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廣東高一新生用新教材:總學分達144分可畢業,體育為必修
南方+客戶端10月28日消息,當日,廣東省教育廳發布了《普通高中課程實施方案(2020年修訂)》(下稱《方案》),全省普通高中從2020年秋季新入學的高一年級起全面實施《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訂)和各學科課程標準,使用新教材。高中學生完成相應課程規定課時的學習并考核合格,即可獲得相應學分,總學分達到144方可畢業。
普通高中有三類課程
早在2018年1月,教育部發布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14門課程標準(2017年版)。隨后廣東啟動新高考改革,明確2018級、2019級高一新生應用現行課程方案、使用現行教材參加新高考;2020年秋季學期普通高中高一年級起實施新課程方案,使用新教材。
《方案》透露,普通高中課程由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課程構成。
其中,必修課程是由國家根據學生全面發展需要設置,是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的課程內容,所有學生必須全部修習;選擇性必修課程是由國家根據學生個性發展和升學考試需要設置;選修課程是由學校根據學生的多樣化需求,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學科課程標準的建議以及學校辦學特色等開發設置,學生自主選擇修習。
根據國家課程方案要求,普通高中開設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學、技術(含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藝術(或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和勞動等國家課程,以及校本課程。外語包括英語、日語、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學校自主選擇第一外語語種,鼓勵學校創造條件開設第二外語。
“必修課程統一安排,選擇性必修課程由學生根據高校專業科目指引、興趣愛好和畢業學分要求自主選擇。廣東地方綜合課程納入選修課程,由學生自主選擇、學校結合實際統籌安排。”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提醒,學校均要開齊國家規定的各類課程,特別是綜合實踐活動、勞動、技術(含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藝術(或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等課程;開足規定的課時,如果確有需要,可適當調整課堂教學時長,但應保證科目教學時間總量不變。
總學分達到144方可畢業
高中學生完成相應課程規定課時的學習并考核合格,即可獲得相應學分。
《方案》提出,學生三年中獲得88個必修學分,在選擇性必修課程中獲得不少于42學分(其中參加高考的學生,語文、數學、外語科目以及選擇作為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的科目應修滿上限學分;對于不選考的科目,鼓勵學生結合興趣愛好選修部分模塊),在選修課程(含各科目選修模塊和專題教育)中獲得不少于14學分,總學分達到144方可畢業。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發展和升學考試需要,結合興趣愛好,選修更多課程,獲得更多學分。
其中,綜合實踐活動共8學分,包括研究性學習、黨團活動、軍訓、社會考察等,研究性學習6學分(完成2個課題研究或項目設計,以開展跨學科研究為主);勞動共6學分,其中志愿服務2學分,在課外時間進行,三年不少于40小時;其余4學分內容與通用技術的選擇性必修內容以及校本課程內容統籌;校本課程不少于14學分,其中在必修和選擇性必修基礎上設計的學科拓展、提高類課程之外的課程不少于8學分。
“要建立健全學分認定與管理制度。”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說,學生修習的學分由學校認定。各地市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強對學校學分認定的指導與管理。學校應制定學分認定的具體辦法,學分認定應綜合考慮學生實際修習的課時、學習表現,并達到課程標準或相關文件的要求。
體育與健康全程安排必修學分
高中各科課程,要在什么時間完成學分?《方案》明確,普通高中學制為三年,每學年52周,其中教學時間40周,社會實踐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節假日和農忙假)11周。每周35課時,每課時按45分鐘計,18課時為1學分。
其中,語文、數學、外語、歷史、地理、化學、生物學在高一學年完成必修學分(其中,外語在四分之三學年內完成必修學分),思想政治、物理學科到高二上學期完成必修學分。各學科在完成必修學分后開始開設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程,這兩類課程,在滿足畢業要求學分的前提下,學校可以結合本校情況靈活安排。
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必修課程,可分別、也可并行或交叉開設,建議安排在高一或高二開設,也可跨年級開設,高三僅開設選修課程。藝術可與音樂、美術相互代替,具體開設科目由學校自主確定。必修學分課程(包括必修課程和部分選擇性必修課程),建議安排在高一或高二開設,也可跨年級開設,高三僅開設選修課程。
“體育與健康在高中三年全程安排必修學分。”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提醒,要充分考慮我省不同地域普通高中辦學條件和教育教學水平的差異,積極創造條件,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創新教育教學和教研方式,注重教育教學效果,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高質量發展。
《方案》具體內容如下:
(原題為《今年起廣東高一新生用新教材:144學分方可畢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