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國大選︱競選總統為何花樣百出
選舉程序
美國總統如何通過選舉進入白宮?獲得總統職位必須經過哪些程序?經歷怎樣的競爭?
先從復雜的選舉人團說起。這是一個由至少3人組成、專門選舉總統、臨時而又法定的機構。為什么至少是3個人?又什么說它是臨時而又法定的機構?看美國憲法第二條第一款的規定:
總統和副總統按以下方法選舉:每個州依照該州議會所定方式選派選舉人若干,其數目與該州在國會應有的參議員和眾議員人數相等。
每個州在國會的議員是多少?參議員每州2名;眾議員按人口比例在各州選舉(美國建國伊始時,每3萬人選一個,后來隨著人口增長,每一個眾議員所代表的人口數也增加),但無論人口多少,至少保證一個。1911和1963年,國會先后兩次立法將眾議員人數固定為435個(1959年阿拉斯加與夏威夷兩州加入聯邦,眾議員議席增至437席,1963年恢復為435席)。也就是說,無論人口如何增長,國會中的眾議員總數不變,變的只是各州所能分配到的眾議員名額。這個分配名額根據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結果而調整,但每州最少有一個。
美國有50個州,依據美國憲法關于選舉人團總人數的規定,它的總人數或者說總票數為:50x2+435=535。但是我們都知道,現在的選舉人團的總人數或票數為538。多出的3人來自哪里?來自哥倫比亞特區(即首都華盛頓)。1960年,為了讓哥倫比亞特區的美國公民平等地享有與美國各州公民一樣的選舉權(當時,特區人口有80萬,而美國有13個州人口不到這個數),美國國會通過了第23條憲法修正案(1961年被批準),規定:合眾國政府所在的特區和美國各州一樣選派總統與副總統選舉人,但其人數不能超過人口最少的州所選派出的選舉團人數。而美國人口最少的州所選派出的選舉團人數是3人,所以哥倫比亞特區的選舉團人數就定為3名。
選舉團人數確定下來之后,我們就知道,總統候選人要贏得選舉勝利,按照美國憲法規定其所獲選舉人票必須過半的要求,至少得獲得270張選舉人票。若無人獲得過半數票,眾議院必須從獲票數最多的三個人中選出一位總統。選舉總統時,以州為單位,每州一票。也就是說,當總統候選人沒有一個獲得過半數選舉人票時,選舉人團將不再參與總統選舉,而由眾議院的議員們以州為單位選舉總統。
各州選舉人團人數:目前,人數最多的是加利福利亞州,55;其次是德克薩斯州,39;弗羅里達州,29;紐約州,29。人數最少的除了哥倫比亞特區,還有7個州:佛蒙特、特拉華、北達科他、南達科他、蒙大拿、懷俄明以及海外的阿拉斯加。看選舉人人數,我們知道了為什么加州、德克薩斯、弗羅里達、紐約州那么重要。伊利諾亞州和賓夕法尼亞州因為各據有20張選舉人票,也在總統競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選舉人團中的選舉人如何產生?他們又在哪里選總統與副總統?如何選?一一來看。
關于選舉人團中的選舉人如何產生,一定不要把它與大選日這天(即11月第一個周一之后的首個周二。最早11月2日,最晚11月8日)選民相混淆。11月份的大選,選民們選的不是選舉人團中的一個一個的總統選舉人,而是總統競選人,譬如2008年的奧巴馬、麥凱恩;2012年的奧巴馬、羅米尼;2016年的希拉里、特朗普等。
那么選舉人團的選舉人究竟如何產生?他們是由各州的民主黨、共和黨及其他政黨分別提出選舉人名單,再經由各自的選民選舉而出。比如加利福利亞,它現有55張選舉人票,這就意味著加州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得分別提名55個總統選舉人,然后交由本黨選民選出。
一旦本州的普選結果出來,按照大多數州所施行的勝者全得的選舉人票分配規則,一個總統候選人在某個州只要獲得最多選票,他所屬的政黨就將包攬該州的全部選舉人票。譬如2016年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若在紐約州贏得普選票的多數,那么,紐約州的29張選舉人票就都歸民主黨的選舉人團。
選舉人團何時、在哪里選總統?12月初,他們匯聚各自州府,首先宣誓:選舉總統時,尊重普通選民的意愿。然后按其所屬黨派提名的總統候選人(也就是在該州贏得多數選民支持的總統候選人),在選票上填上總統與副總統競選者的名字。最后,他們要在選票上簽名、封印,將名單送到首都華盛頓,交參議院議長收。
來年1月初,參議院議長在參眾兩院全體議員前開拆選票、計算票數。所得選舉人票過半數的總統競選人,即為總統。
不難看出,美國人的總統與副總統選舉必須經歷兩個過程:普選與選舉人團的選舉。普選日,即大選日,普通選民選出各自屬意的總統候選人,不過這只是一種民意的表達,并不意味著在普選中獲票數最多的總統競選人必然當選總統。最終決定其能否當選的,是選舉人團的選舉。通常,選舉人團的選舉與選民的意愿是一致的。因為它實際上只是按照選民的意愿履行確認程序。但是由于勝者全得的選舉人團分配規則,美國歷史上也出現了幾次普選結果與選舉人團的選舉結果相背離的情況。
譬如2000年民主黨人戈爾與共和黨人小布什的競選。當時,戈爾在大選日獲得的普選票比布什多33.7萬張,而在選舉人團的選舉中卻比布什少5張(布什271張,戈爾266張,哥倫比亞特區的一位保證投票給戈爾的選舉人投了空白票)。這就讓人感覺不公平。尤其讓人難以接受的是,戈爾在佛羅里達州的選票僅比布什少幾百張,可是該州的25張選舉人票全都歸了布什。這顯然是忽略民意。從民主的角度來說,不遵循選民意愿,而服從了選舉團人的選擇,不能不說是對民主的傷害。或者說,是一種制度的缺陷。它當時也引發了一場選舉訴訟。最后是在聯邦最高法院的裁決下解決了這個問題。戈爾接受裁決。
回顧歷史,1824年來自田納西州的安德魯·杰克遜與來自馬薩諸塞州的約翰·昆西·亞當斯的競選結果同樣反映了這種制度設計的缺陷。不過,事情要復雜得多。當時共有四個人競選總統,另外兩個人是威廉·克勞福德與亨利·克萊。選舉結果:杰克遜得票最多,但他的普選票與選舉人票都只獲得相對多數,未曾過半。按照美國憲法的規定,當無人獲得過半數的選舉人票時,就得由眾議院決定誰做總統。選擇總統的權利落在了眾議員手上。這一次的角逐,豪門出身的約翰·昆西·亞當斯在第一輪投票中就獲得了13個州的支持(當時共有24個州),達到了獲勝所需的多數。杰克遜敗選。他非常憤怒,到處聲稱亞當斯偷走了本來屬于他的總統職位。
民主黨的黨徽順便說,民主黨的驢黨稱呼正是來自杰克遜。1828年,杰克遜再一次競選總統。為此,他創立了民主黨。作為黨魁,他成為民主黨所推選的總統候選人。由于他出身底層,文化水平不高,言語還比較粗俗,所以反對他的人稱他Jackass。不料,杰克遜不怒反喜,欣然接受。他干脆把驢子印在了競選宣傳單上,聲明“讓窮人擁有一頭驢(意指財富---筆者注)正是美國民主的標志”。此后百余年來,民主黨人一直自稱驢黨。每當競選季,印有驢子的各種宣傳物、黨徽、胸牌等等,在美國隨處可見。一個中國人去旁聽、觀摩民主黨人的競選活動,往往也會被送上一個驢章。直到2010年,民主黨人正式取消驢黨的稱呼,將黨徽改成了大寫D外加一個藍色空心圈。至于共和黨的大象標示,出自德裔漫畫家托馬斯·納斯特(美國漫畫之父)對謀求第三個任期的美國總統尤利西斯·格蘭特的譏諷(1874年發表在Harper’s Weekly,畫了一頭大象在懸崖邊)。驢象之爭的說法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流行。
諷刺格蘭特謀求三任總統的漫畫總統候選人怎樣產生?他們是政黨提名的結果:民主黨、共和黨或者某個小黨(比如這次有自由黨、綠黨、憲政黨)各提名一個總統候選人。這就意味著,意圖競選總統的人,首先要在本黨內與其他競選者競爭。譬如2008年奧巴馬競選總統時,同為民主黨人的希拉里就曾為了提名總統候選人與他一爭高下。她沒有爭贏。但是奧巴馬最近表示,他當時被她累死了。
如何贏得本黨提名?首先要在各州贏得預選的勝利。預選的形式在美國分兩種:黨內預選和黨內會議。目前,有四十多個州采用黨內預選的形式。無論采取哪種形式,目的都一樣,就是要在本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提名會議召開之前,先在各州內由本黨選民選出本黨總統候選人。意圖競選總統者必須在一個一個的州內預選中獲得預選的勝利,才有可能在本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由參與大會的各州代表提名,并最終獲得全國代表大會的確認。全國政黨代表大會提名會議一般在大選年的七八月份召開。各州的預選時間有早有晚,有的一月份就已出來結果,所以總統競選活動是在大選日之前很早就開始了的。而那些早早宣布競選總統,又在預選中早早確立了領導優勢的競選者,往往更容易獲得提名。這就是總統競選者在大選前一年多就開始投入競選的原因。可以想見,隨著競選日程的加長,競選費用必然增加。
競選辯論為了吸引選民,同時為了打擊對手,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競選花樣。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上半葉,美國總統競選流行坐火車長途旅行,一個站一個站地跑,比方說林肯的對手民主黨人道格拉斯,又比如為連任而競選的哈里·杜魯門,一路上不停地發表演講。只不過他倆一個失敗,一個成功。道格拉斯跑到南方,本來指望靠他的妥協策略贏得南方人的支持,打敗林肯,結果被南方人斥為叛徒,認為他不肯堅決維護蓄奴制度。杜魯門欠缺演講才能,但是他的競選團隊一路上為他做了充分的準備,他每到一個站都好像對那里的社會生活了如指掌、風土人情如數家珍。他還把夫人、女兒捎上,告訴那些從來沒有見過大人物的小老百姓:這位夫人是自己的老板,女兒是他的寶貝兒。所以他的競選相當成功,如愿以償實現連任。
20世紀下半葉,隨著電視的普及,總統競選玩出了新花樣:電視辯論。第一次在總統競選中引進電視辯論的時間是1960年。預選與大選兩個階段都采用了電視辯論。最為人關注的,當然是民主黨人約翰·肯尼迪與共和黨人理查德·尼克松于大選對決時在電視上的表現。
從尼克松參選時的背景來分析,他是有相當優勢的。他已經連續8年擔任艾森豪威爾的副總統。艾克(Ike,美國人對艾森豪威爾的另一個稱呼)執政也并非不受人歡迎。他被不少歷史學家評為20世紀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只不過由于美國憲法第22條修正案的規定——任何人擔任總統職務不能超過兩次,艾克不能像富蘭克林·羅斯福一樣一而再、再而三地競選總統。雖說艾森豪威爾對尼克松任職副總統的評價有所保留,但尼克松積極、活躍、有所作為,的確對艾克的執政方針作出了貢獻,這是人所公認的。而他的競爭對手肯尼迪只是一個政治新秀——從政不多久的國會參議員,還是一個天主教徒。肯尼迪宣布競選不多久,前任總統杜魯門就公開表示,肯尼迪不適宜做美國總統。但所有這些都沒有讓尼克松競選獲勝。大選結果:尼克松獲219張選舉人票,肯尼迪303票。肯尼迪以56%的輕微優勢勝出。而從普選票數來看,肯尼迪只能說是險勝。他僅僅比尼克松多12萬張。
尼克松與肯尼迪尼克松為什么輸?或者換一個角度問,肯尼迪為什么贏?原因很多。競選需要錢,肯尼迪家族不缺的就是錢。肯尼迪競選團隊擅長造勢,不僅說動了當時最著名的流行歌手為肯尼迪站臺唱歌,而且讓廣播、電視持續不斷地唱起了“Kennedy,Kennedy,Kennedy”的競選廣告歌。黑人民權運動日漸高漲,肯尼迪不失時機地贏得了黑人的支持。就在大選前三周,馬丁·路德·金在佐治亞州一家餐廳被捕,肯尼迪得知消息,立刻致電金的夫人,表示會盡其所能幫助她。而當時本來有能力幫助金出獄的尼克松卻沒有盡力。馬丁·路德·金在肯尼迪致電的第二天就被釋放。他告訴黑人,是肯尼迪幫助了他。數百萬張黑人的選票不可逆轉地流向了民主黨人肯尼迪的票箱。天主教徒的身份向來是使選票流失的危險因子,肯尼迪卻在新教徒的集會中,以誠摯的態度、宗教平等的思想贏得了教會內外普遍的尊敬。肯尼迪挑選的競選伙伴、副總統候選人林登·約翰遜來自美國南方,并且很受南方人信任,他在競選中卓有成效地幫助肯尼迪贏得了包括德克薩斯在內的好幾個對民主黨持懷疑態度的南方州的選票。而尼克松的競選伙伴、時任駐聯合國大使的亨利·羅杰在競選中屢屢犯錯,給尼克松幫足了倒忙。他甚至連自己的家鄉馬薩諸塞州的選票都沒有幫尼克松爭到。其他種種,不一而足。不過,無論如何也不能忽略的另一個原因在于,肯尼迪充分利用了電視辯論的機會。
肯尼迪與尼克松的電視辯論一共舉行了4場。他們之間的辯論是美國歷史上繼林肯與道格拉斯1858年大辯論之后第一次總統競選辯論,備受美國公眾關注。可惜,尼克松顯得過分自信,未予充分重視。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就步入了電視演播廳,第一場就馬失前蹄。
1960年9月26日晚,尼克松與肯尼迪在芝加哥CBS廣播電視臺會面。辯論當日,尼克松似乎并不為辯論而擔心,他依然如故地處理日常政務,辯論前幾個小時還在外面拉選票。他在8月份因為膝蓋受傷并感染關節炎在醫院住院兩周,出院時憔悴、消瘦。按說為了辯論,應該好好休息,可是他顯然沒有。而他又運氣不佳,前往辯論途中,匆忙下車時,再次碰傷了膝蓋。走進演播廳,當電視臺的工作人員問需不需要化妝時,他不愿意表現得像個演員,拒絕了。但是他又悄悄地跑到洗手間,在臉上隨意地抹了一層霜和粉。他不知道這隨意的一抹會在他出汗時弄花了臉。
肯尼迪在這一天哪兒也沒去。他窩在酒店里充分地放松,大半個下午泡在游泳池里。晚上到達辯論現場時,精力充沛。工作人員也問了他要不要化妝,當著尼克松的面,他說不。然而他轉身就到了化妝間,請人給他精致地化了妝。他在那里一直待到辯論要開場。
辯論開始,肯尼迪鎮定、從容,一副成熟、老練的政治家風范,完全不像個政治新秀。對于提給他的問題,他的回答機智靈活、富有說服力。他為這場辯論準備了足足一星期。反觀尼克松,他似乎沒有意識到這是征服選民、反駁對方的機會,而是一再地表示:完全同意肯尼迪的觀點。更要命的是,整個辯論過程中,他的眼神游移不定,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而顯得坐立不安、緊張不能自制。電視機前的觀眾們能夠清楚地看出來,他在不斷地冒汗。由于事先沒有進行面部修飾,他下巴上的胡茬在黑白電視上看起來十分扎眼。總而言之,他的狀況相當不好,以至于他母親事后打電話問他:是不是病了?
辯論結束,立刻就是民意調查。民調結果顯示:8月份還在選民支持率中略占上風的尼克松,經過這一次電視辯論,已經不占優勢,更多的選民傾向于支持肯尼迪。形勢開始逆轉。盡管在隨后的第二場與第三場辯論中,尼克松表現得十分強勁,肯尼迪顯得不是對手。但是,收看這兩場辯論的電視觀眾遠遠不如第一次的多。尼克松的演說才能很多人沒有看見。換言之,第一次辯論給選民留下的不好影響難以通過后續的辯論來彌補。許多選民在第一次辯論結束后就認定了尼克松將是輸家,繼續收看辯論的熱情大大消減。第四場辯論,二人都施展了渾身解數,打了個平手。
尼克松的教訓讓人不能不說,隨著媒體在競選活動中的深入介入,總統競選人所面臨的考驗越來越多,沒有一場戰役是可以掉以輕心的,尤其是面對眾多選民的場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