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諾獎得主:發展經濟和遏制新冠并非只能二選一,中國就是力證
“發展經濟和遏制新冠疫情并不是對立的兩件事,不是做了一件,就無法兼顧另一件。事實上,保持經濟持續發展的最好方式就是能控制病毒,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已經非常成功地證明了這一點。”
10月30日,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期間接受澎湃新聞等媒體采訪時如是說道。
他進一步解釋道,如果病毒持續蔓延,確診病例還在增加,那么公眾將害怕從事經濟活動,購物、外出用餐、旅游等任何正常活動都會下降。因此,導致經濟崩潰的并不是封鎖本身,仍然是疫情的存在。封鎖只是控制病毒傳播的臨時措施,還是需要找到開放經濟和控制病毒間的最佳平衡。“現在只是暫時的情況,我們都希望最終能有有效的疫苗和藥物來遏制病毒。”
拉馬克里希南是一位出生于印度、在美國求學又定居英國劍橋的結構生物學家,現任英國皇家學會主席。2009年,他因“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研究”方面貢獻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核糖體是進行蛋白質合成的重要細胞器,了解其工作機制對了解生命具有重要意義。
雖然拉馬克里希南所在實驗室現在并沒有在做新冠方面研究,但他提到,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在新冠研究中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應用。當新冠病毒感染細胞時,它首先要做的就是編碼自己的一種蛋白,進而影響宿主細胞的核糖體,使其不再能調控細胞和產生免疫反應。病毒生產的核糖體攻擊并殺死人類蛋白,同時生產病毒蛋白。目前,很多實驗室都在研究新冠病毒是如何制造這種蛋白。
盡管當前新冠疫苗的研發被給予更多期待,但在拉馬克里希南看來,疫苗和藥物都是必需的,因為這兩者都不能保證百分百有效。他認為,疫苗研發的初步跡象較為樂觀,最早的疫苗可能會在今年年底上市,但其中仍存在普及難題。“疫苗越有效,推廣難度就越低,但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從老人、醫療工作者等高風險人群逐步推廣到其他人群需要時間,或許到明年年中或是秋天能夠實現。而且最初的疫苗不一定是最好的,所以我們需要有耐心并保持關注。”
“我個人感覺疫苗不會是完全的解決方案,只是控制病毒的工具之一,所以仍需要在藥物方面努力。”談及新冠特效藥方面進展,拉馬克里希南表示,抗病毒藥物的研發并不容易,正如丙肝花了幾十年才有一種有效藥物,HIV也需要幾十年才能證明雞尾酒療法有用,但我們可以從甲肝、丙肝等各類藥物研發中獲取經驗,從而加速抗新冠病毒藥物的發明。
疫苗和藥物被研發出來后,也會有新的問題出現,例如如何確保分配的公平性。拉馬克里希南對此表示,疫苗接種將會是全球性問題,需要有大量疫苗快速送達世界各地,以確保盡可能多的人進行接種,這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因為病毒傳播不受邊界限制,疫苗的廣泛使用非常重要,“這需要就疫苗開發和提供達成國際合作”,讓貧窮國家和富裕國家都能平等地獲得疫苗。
而其在當日演講中也提到,合作化和國際化的科學才是最有效的,而此次疫情更是讓國際合作的需求成為焦點。“全球都在為病毒的基因組測序做出努力,從而更好地了解病毒、攻克病毒。世界各地的研究團隊也在共同研究新的治療方法與潛在的疫苗。與其在疫苗研發上競爭,不如鼓勵各國合作組成全球疫苗聯盟,采用并行方法研究,共享研究成果。”他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