公開、透明,且可以溯源至較早時期,我們試圖對香港和新加坡進行單獨的梳理。因此接下來,我們將以這兩個地區為代表,觀測其歷次大規模傳染病之后的城市人口變化情況。

1968年,H3N2
1968 年7 月在中國香港首次分離出甲型H3N2 亞型流感病毒代表株,并將其命名為A /Hong Kong /68 (H3N2 )。同年8月新加坡出現大暴發,隨后菲律賓、中國臺灣、越南、馬來西亞出現局部的暴發疫情;后逐漸向全球蔓延。
1968 年H3N2的流行導致了100多萬人的死亡,其中英國有3萬死亡病例。中國香港報告了40萬至60萬個病例,占人口總數的15% [9]。大規模疫情一直持續到1969年(甚至1970年),是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H3N2病毒此后并未消亡,而是成為季節性流感[10]。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人口統計組[11],1968年年中,香港人口凈遷徙人數約為1.4萬人,而在7月H3N1病毒爆發后,香港人口年末凈遷徙人數約為2.1萬人,凈遷徙數上升;1969年年底,香港人口凈遷徙數出現短暫下降,遷出人數大于遷入人數,凈遷徙數為負值,約1600人。不過,到了1970年底,香港人口遷徙數再次回升,且大于疫情前的凈遷徙數,約3萬人,往后幾年凈遷徙數不斷攀升,到1973年達近9萬人。
需要指出的是,此時香港香港政府統計處采用的是「廣義時點」方法計算的香港人口,它包括所有在統計時點身在香港的人口,當中包括「香港永久性居民」和「香港非永久性居民」和「旅客」。而「廣義」是指即使香港永久性居民在統計時點不在香港而暫時在中國內地或澳門,他們仍然會計算為香港人口的一部分。

1997年,禽流感(H5N1&H9N2)
到了1997年,香港地區開始出現禽流感疫情,主要為流行時期為1997年11-12月,共發現23例人類禽流感患者,其中20例為H5N1型高致病禽流感,3例為H9N2型,共有7例死亡,均為H5N1型。此次禽流感一直持續至非典(SARS)爆發前夕,2003 年1-2月香港地區又發現2例H5N1感染病例[12]。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人口統計組[13],1997年年底,香港人口凈遷徙數約為2.26萬人,相較于年中的2.2萬人,增加了600人。而1998年年底,凈遷徙數繼續增加,達到約4.7萬人,未出現大規模遷出現象。
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開始,香港政府統計處人口統計組將香港人口的編制方法從「廣義時點」方法改為「居住人口」方法。不同于「廣義時點」方法,「居住人口」方法統計的人口數字則只包括香港的「常住居民」,即在統計時點之前的6 個月內,在港逗留最少3 個月,又或在統計時點之后的6 個月內,在港逗留最少3 個月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不論在統計時點他們是否身在香港;以及「流動居民」,即在統計時點身在香港的香港非永久性居民,不包括「旅客」[14]。故這里無法將1997年及其往后的數據與1997年之前做比較。

2003年SARS
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人口統計組[15],1997年至2003年,香港年底人口數據總體上呈現增長的趨勢。2002年年末,香港人口凈遷徙數年末較2001年年末有大幅下降(圖中紅色部分),到2003年年中達到歷史最低值(圖中藍色部分),人口凈遷徙數約為-2.6萬人左右。而從2003年年中到2003年年末,香港人口凈遷徙數量直線飆升,增長約5.4萬人左右。此后三年內,香港人口凈遷徙數曲折上升,直至2007年年末下降至2600人左右,后跌破零點。

2009年,H1N1
2009年H1N1新型流感,是人類第三次涉及 H1N1 病毒的流感(第一次是 1918-1920 年西班牙流感,第二個是1977 年的俄羅斯流感),是2009年春季至2010年8月間發生的一場全球性流行病。疫情開始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得克薩斯州多處快速爆發,其后開始向墨西哥與美國以外的國家不斷蔓延[16]。
香港也因此受到了波及。2009年5月1日,香港發現了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17]。據香港衛生署,自2009年4月27日-2010年10月8日通報的H1N1豬流感累計確診人數為36,896人[18]。據中國新聞網報導,截至2011年2月,2009年香港爆發甲型H1N1流感疫情以來,累計有80余人感染死亡[19]。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人口統計組[20],2006年香港人口凈遷徙數開始下降,一直持續到至2008年,到2008年年底香港人口凈遷徙數為-11萬人,即遷出大于遷入,約遷出11萬人,而此時H1N1流感尚未爆發。2009年5月,香港開始出現H1N1感染病例,但2009年年底香港人口凈遷徙數相較于2008年開始回升,約為-8萬人,即遷出大于遷入,約遷出8萬人。盡管凈遷徙數仍為負數,但實際上,凈遷徙數仍為負數的絕對值仍是增長趨勢。2010年,香港人口凈遷徙數重回正值,在于2011年短暫下降之后,開始持續攀升。

總的來說,從數據來看,香港歷次較大規模傳染病過后,香港的凈遷徙數未產生明顯波動,總人口數始終是增長趨勢。具體而言,除了1969年年底,以總人口數為統計口徑時,凈遷徙數出現小幅下降,其他幾次較大傳染病之后香港人口凈遷徙數的絕對值均呈增長趨勢。

1957年,H2N2
1957年,新加坡暴發了史上最嚴重的流感疫情,該病毒被命名為H2N2。1957年4月底至5月初,農村衛生官員WK Ng博士在新加坡的離島布拉尼島首次發現疫情。5月中旬,疫情達到峰值。在暴發期,流感病人占公共門診就診人數的65%以上。由于許多人可能被錯誤分類,這次流感流行造成的死亡人數應比記錄的要高[21]。
據新加坡統計局[22],盡管1957年之后,新加坡人口中增量整體呈下降趨勢,但是增量仍為正值,1958年新加坡人口增加約7.3萬人。
需要指出的是,新加坡部分人口增長數的計算方式為計算年人口總數減去計算年前一年人口總數。新加坡人口數據統計從1957年開始,1980年以前(1970年除外)人口統計的是總人口數,包括新加坡居民和非居民。1970年及1980年以后的數據為新加坡居民,包括公民及永久居民。1958年新加坡統計局人口數的統計口徑為總人口數[23]。

1968年,H3N2
1968 年 7 月 13 日,中國香港地區出現了第一次暴發記錄,到同年 7 月底,新加坡報告了大規模暴發[24][25]。相對來說,這次流感是最溫和的一次,疫情高峰期出現在8月16日~25日,每天醫院就診率增加了65%。這次疫情對公司的出勤率產生了影響,但由于流行程度相對較輕,未采取廣泛的公共衛生措施,教育和衛生部門考慮了學校停課等措施,但隨著流感不斷減弱,并未執行[26]。
據新加坡統計局[27],1966-1969年新加坡人口增長數維持在3至4.8萬人之間,增量緩慢下降,從數據上看,這一疫情的統計時點之下,新加坡人口數未見明顯影響。需要指出,1970由于新加坡統計局的統計方法改變,故無法與其他年份進行比較。

2003年,非典(SARS)
此次非典,新加坡一共出現238起確診病例,33人死亡[28]。新加坡政府在3月27日宣布全國所有中小學校停課10天。由于擔心疫情進一步擴散,政府在4月5日宣布分三階段延長學校停課時間。所有初級學院將到4月9日復課,中學到4月14日復課,而小學和學前班則將到4月16日復課[29]。
據新加坡統計局[30],2003年新加坡人口總數驟然下降,從2002年的約338.3萬人降至約336.7萬人,同時人口增長數也從5.7萬人降至-1.6萬人。到2004年,人口增長數回升,較2003年增長約4.6萬,總人口數約341.3萬。此后幾年內,新加坡人口增長數回歸穩定的區間內。
2009年,H1N1
2009年5月27日,新加坡出現首起H1N1確診病例。之后,衛生部用診所接待的感冒病患作為統計基礎。新加坡估算41.5萬人感染H1N1,峰值出現在7月26日至8月1日那周,至少18人死亡[31]。
據新加坡統計局[32],可以看到2009年新加坡人口增長數約為9.1萬人,為近幾年的最大值,新加坡人口總數也達到約373.4萬人。H1N1爆發之后,新加坡人口增長數呈下降趨勢,但是仍為正值,即人口總數依舊正向增長,只是增速逐漸放緩。

總的來說,從數據上看,在歷次大規模傳染病作為統計時點時,新加坡人口數也未見明顯波動,但除了2004年非典之后,新加坡人口增長數呈上升趨勢,其他統計時點均為緩慢下降趨勢,即人口總數仍在增加,但增長速度放緩。
傳染病是人類歷史不可回避的話題,而傳染病與城市發展的議題也頗受關注。
敖德薩面對鼠疫的打擊,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抗疫中尋找經濟和文化的出路,這座介于大海和草原之間的荒島在瘟疫中建立起一個文化多元且充滿韌性的新興城市。查爾斯·金發現瘟疫對于城市文化的繁榮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積極作用,他將這個奇怪的現象稱為“病理學和娛樂業的相互依存”。
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倫敦已是一座現代化的工業大都市,但卻擁有著伊麗莎白時期古老而陳舊的公共基礎設施,霍亂時常爆發。史蒂芬?約翰遜在《死亡地圖:倫敦瘟疫如何重塑今天的城市和世界》一書中將霍亂指向了城市生活本身,分析了醫生斯諾對抗寬街霍亂事件對城市規劃發展的貢獻,甚至激動的在原文將“拆去水泵的把手是一個歷史轉折點”全部大寫。
大規模傳染病對城市影響我們有目共睹,查爾斯·金在書中寫道,“就城市發展的艱難過程而言,介于創造和毀滅之間的搖擺,也許是一種正常狀態”。病毒與瘟疫如何重塑今天的城市和世界始終是值得我們探討的話題。
傳染病之后,城市人口會減少嗎?答案是否定的。
作者:王洋、王禮耀、周瑞
參考來源:
[1]2020年12月31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情況 -湖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 (hubei.gov.cn)
[2]http://tjj.wuhan.gov.cn/
[3]http://news.jznews.com.cn/system/2022/04/07/030016728.shtml
[4]http://www.gov.cn/test/2005-06/28/content_10716.htm
[5]梁挺雄.SARS在香港的流行病學調查與防治[J].中華醫學雜志,2003(11):10-13.
[6]香港衛生署-新聞公報,https://www.dh.gov.hk/textonly/chs/press/2003/03_05_11.html
[7]衛生部最后1次公布每日疫情:中國內地無非典病人. chinanews.com.cn
[8]http://tjj.gz.gov.cn
[9]袁帆,藍雨,郭俊峰,李鑫婉,譚敏菊,郭元吉,李德新,舒躍龍.1968年流感大流行的流行病學概述[J].病毒學報,2009,25(S1):33-35.
[10]https://zh.wikipedia.org/wiki/1968%E5%B9%B4%E6%B5%81%E6%84%9F%E7%96%AB%E6%83%85
[11][13][14][15][19]https://www.censtatd.gov.hk/sc/web_table.html?id=1A#
[12]李春生,文寶美,倫中恩.香港禽流行性感冒發病、防治及研究概況[J].中醫雜志,2006(08):626-627.DOI:10.13288/j.11-2166/r.2006.08.043.
[16]https://www.cdc.gov/flu/pandemic-resources/2009-pandemic-timeline.html
[17]聯合國,https://news.un.org/zh/story/2009/05/112412
[18]香港衛生署,https://www.chp.gov.hk/tc/statistics/data/10/26/43/416.html#
[19]https://www.chinanews.com.cn/ga/2011/02-08/2828715.shtml
[21]https://m.gmw.cn/baijia/2020-02/22/1300976002.html
[22][23][27][30][32]新加坡統計局,https://tablebuilder.singstat.gov.sg/statistical-tables/downloadMultiple/zX5lZdqFrk-29wjZN4FFXw
[24]https://www.sinobiological.com/research/virus/1968-influenza-pandemic-hong-kong-flu
[25]https://zh.wikipedia.org/wiki/1968%E5%B9%B4%E6%B5%81%E6%84%9F%E7%96%AB%E6%83%85
[26]https://m.gmw.cn/baijia/2020-02/22/1300976002.html
[28]https://ishare.ifeng.com/c/s/v002JcmL2v--BecSBwsiejClElODEx1GeMdKQqfhIkXyV--0c__
[29]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A%B4%E9%87%8D%E6%80%A5%E6%80%A7%E5%91%BC%E5%90%B8%E7%B3%BB%E7%B5%B1%E7%B6%9C%E5%90%88%E7%97%87%E7%96%AB%E6%83%85
[31]https://ishare.ifeng.com/c/s/v002JcmL2v--BecSBwsiejClElODEx1GeMdKQqfhIkXyV--0c__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