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問策上海2025|郭奕千:上海可發揮自身優勢打造會展之都
【編者按】
2020年是我國實施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收官之年。
“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了新的臺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2021年起,我國將實施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上海也將迎來自己的“十四五”規劃實施期。
即日起,澎湃研究所推出“問策上海2025”專題。本專題通過記者專訪、學者建言和問卷調查,呈現本地企業家、專家學者和市民大眾就上海如何深化改革開放、優化營商環境、營造宜居城市等事宜的建言獻策和質樸識見。
一并歡迎各界讀者提供真知灼見。
澎湃新聞 王基煒 制圖
我是在上海出生,德國長大,但對上海的感情一直沒變。很榮幸能從2015年開始在上海工作和生活。我覺得,上海發展的速度,很明顯已經在全世界處于獨一無二的地位,不管是同一個公司的德國同事、合作方,還是德國中小企業的負責人,他們初次來到上海,都對這里的發展感到非常驚訝。
作為會展行業從業者,我個人非常期待2020年的進博會,因為作為官方展會,進博會是我們展會行業了解國家政策和國際貿易合作大方向的窗口。尤其是在疫情后,全球貿易鏈受到了嚴重打擊,上海政府能夠持續推進進博會,可以增強國際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信心,也會為我們會展行業帶來業務拓展的新機遇。
打造會展之都,上海可以發揮自身優勢
打造會展之都,我覺得上海可以充分發揮自己在地理環境和經濟環境方面的優勢,而不是參照某一國際城市的標準,那樣會丟失上海的獨特性。一些展會的主辦方選擇在上海辦展,原因可以一分為二,一方面是看中了上海作為國際都市的文化氛圍,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上海及周邊有更多未來的行業和科技企業,這兩方面是上海繼續發展會展行業的主要潛力。
一個城市要成為會展之都,需要滿足很多細節,比如交通、設備、市場環境、貿易開放程度、稅收、社會接受度等等,都要不斷提升。我認為,上海目前在交通方面的投資做得比較好,許多交通方面的改造工作讓這座城市的出行變得更加便利。第二點,上海市政府給出的支持性政策對會展行業的成長幫助很大。今年七月,我們能夠成功在疫情后再次重新開辦展覽會,也得益于政府機構在具體審批工作層面的支持。
不過,會展行業的發展不僅要從稅收等政策方面考慮如何吸引企業來參展,更要考慮展會的觀眾質量、展館的配置和展會的資質,因為這些也是吸引展會主辦方辦展,吸引企業參展的決定性因素。
上海可以進一步參與提升長三角地區的產業集聚效應,發揮自己的區位優勢,吸引更高質量的觀眾。如果觀眾在上海參會的同時能夠與長三角地區的上下游廠商和客戶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他們參會的意愿會更高。
在展館配置方面,上海已經非常成熟了。世博展覽館、新國際博覽中心這樣的大型展館,已經可以充分匹配展會主題需求。國外很多大都市都只有一個展館,至多還有一到兩個小型會展中心,上海已經建設有三個大型展館,能夠說明上海會展行業的潛力。
在展會資質方面,我們非常希望政府可以進一步支持更多有需要的企業了解和加入全球展覽業協會(UFI)。因為從會展行業來講,UFI代表著國際水準,能夠加入UFI,就代表著一種質量保證。參展商和觀眾如果看到一個展會的主辦方是UFI會員,就會對這個展會的數據、質量和運營有清晰的認知:這是一個具備國際標準的展會。
在培養人才方面,國外的雙軌制教學值得我們借鑒
整個會展行業在近幾年一直面臨人才危機,因為我們與其他行業相比是一個比較年輕的行業,同時又存在比較激烈的市場競爭。目前,國內少有大學去推廣展覽行業這樣的課題和開發相關課程。
在培養人才方面,國外的雙軌制教學值得我們借鑒。德國就有雙軌制教育,學生可以做到一邊工作一邊讀書。德國有許多以技術教育為導向的大學,教學內容不只是理論,還會設計一些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模式,比如說工作六個月,再讀六個月的書,讓學生畢業的時候有足夠工作經驗,同時也有理論知識。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幫助我們會展行業,也能幫助很多科技類行業去自己培養自己需要的人才。
年輕人進入雙軌制教育可以獲得更多實習經驗,企業也因此傾向于招聘這些人。這其實反過來也給了企業一些機會,當這些年輕人在他們的企業中實習的時候,就已經跟企業建立了聯系,如果企業提前發現了一些人才,可以更早地與人才接觸,減少磨合時間,提高聘用效率。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也會更傾向于設立招聘或培訓青年專業人才培育項目,將人才“收入囊中”。對年輕人來說,他們尋找工作的過程也會變得簡單得多。
中國現在需要更多藍領以及新興行業的人才。在未來,我們當然希望可以有更多大學在上海支持會展這樣的行業發展,我們也愿意去跟大學合作,為行業多培養一些年輕的人才。
上海是不是可能有自己的中央公園?
上海這個城市非常龐大,生活節奏也非常快,這樣的一個大型城市想要去成為一個“全球卓越城市”,對環保設計的要求應該是很高的。
從城市規劃的角度來看,上海的綠化程度還可以繼續提高。在發達國家,城市綠色覆蓋的設計都是很完善的。比如美國的首都華盛頓特區,是一個相當政治化的中心,人口眾多,也有貧富分化的問題,但它的綠化設計卻非常人性化,這一點在波托馬克河(Potomac River)兩岸非常明顯,綠化后的空間把各類人聚在了一起,綠化讓工作壓力非常高的居民成功找到了自己的休閑空間。
綠色規劃上去以后,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會有很大的提升。上海人的工作壓力非常大、生活節奏非常快,可能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時間花在了工作上,綠色規劃是緩解大都市生活壓力的一個特別重要的方面。
我相信再過幾年,上海肯定不止有外灘,如果從綠化角度考慮,我們是不是可能有自己的中央公園?我一直覺得,徐家匯打浦橋附近新開發出來的綠色空間其實做得不錯,但是目前還沒有完全完善。
其實中國的大城市,在這方面一直都有很大的需求,紐倫堡本身就在辦全球最大的綠色規劃展覽會。每隔兩年我都會回德國參觀學習,我發現,他們提倡的許多打造公園的理念,其實包含很多亞洲的傳統元素。
中國有自己優秀而悠久的花園傳統和園林文化,我覺得不利用起來很可惜,上海如果能從這個角度去實現綠化的更新,無疑能夠加強上海的城市性格。日本的大阪或者東京有一些花園,就完全體現出了日本傳統文化的特色和性格。植物本身就是一種語言,能讓城市的個性標簽更加有特色。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