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微知滬|支持“專精特新”,上海不止拿出“真金白銀”

在過去一些老觀念里,上海有時會被看作大企業、大資本角力的“主場”,中小企業似乎“玩不起”。但事實上,上海是全國最早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城市,數量現已超過1.2萬家。如果用時間計量,平均每3.5小時,上海就誕生一家專精特新企業。
4月11日,上海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最新出臺的《上海市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共計20條舉措,通俗易懂,含“金”量十足,還顯露了長遠的戰略意圖。
一個背景值得指出,“專精特新”已經連續四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四年連提,不是簡單的表態,而是國家戰略層面的定向發力,分量不言而喻。
細看上海這一輪舉措,不僅在為當下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賦能,更在孕育一批批“明日之星”。這份政策不僅拿出“真金白銀”,還指引方向,更有長遠布局。說到底,上海在為未來蓄力、下注。
含“金”量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大多專注于某個細分領域、核心環節,今天它們是“小而強”,明天可能就是行業“獨角獸”甚至“隱形冠軍”。通常,這些企業大都聚焦前沿技術和創新,但由于研發周期長、投入大,中小企業早期又難以獲得銀行和資本市場的認可,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老大難”問題。
明眼人很快能看到上海《若干措施》的含“金”量。比如推動企業高成長發展,上海將對首次升規入統的工業、軟信業企業,給予最高50萬元獎勵,并對規上工業、軟信業企業根據增長情況給予最高40萬元獎勵;對連續兩年產值(營收)增速20%以上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給予最高50萬元支持。
再如降低全要素成本,上海將形成規模1000億元的基金群,專門面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直接投資,并帶動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上海要建立總規模超4000億元的“專精特新貸”,其中信用貸款總規模超2000億元;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信用貸款予以最高30%貼息支持。
這種實打實的扶持舉措還有很多,無疑將幫助正在成長壯大的專精特新企業熬過最難的那一段時期。
從小微企業開始,“小升規”“規轉強” “強轉股” “股上市”,上海都設定了明確的支持措施,從“小苗”一直扶到“參天樹”。像“瞪羚”“小巨人”這些高成長企業,只要你跑得快,上海就有獎有補,而且在質量、管理、創新能力上也會提供診斷和提升服務,讓你跑得更穩。

指方向
壯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海不僅“出錢”,也“引路”,通過精準化賦能,推動企業往國家戰略需求、新質生產力方向走,促進其高能級創新。這無疑是對企業更長遠的支持。
根據《若干措施》,一方面,上海明確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承接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參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對企業新賽道新動能重點產業項目,上海將統籌能耗、土地、環境容量指標,解決企業“后顧之憂”。
任何企業的長遠發展,都離不開市場需求、應用場景。有的企業技術做得好,但找不到對口市場,容易“高開低走”。上海在這一輪政策中引導企業參與承接國家戰略任務,就是引導它們進入最大的藍海市場。另外,國家戰略往往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綠色低碳、數字化轉型等重點領域,這里也有中小企業擅長的“小切口”。
另一方面,在《若干措施》中,上海明確舉辦大企業“發榜”、中小企業“揭榜”等對接活動,鼓勵“鏈主”企業帶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補鏈、強鏈、延鏈,提升產業鏈配套能力。
這層意味該如何理解?大企業“發榜”,通常針對的是某些技術難題、產業鏈痛點;而中小企業“揭榜”,也就是帶著解決方案“對號入座”,展示自身創新潛力。在一條產業鏈中,大企業自然是核心,中小企業則是重要環節,上海引導和促成它們之間通力合作,有利于構建一個更具競爭力、更有韌性的產業鏈共同體。
值得一提的是,20條措施涉及方方面面,為方便企業看得懂、用得上,上海還創新推出了《若干措施》的“企業版”,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提煉“干貨”,并提供咨詢電話和申報途徑。
這就像政府把“說明書+客服”一起打包送上門,明確讓企業知道“我能為你做什么”,“你能享受哪些優惠”,哪些是“免申即享”的福利——背后展現的是這座城市的營商環境,最大程度讓企業省心、安心。

大未來
2025年,從DeepSeek的橫空出世,到人形機器人從技術奇點邁入產業爆發,一系列現象都在傳遞一個信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正在釋放驚人的創新潛力和產業能量。
目前,上海培育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已超過了2.2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過1.2萬家,達到專精特新“小巨人”的企業有857家,上海市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29家。上海形成了從創新型、專精特新、專精特新“小巨人”到制造業單項冠軍的優質企業梯隊。
但顯然,上海的目標遠不止于此。
隨著大模型、具身智能、6G、量子計算等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快速發展,技術加快迭代、企業加速成長,專精特新企業群體結構不斷優化。此時上海出臺《若干措施》,一個明顯的意圖,就是要培育更多、更優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首先,目標清晰、數量翻番。上海明確提出,到“十五五”末,全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翻一番,達到2萬家左右。
其二,精準賦能、梯度培育。上海從“小升規”“規改股”到“隱形冠軍”,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成長通道,讓專精特新優質企業持續迭代。
其三,鼓勵參與國家戰略、產業鏈協同。上海不是要專精特新企業單打獨斗,而是把它們當成未來產業生態中關鍵的一部分來培育。現在,在GPU、大飛機、大郵輪、AI大模型等重點領域,都有專精特新企業的身影。
這幾年,很多事實已證明,科技的未來不只掌握在大企業手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完全有機會改寫全球前沿產業的格局。恰恰是更多“年輕力量”,憑借技術突破、模式創新,成為全球產業版圖新興領域的領跑者。
上海這一套政策組合拳,瞄準的是新興領域、未來產業中的“種子選手”,建立專精特新、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潛力庫”。這座城市從不缺尖端創新、產業基礎和金融資本,現在所布局的,是幫助更多中小企業完成從“埋頭做技術”向“真正跑進市場,帶動產業”的跨越,鍛造一批批“明日之星”。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