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半月談關注困在系統里的平臺勞工:別讓打工人消失在數字帝國
對于天津外賣騎手董磊(化名)來說,工作的變化悄然而至——越來越多的訂單備注上了“若時間不夠可以提前點送達”,就算忘了給顧客打招呼,“五星好評”也會如期而來。“上次我給一個用戶送了兩桶4升的礦泉水,她還打賞了我5元錢。”董磊說。
今年9月,一篇名為《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的文章,將外賣騎手這群“最熟悉的陌生人”推到聚光燈下——越來越多的訂單,越來越短的時間,每一個外賣騎手都在經歷“按時送達”與“保證安全”的兩難選擇中。闖紅燈、橫穿馬路、逆行……不少外賣騎手早就習以為常。
種種涉及外賣騎手的風波與事故,投射出現實中人與算法的失衡關系。
重慶一家火鍋店的配送人員在配送外賣。 本文圖片 “半月談”微信公號
“平臺勞工”已有7800萬
產生這類現象并不奇怪。科技發展的一大目的就是實現效率的最大化。市場邏輯進一步瓦解了技術背后的人文關懷。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孫萍研究平臺勞工多年,她和她的研究團隊發現,許多被“困在系統里”的平臺勞工似乎都處于一種被算法規訓的狀態當中——他們會在意越來越少的工資,也會抱怨莫名其妙的差評,卻很少有人會提及從未出現過的社保和越來越不合理的送餐時間。
外賣員只是平臺勞工中的一大代表。如今,包括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網約家政等在內的“平臺勞工”群體在我國已有7800萬之眾。平臺和算法織就一張細密的網,將他們固定在各自的位置,然后隨時準備將他們送往該去的地方。有人認為,在算法體系中生存的人漸漸從三維變成了一維,許多人失去了情感、性格、溫度,轉而變成了保存在數據庫里的一個個字節。
平臺不需要體諒和關懷,它只要求越跑越快。比如外賣騎手系統當中消失的時間:為了防止訂單超時,每個騎手都會想盡辦法提前到達。他們或在扶梯上“飛流直下”,或強行闖過人流擁擠的十字路口。平臺系統不知道這些,系統只知道騎手們的平均送達速度更快了,給騎手預留的時間富余不需要那么多了。于是,騎手們用自身安全換來的幾分鐘,很快就會被系統優化掉。
去年“雙11”期間,一位杭州市的快遞員因為服務片區快遞柜容量有限,只得每天在社區服務大廳門口“擺地攤”等待居民取快遞。一周之后,居民們發現上百個快遞散落一地,快遞員卻不見蹤影。原來快遞員因為壓力太大、太勞累,選擇了“撂挑子”。
長春市一名外賣員正冒雪送餐
保障權益,還需法律和制度發力
交通運輸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雙十一期間(11月11日至16日),預計日均快遞業務量將達到4.9億件。這些包裹都需要快遞員來送達。某電商平臺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送達1億個包裹需要9天的時間;2017年,時間被壓縮到2.8天。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時間會繼續縮短,上述哭笑不得的事情也一定會繼續發生。未來,包括外賣騎手、快遞員、網約車司機、家政工人等在內的平臺經濟就業人口將會過億。在勞動力逐漸從制造業、建筑業向互聯網平臺轉移的同時,對勞動權益保障的關注絕不能被忽略。
對于外賣騎手越跑越快的問題,美團外賣和餓了么分別給出了“5分鐘按鈕”和“8分鐘延時”的答案。這釋放出了一個信號,即這張由平臺和算法織就的網存在松動的可能。
當然,類似的改進只不過是治標不治本的妥協手段。盡管系統可以暫時停下催促,等一等奔馳在大街小巷的外賣騎手,但技術對效率的絕對追求仍然存在,唯有用法律和制度給勞動者鋪就權益保障的安全網,相關問題方有合適之解。
對此,除了希望用戶更多地理解、體諒“平臺勞工”之外,平臺方和社會管理者們理應回歸價值理性,盡可能讓法律、監管和技術發展一起向前,比如從法制層面落實平臺勞動者的勞動關系認定,落實相關勞動者的社會保障權益,建立雙向評價反饋機制……
(原題為《別讓“打工人”消失在數字帝國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