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野生動物園:熊貓母女死于不同疾病,延遲公布是為找病因
1月19日上午,上海野生動物園發布公告稱,大熊貓“幗幗”發病和她的幼仔“花生”(第一只上海出生的大熊貓寶寶)分別于2016年12月19日、12月23日突發疾病,隨后分別于12月26日、31日因救治無效死亡。
大熊貓“幗幗”在2016年12月19日出現發熱、排腸粘膜、嘔吐、腹瀉、腹痛等癥狀,當日便接受隔離治療。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記者從上海野生動物園方面獲悉,大熊貓母女突發的分別是兩種不同疾病,兩者之間并沒有直接關系,具體發病原因還要進一步研究。園方目前暫時不會為兩只大熊貓舉辦后續的殯葬儀式,會根據動物死亡的相關流程進行處理。
延遲公布信息:為梳理發病的前因后果
“幗幗”和“花生”這對大熊貓母女離世的消息,讓很多網友感到痛心、難過。有不少網友發問,導致“蟈蟈”和“花生”幾乎同時離世的是傳染病嗎?突發疾病是否因為吃了不該吃的東西?為何園方隱瞞大熊貓母女離世的消息,直到20多天后才公布?
“‘幗幗’和‘花生’突發的分別是兩種不同疾病,‘幗幗’是急性胰腺炎,花生’是嚴重腸扭轉并導致大面積腸壞死,兩者之間并沒有直接關系,但不巧地是,‘幗幗’和‘花生’在差不多同樣的時間發病。”對于質疑,上海野生動物園有關工作人員表示,具體發病原因是否與吃錯東西有關,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為防止與母親“幗幗”交叉感染,12月19日起,“花生”轉為人工乳飼喂。12月29日,經CT診斷發現“花生”嚴重腸扭轉并導致大面積腸壞死,緊急進行開腹手術,切除80余厘米壞死腸管,并采集經配血成功后的其他大熊貓血液給“花生”輸血,但遺憾的是“花生”還是于12月31日中午搶救無效死亡。目前,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和上海野生動物園已采集相關樣品送上海、長春、四川的科研院所,進一步探索大熊貓發病原因與防治方法,避免今后再次發生類似疾病。
為何在大熊貓母女死亡20多天后,才對外公布這一消息?園方工作人員表示,主要是受到綜合因素的影響:一方面,要對“幗幗”和“花生”發病的前因后果進行梳理;另一方面,兩只大熊貓的實驗室病理結果由四川、長春、上海等地科研院所共同于17日才形成報告,為科學嚴謹處理此事,故19日才發布相關信息。
此外還有網友指出,自己于去年12月24日曾經去野生動物園看過花生,“原來那個時候花生就已經生病了,那你們還把他拿出來展示干嘛?”對此,上述工作人員回應稱,無論是“幗幗”還是“花生”,在發現不適后都立即進行護理救治,并沒有再對外展示,該網友看到的應該是另外的熊貓幼仔,而不是花生。
會診專家:未檢出致病性微生物
大熊貓母女發病時,上海市動物疫病控制中心的專家曾參與救治。
1月19日,該中心一名參與診斷的人士向澎湃新聞記者透露,兩只大熊貓樣品中均未查到致病性微生物,皆有多臟器功能衰竭癥狀。致病原因尚需進一步調查研究。
上海市動物疫病控制中心透露,去年12月26日,兩只大熊貓的樣品送至實驗室。工作人員當即對所有能想到的病原進行檢測,都未檢出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一只大熊貓的糞便和另一只大熊貓的小腸粘膜中檢測到了腸球菌和大腸桿菌,但經動物回歸實驗,排除了這兩種細菌致病的可能。
隨后,疫控中心專家至上海市野生動物園上門勘察會診,經病理檢測發現,兩只熊貓均有多臟器功能衰竭癥狀。其中包括:腎小球腫脹,肝臟組織結構不清,胰臟水腫,小腸粘液脫落消失,脾臟淋巴細胞減少等。病理特征明顯。
不過,疫控專家表示,致病原因還需進一步研究。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