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包拯真是清官?明明才六品,為啥年入百萬?
原創 看鑒君 看鑒
諸多80后、90后,甚至我們的父輩,在沒有互聯網,看電視還需要裝“大鍋蓋”的年代,一定看過電視劇《包青天》。
如今看,那時候的畫面很粗糙,劇情也難免有鬼畜的地方,可是現在提到包公,最經典的形象依舊是金超群那版,還有何家勁與焦恩俊兩個古裝美男塑造的“展昭”。
曾幾何時,何粉與焦粉還因為誰是最經典的展昭展開過罵戰。
但是,這樣一部經典的電視劇,卻犯了很嚴重的錯誤。
01
包爺究竟幾品官,該穿啥衣服?
包爺上班打卡在開封府,擔任著首都市長的職務——開封府知府。
甚至,在一些場合,人們會稱呼他為“包相爺”。
你看他,動不動就懟龐太師,還敢和皇帝叫板,開封府那幾口鍘刀,不知道葬送了多少不法的皇親貴族。
簡直不要太威風。
但是,翻看宋朝官制,并沒有知府這個官職,包公的職務是“權知開封府事”,就是暫且管理開封府的事務。
這么多年,我們竟然不知道,包公是個“臨時工”。
大宋還規定,下一任的皇帝,才是法定的開封府尹,包爺不姓趙,轉正是沒戲了。
可是,我們都知道包公年薪折合現在,也超過了幾百萬,一個臨時工哪有這么多的錢?
這就要說到宋朝的官制了。
宋代官制分為官、職、差遣。
包公在開封府當臨時工的時候,官是右司郎中,職是龍圖閣直學士,差遣是權知開封府事。
官是他的正式編制,對應的是領薪水和官服的顏色;職是他的榮譽頭銜,代表著國家看他骨骼清奇,把他當未來的重點培養對象,差遣才是他正式需要管理的事務。
右司郎中是六品官,龍圖閣直學士是從三品。
宋朝皇帝規定,官高于職,領本官薪水;職高于官,那就領職的薪水。
但官服必須按照官的品級。
宋初承襲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
元豐改制后,規定四品以上服紫色,六品以上服緋色,九品以上服綠色。
也就是說,包爺薪水和權力都不小,但必須穿綠色衣服!
按照包公那膚色,妥妥的埃托奧轉會到了北京國安,有木有?
除了衣服的顏色,還有無論是《包青天》還是后來的《少包》,宋朝大臣的官服上總有各式的圖案。
實際上,這是不存在的,電視劇取材于戲曲,戲曲在明朝變得繁榮,其實是明朝的官服。
宋代官員區別品級除了服色,并不靠胸前補子的圖案。
拿官員的祭服袞冕來說,袞冕的旒代表著官員的品級,品級越高,旒的數量也就越多,最高為九旒。
朝服則有三種,分別為進賢冠,貂蟬冠,獬豸冠,“皆朱衣朱裳”,均服于大朝會時期,中書門下則“冠加籠巾貂蟬”,而冠上加“獬豸”是御史大夫、中丞獨有的標志。
與袞冕的旒一樣,進賢冠的梁也是區分官員品級的重要標志。
02
宋代皇室的服飾
除了宋朝的官服經常被錯用,皇帝的衣服在影視劇中也不標準。
宋因唐制,皇帝的衫袍一般是黃色,但不是影視劇中那種明晃晃閃瞎觀眾眼睛的顏色,而是赭黃、淡黃,還有宋朝皇帝畫像中常出現的喜慶大紅色。
還有就是,宋朝皇室的衣服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穿著。
據《宋史》記載,天子之服主要有七種。
衫袍是皇帝大宴和平常上朝時所穿的衣服。
窄袍,“便坐視事則服之”,即用于平時理政。
御閱服,“以金裝甲”,是皇帝的戎服,騎馬閱兵時所穿。
其中,大裘冕是皇帝祭祀昊天上帝與五帝時所穿的衣服。
天子袞冕十二旒,是“祭天地宗廟,朝太清宮、饗玉清昭應宮景靈宮、受冊尊號、元日受朝、冊皇太子”的衣著。
宋代的章獻明肅皇后劉娥,被史書評為“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在去世前不惜背負罵名堅持穿天子袞冕祭天,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自己未做皇帝的遺憾。
這兩種服飾都是極重要的場合才會穿的,很多皇帝一生中都不見得會穿上幾回。
至于通天冠和絳紗袍,“大祭祀致齋、正旦冬至五月朔大朝會、大冊命、親耕籍田皆服之”。
看過《清平樂》的朋友應該有印象,宋仁宗趙禎冊封皇后曹氏以及元旦朝會接受大臣的朝賀時,都穿戴過這套服飾。
而履袍,則是皇帝在大禮完畢后,乘平輦所穿的便裝。
后妃之服,有祎衣、朱衣、禮衣、鞠衣四種。
祎衣,“受冊、朝謁景靈宮服之”;朱衣用于朝見皇帝;禮衣為宴見賓客之服;鞠衣,是后妃行親蠶之禮時的衣著。
03
宋代平民的服飾
宋代的平民百姓衣著也有各自的特點。
男子上身以圓領袍為主,此外還有深衣,紫衫,涼衫,毛衫,葛衫,襕衫等。
深衣,即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因“被體深邃”而得名,雍容典雅。
涼衫披在外面,因色調為白色,屬于冷色調,故稱涼衫。
紫衫,“本軍校服”,宋室南渡后,士大夫一度也穿這種服飾,便于戰事。其后朝廷嚴禁“以戎服臨民”,導致紫衫遂廢。
毛衫和葛衫,分別以羊毛和葛麻織成,因質地不同而得名。
襕衫,“以白細布為之,圓領大袖”,近于官服,其下前后裾加一道橫幅,始于唐代,流行于宋代,“進士及國子生、州縣生服之”。
此外,還有一種長袍,內有棉絮,亦稱為長襦,樣式有寬袖廣身的,也有窄袖緊身的。
官員穿錦袍,平民百姓穿布袍,沒有官位的文人則穿白袍。
勞動人民多穿襦、襖,貧困百姓則常穿粗麻布制成的短褐。
相對于男服,宋代女服款式更多,服色也更加多種多樣。
一般來說,宋代女性夏季穿衫,冬季穿襖,上衣通常是淺色,以清秀為雅,下裙多為深色,以艷麗為美。
宋代女裙以長裙為主,多以羅紗制成,且有各種各樣精美的刺繡。裙色很多,有紅、黃、綠、藍、青等。
“石榴裙束纖腰裊”,說的是當時最為時髦的“石榴裙”。還有一種“旋裙”,前后身開胯,方便騎乘,為女性外出騎驢時所著。
除此之外,大袖衫也是宋代女性頗為喜愛的服飾之一。
當然,提到宋代服飾,絕對不能少了神奇萬能的背子,上到皇帝后妃,下到商賈樂伎都可以穿,不限男女,也不分高低貴賤。
由此可見,宋朝的服飾文化同樣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如今的中國人穿衣服除了講究舒適得體,一般追求簡潔質樸,大方自然,這種審美觀就深受宋朝人的影響。
但是這中間卻有個矛盾。
宋代的服飾既然更傾向于質樸、潔凈、自然,那么在款式和色彩上就要弱于唐代。
但是宋代的絲織業非常發達,上到京城開封,下到許多州縣,都設有專門的機構和作坊,從事各種絹帛、絲織品的生產。
歐陽修曾有詩“孤城千枕水,千室夜鳴機”,正是宋代絲織業繁榮的寫照。
從服飾所需要的物質條件來看,宋代并不亞于唐代,甚至超過了唐代,卻為何沒能彰顯出唐代那種絢爛多姿呢?
解開這個迷思,就是我們本期超簡公開課·服飾篇的主題。
我們本期節目邀請的首席傳承官是陳詩宇老師。
陳老師是《藝術設計研究》服飾研究欄目主持,《國家寶藏》服飾顧問。
從事古代服飾文化以及傳統工藝美術相關題材研究出版十余年,曾采訪數百項傳統工藝技藝,參與、組織多項服飾復原與博物館展出策劃,并在十余家期刊撰寫系列服飾考證文章或專欄數十篇。
陳詩宇老師認為,“做戲也要做得真,影視表演服裝理應還原真實歷史”,而服飾,正是大家最直觀感受“大宋風華”的一個入口。
一種文明氣質,必然會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衣著形象及造型,只有把握住真實的信息,才能夠真正地呈現出那個時代的風貌。
原標題:《包拯真是清官?明明才六品,為啥年入百萬?》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