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河南淅川:南水北調水源地的綠色脫貧路
被桃花園圍繞的淅川縣金河鎮后灣村。 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 淅川縣委宣傳部提供
秋日,被青山環繞的河南省淅川縣丹江口水庫綠水迢迢。行在淅川大地,田野里,軟籽石榴、柑橘碩果累累,村莊里,灰白基調民居若隱若現……
地處豫鄂陜三省交界的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曾經這里交通閉塞、生態脆弱,為了保障丹江水水質,庫區“樹不能伐、魚不能捕、礦不能開、畜不能養”,發展受到限制,2014年底,淅川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多達28678戶97110人,貧困發生率13.89%。
“結合山區、庫區特點,我們統籌謀劃、因地制宜,堅持‘挪窮窩’與‘拔窮根’并舉、安居與樂業并重,走出了一條水源地的綠色脫貧路。”10月27日,淅川縣委書記盧捍衛對澎湃新聞記者說。
淅川縣亞湖軟籽石榴種植基地,村民們正在采摘。
“誰想到還能過上這樣的生活”
10月26日,淅川縣毛堂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銘澤社區內,一幢幢規劃有序的樓房鱗次櫛比,綠蔭下回蕩著人們爽朗的說笑聲。
坐在寬敞明亮的客廳,從銀杏樹溝村搬遷下來的羅金鳳感慨不已:“以前住的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土地瘠薄,住的是椽架房,走的是羊腸道,喝的是望天水,誰想到還能過上這樣的生活!”
淅川縣是河南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銀杏樹溝村又是深度貧困村。莽莽群山,阻斷了山里人的腳步和眼界,世代貧困如影隨形,一年到頭在地里刨食卻喂不飽一家人的肚子。
這樣的深山區貧困村,在淅川縣并不是個例。
生態紅線不能碰,發展腳步不能停。2016年初,脫貧攻堅戰在淅川全面打響,針對“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現狀,搬遷,成了脫貧的唯一出路。淅川縣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與集鎮建設、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等結合,統籌考慮安置點布局,合理安排產業,讓深山區貧困群眾走出大山。
2017年12月31日,羅金鳳一家與全鄉106戶貧困戶一起,搬遷到毛堂鄉集鎮安置點銘澤社區。“搬過來三年了。丈夫出門打工,除了務工收入還能領到縣里的補貼,我在小區旁的扶貧車間,每月掙1500元。老家的山坡地,按每畝300元流轉給企業種薄殼核桃,這兩天正準備回去套種血參,一年增收近3萬元,錢掙了也照顧了正上學的孩子,2018年就脫了貧。”羅金鳳扳著指頭算賬說。
銘澤社區共輻射帶動周邊像羅金鳳一樣的200多戶貧困戶就業致富。
在全縣范圍內,淅川縣已累計投資11.6億多元,先后建成集中安置點37個,符合易地搬遷的5121戶19813貧困群眾全部搬出山區,住進社區。同時,對于不符合易地扶貧搬遷條件或不愿搬遷的危房貧困戶,淅川縣通過移民避險解困、危房改造、“四集中”等政策,因戶施策,貧困戶的居住環境和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淅川縣馬蹬鎮大閘蟹養殖基地大閘蟹喜獲豐收。
“貧困戶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10月27日,記者走進柴溝新村。小洋樓錯落有致,生態園瓜果飄香,老人小孩怡然自得,誰會想到,這個恍若桃花源的村子,曾經是丹江口水庫邊上排得上號的深山區貧困村。
“背靠大山,面朝水庫,村里荒山林地近2萬畝,路、電、通訊樣樣不通,全村158戶666人被‘堵’在溝溝岔岔里,刨著幾分薄地‘望天收’,沒幾個人走出過大山。全村666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99戶431人。”談起過去,柴溝村黨支部書記武華頂感嘆,鄉親們守山守水守著窮呀!
窮鄉僻壤,咋能“咸魚翻身”?
2016年初,淅川縣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縣里出臺產業獎補、技術培訓、品牌創建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扶持發展‘短、中、長’三線產業,“短線”發展食用菌、中藥材等,能快速致富;“中線”種植軟籽石榴、杏李、大棗、薄殼核桃等經濟林果,3年見效益,長期能增收;“長線”圍繞山、水、生態發展鄉村旅游,促進鄉村振興。
村里近2萬畝山坡地流轉給公司和大戶,種上了薄殼核桃、大棗、柑橘、軟籽石榴、杏李等有機林果。農戶實現“一地生三金”:土地流轉的“租金”,反租倒包的“薪金”,果樹收益分紅的“股金”。
“現在這光景,以前想都不敢想!”10月27日,在柴溝村的一處林果園,貧困戶時殿奇正在給果樹追肥。時殿奇家三口人,自己患有長期慢性病,妻子有殘疾,孩子要上學,沉重的經濟負擔曾讓他頭疼不已。如今,他家的4畝坡地流轉給當地林果企業,又“返租倒包”100多畝果園,負責日常管護。“平日里,我在林下套種點花生、芝麻、中藥材等‘短線’產業,‘長’‘短’互補,收入全歸自己。一年下來,收入兩三萬元不成問題。”
“秋天在村口擺地攤,蘆柑賣了2萬多。”“我家今年又種了20畝軟籽石榴、5畝迷迭香。”“我是村里公益崗位保潔員,丈夫在扶貧車間上班。”……這些年,柴溝村的每一個人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短、中、長”帶來的變化。截至去年底,柴溝村已光榮脫貧97戶423人,全村僅剩的2戶8人已實施兜底保障。
而在淅川,“短中長”三線產業,已成為阻斷返貧的“防火墻”:全縣林果面積達38.7萬畝,林下套種面積達到50%左右,著力打造“淅有山川”區域公共品牌,將特色林果等50多個品牌推向市場,每個貧困戶有2個以上的短、中產業項目疊加,戶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淅川縣老城鎮杏李喜獲豐收。
“農家樂樂了農家”
“山青、水甜,生態環境好,是個度假的好地方!”10月27日,淅川縣倉房鎮磨溝村內的祥程賓館,生意火爆,40多名游客笑意融融地品嘗著地道的丹江魚宴,飽覽著丹江口水庫的風光。
烹制丹江鮮魚,小炒山間野菜,一陣忙活后,店老板江玉琴跟記者聊了起來:“我這魚,是丹江里的淡水魚;這菜,是山坡上的野菜。既綠色健康,又經濟實惠。有了這項營生,許多人不出家門就能掙到錢,比外出打工強。”如今,她的農家樂月收入已超萬元,還帶動兩個貧困家庭增收脫貧。
今年44歲的江玉琴全家6口人,曾經靠江邊肥沃的良田為生,日子還算滋潤。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后,她家的土地幾乎被淹沒殆盡,加上公爹常年有病,一度成為貧困戶。在磨溝村,像江玉琴一樣的貧困戶就有48戶101人。
脫貧攻堅戰打響后,在縣里的扶持下,江玉琴家領到4萬多元補貼,建起三層樓房辦農家樂,共有16間客房,能同時容納50人就餐。
農家樂樂了農家。磨溝村的土雞蛋、芝麻葉、地曲蓮等農產品有了銷售渠道。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也回了家,在村里務工。品嘗到發展鄉村旅游甜頭的磨溝村民,搞旅游的熱情被調動起來。如今,全村有60多戶開辦農家樂,一半人從業旅游。此外,縣駐村扶貧工作隊還幫助建成了電商服務站,將當地出產的綠色食品、土特產等通過互聯網賣到山外。
近年來,淅川縣立足區位優勢,緊抓丹江5A旅游景區開發機遇,大力實施旅游扶貧,在基礎設施配套、金融擔保貸款等方面重點幫扶,帶動困難群眾走上脫貧致富路。截至目前,淅川發展休閑農業合作社、農家樂、生態觀光采摘園的貧困戶已達500余戶,旅游從業人員3萬余人。
截至2019年底,淅川全縣159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人口減至5537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9%,高質量實現脫貧摘帽連續4年脫貧攻堅綜合評估位居河南省前列。“兩弘揚一爭做”黨建扶貧、短中長產業扶貧、德育教育扶貧等特色做法,先后6次獲得高層批示,2020年2月,淅川高質量實現脫貧摘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