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
- +141
浙江省府副秘書長“給自己”寫了本書:靜心最要緊也最實惠

浙江省政府一位副秘書長在公務之余寫的書新近出版——現任官員寫書,大多是對其工作范圍、管理領域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梳理,或者屬于個人的審美活動,比如詩集、散文集;但這本書的內容既與作者的工作無關,也不完全是一己的消遣,而是關于人的“心靈建設”的。
藍色的封面正中鏤刻了一個心形,扉頁是紅色的,一眼望去,視野中央就是一顆紅心——但這本《改變,從心做起》并非“心靈雞湯”,更不是“成功學”或“為官之道”。
“我在《自序》里說,這是一本給心靈松綁、讓精神愉悅的書,因為人終究是一種精神性存在,假如不能在心靈層面實現超越,或許整天忙碌、也整天熱鬧,但不見得有精神的安寧與富足。”浙江省政府副秘書長陳廣勝在接受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采訪時表示,“那些‘刺刀見紅’式的追求,很難經得起時間檢驗,也不會有真正的價值。”
陳廣勝1969年出生。作為公務人員,他的仕途可稱順遂,歷任浙江省政府辦公廳綜合一處處長、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2010年起任現職。在國內,他較早地系統研究地方政府治理,2007年曾出版40多萬字的專著《走向善治——中國地方政府的模式創新》。
人生往往如是:先用力于外部,張望、拓展,試圖給世界帶來改變;然后,歲月流逝,或是感悟于現實的際遇,或是成熟于人生的磨礪,漸漸地“反求諸己”,轉向內心。陳廣勝說:人到中年,就好像爬山到半坡,已經走了不短的路,本身就應該休整。休整不是停留,而是為了將心擺好,“我見過不少人,包括大家眼里的業界‘精英’,似乎要什么有什么,可內心仍然感到沮喪與無聊。為什么?因為心沒有擺好,就容易將路走窄,將人的格局做小了。”
“讓人生快樂且有價值”是陳廣勝新作的思想核心。“快樂其實不需要很高的門檻,每個人也都可以追求獨特的價值,關鍵是需要心靈層面的邏輯再造。”他將人的一生比作爬山,登高固然是目標取向,卻不是唯一取向,“爬山本來就是一場體驗,并不只為了登高。縱然最后只爬到半坡,假如比眾人都多一些山間記憶,能夠闡釋不同尋常的登臨感悟,并且用平和、舒暢的心情走一段山路,那就不虛此行。”
“書里集納的30篇文章其實是寫給自己的,讓自己靜心、安心,我認為是最要緊、也最實惠的一件大事。”他說。
在微博上,認證信息顯示為“人文及公共管理學者”的陳廣勝是擁有173萬粉絲的“隱身大V”;《改變,從心做起》中的30篇文章則完成于博客,它們按“基”、“行”、“度”、“戒”、“悟”編排,“心之基”講立心、立身的根本,“心之行”說人的進取,“心之度”是把握前行的節奏,“心之戒”是“踩剎車”,“心之悟”則是一路走出的豁然開朗。
【對話】
“‘刺刀見紅’式的追求不會有真正的價值”
澎湃新聞:這本書的“作者介紹”說明了你的公職,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驚訝:一個省政府副秘書長,案牘勞形,也世事了然,為什么會寫談“心性”的書?其中有什么機緣?
陳廣勝:機緣是各種因素的匹配,又往往起于偶然。4年前,我在新浪開了 “佳桐” 博客,既然開張了就要堅持,也就倒逼著自己將點滴感悟轉化成文字。開博是一時起興,卻無意插柳,養成了業余寫作的習慣。
2011年,我在博客上寫了一篇《舍得心》,那是因為重讀了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黃昏的樹林分出兩條路。我必須選擇一條,留下另一條改日再走。可每條路都綿延無盡,終于我不能返回,從此決定了旅途中的人生。”這首詩在大學里讀過,當時并沒有特別的感受。年過不惑再讀,深深覺得人生無時不在做選擇題,且只能單選其一。正是取舍的差異,決定著人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特質、境界的個體。真正開始“心系列”的寫作是2012年夏天,但寫《舍得心》時就埋下了種子。
澎湃新聞:人生往往如是:先用力于外部,張望、拓展,試圖給世界帶來改變;然后,歲月流逝,或是感悟于現實的際遇、或是成熟于人生的磨礪,漸漸地“反求諸己”,轉向內心。以你的社會身份,有人不免會猜:是不是經歷了什么特別的事,促使你的心理轉向,變得“沖淡”起來?
陳廣勝:并沒有特別的某一件事促使我轉向,也許是在合適的時點水到渠成。我大學讀的是經濟管理專業,但一直對人文學科感興趣,平日有不少興之所至的閱讀。就像與古人、哲人對話,他們在千年之前、萬里之外,你卻可以與之交流,共享心得。時代在發展進步,人心卻依舊相通。我寫心、論心的不少靈感,便來自這份隔空的教誨與傳承。
當然,許多文字需要人到中年才能寫。中年就好像爬山到半坡,已經走了不短的路,本身就應該休整。休整不是停留,而是為了將心擺好。因為人終究是一種精神性存在。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假如不能在心靈層面實現超越,或許整天忙碌,也整天熱鬧,但不見得會有精神的安寧與富足。我見過不少人,包括大家眼里的業界“精英”,似乎要什么有什么,可內心仍然感到沮喪與無聊。為什么?因為心沒有擺好,就容易將路走窄,將人的格局做小了。
澎湃新聞:“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世人確實普遍煩惱著,不少場面上很風光的人也照樣糾結,你認為根子在哪里呢?
陳廣勝:人的煩惱并非取決于現狀,而是來自于期望。現在的物質條件不斷改善,但人們的幸福度反而降低了,無論哪個職業、什么圈層,甚至從小學生開始,心情就糾結著,有各式各樣的埋怨與無奈。其中當然有發展階段、體制環境、社會文化等因素,但毫無疑問,人們普遍在心靈層面上出了問題。
本書的《自序》,標題是“讓人生快樂且有價值”,這也是全書的核心思想。當今社會越來越功利,財富幾乎成了壓倒一切的“硬通貨”。可問題是,物質化的功利能讓人一時開心,但欲望無止境,即使錢財再多、地位再高,緊接著的是更多、更高的企求,總有一天會讓你累趴下。許多人整天忙于場面,一輩子干著虛榮心驅動的活兒,卻來不及做心里真正想做的事。這樣的人生,從本質上走進了死胡同。而“急火攻心”、“刺刀見紅”式的追求,或許可以出不少東西,但很難有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好東西,也不會有真正的價值。我的書試圖傳遞一種價值觀:生而為人,應當將價值的實現與實現價值過程中的快樂統一起來,行于中道,實現生命的雙贏。
“我的書里沒有‘打雞血’的話”
澎湃新聞:誰都希望將人生的快樂與價值疊加起來,但快樂人生已經不易,還要實現價值,這對于大多數人是否現實?
陳廣勝:快樂其實不需要很高的門檻,每個人也都可以追求獨特的價值,關鍵是需要心靈層面的邏輯再造。有句話很精辟:“當哭泣沒鞋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還沒有腳。”大病初愈、大難不死會讓人倍感幸福,就是因為引入了新的參照系,與生病、受難相比,無病無災就是福,難道不值得快樂?當然,快樂更有層次之別。停留在物欲層面的快樂,來得快,去得也快,只有建立在價值實現基礎上的精神愉悅才長久。
人生價值絕不是用金錢、地位來衡量的。人都喜歡富貴,富貴卻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更不是價值的坐標尺。它們畢竟不具專屬性,即使擁有,也只是暫時的,總有撒手的時候。真正的價值具有延續性,也許是一個人火化后留給社會的東西——除了骨灰,那就是你獨特的生命創造。
對普通人來說,這個要求是否太高?恰恰相反,它比純粹、浮躁地追求功名利祿更為輕松、從容。人的一生好比爬山,登高固然是目標取向,卻不是唯一取向。有時因山勢陡峭,或者體力不支,我們再也走不動了,那就不妨停留。因為爬山本來就是一場體驗,并不只為了登高。縱然最后只爬到半坡,假如比眾人都多一些山間記憶,能夠闡釋不同尋常的登臨感悟,并且用平和、舒暢的心情走這段山路,那就不虛此行。事實上,你的感悟就是一種獨特性,爬山的過程已實現了快樂與價值的結合,那比只求趕路卻稀里糊涂地登頂要有意義得多。
澎湃新聞:書里的文章,成文最早的是《舍得心》,但放在篇首的是《平常心》——這是在與“成功學”區隔嗎?
陳廣勝:這本書與“成功學”、“心靈雞湯”最大的不同,就是不鉆成功的“牛角尖”、不為成功而成功。假如將成功視作結果、實物化為功名利祿,那它永遠是不可控的,不是你想打拚就能得到的。但人生的進取方向有兩種:對外在世界的拓展,對內在世界的提升。如果說前者要機緣,受制于“偶然”;后者則取決于內心,只要堅持自我錘煉,就會有長進,也就是自我超越的成功。
因此,我們需注重職業與事業的定位,不能光為了活給別人看。假如自己選擇的事是真心想做的,就會有使命感和樂趣。這樣,就能立于不敗之地,因為追求的過程就有意義,自然就有“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耐心。當實現了心靈的超越,我們對那些狹窄的成敗將更多一些坦然,更會按照自身的稟賦進行生命內容的組合,這不正是做人的成功?所以,書里沒有“打雞血”、“打強心針”的話,我希望更像是幾味久經煎制的良藥。
“‘心靈’看似很虛,其實跟誰都貼著”
澎湃新聞:印象中,現任官員寫書,或者是對于工作范圍、管理領域的經驗總結、理論梳理;或者屬于個人的審美活動,比如詩文集。但你的這本書,既無關工作,也不完全是一己的消遣。更特別的是,還是有關“心靈建設”的。你設想的讀者群是怎樣的?
陳廣勝:這些文字與我的日常工作搭不上邊,也跟我過去攻讀并從事研究的經濟管理、公共管理相距較遠。但心靈的東西看似很虛,其實跟誰都貼著,并且決定著人的取向。所以,單純從書的角度,完全應該淡化我的官員身份。說到目標讀者,我想任何群體、任何年齡段都會有心靈層面的問題。這本書是通俗、淺顯的,除了受限于本人的水平,我也不愿作學究式的理論推導。不過,有人生閱歷的讀者可能更容易產生共鳴。
澎湃新聞:俗話說“侯門似海”,你現在的崗位更是身處要津,需要協調上下左右關系,也要處理諸多事務。而你書寫的對象——心靈,又是人的底層平臺,是如此“空靈”。稍有經驗的人都知道,要寫這些文字,“時間”和“靜氣”二者缺一不可。理查德·克萊恩寫《香煙——一個人類痼習的文化研究》,寫完把抽了幾十年的煙戒了。你在寫書過程中得到了什么?
陳廣勝:機緣是個“匹配”問題,時間是個“組合”問題。作為一名公職人員,首先必須履行好崗位職責。工作是硬任務,我從沒有懈怠過,但人總有業余生活,少些應酬,就多了自主的空間。叔本華說:“閑暇是人生的精華。”只有閑暇,才使人得以把握、支配自身。用業余時間寫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那不算是一件苦差事。而且,多年來我已習慣了高強度的工作,急就章寫公文也是常事。每月一兩篇博文,并不占用太多的時間。
“心系列”文章,我其實是寫給自己的。讓自己靜心、安心,我認為是最要緊、也最實惠的一件大事。這30篇文章,每寫一篇,我都對自己的內心梳理了一遍。將自己的心安頓好了,這是極大的收獲。寫文章與做人、做事,都需要靜。靜不是無所作為,更不是消極避世。《禮記·大學》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是千年傳承的智慧。


- 打关税战没有赢家
- 习近平会见西班牙首相桑切斯
- 中国对美所有商品加征125%关税

- 字节跳动游戏业务将独立上市?回应:目前没有上市计划
- 美股三大指数开盘均小幅下跌,中概股多数上行

- 现代遗传学之父,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
- 云南傣族的新年节日,有泼水祝福、跳象脚鼓舞等习俗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