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展覽預告|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
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 預告片
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
The South + The North
China Contemporary Academic Sculpture Exhibition
展覽日期:2020年10月30日——2020年12月06日
“中國當代學院雕塑的教學、創作與交流“研討會:2020年10月30日 13:30
開幕式:2020年10月30日 16: 30
學術顧問:曾成鋼
學術主持:孫振華
展覽策劃:陳克 董書兵
展覽統籌:陳輝 陳宏踐
執行團隊:路貝 楊茹 楊曉萌 鄒映橋 史佳伊 孫瑾溪
展覽設計:唐賽
參展藝術家(按年齡排序):潘鶴 李德利 梁明誠 張錩 杜宏宇 王洪亮 王小蕙 黎日晃 林國耀 吳雅琳 黎明 魏小明 曾成鋼 楊學軍 胥建國 許正龍 陳克 魏二強 蔣劍韜 翟慶喜 董書兵 卓國森 陳輝 張健 李鶴 馮崇利 屈金 夏天 張弦 許群波 呂紹藩 陳宏踐 吳青峰 呂學晶 吳德灝 宿志鵬 王浩 馬文甲 謝國發 程辰 羅幻 王軼男 王海同 劉佳婧 占研
我們榮幸的宣布:壹美美術館新展《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將于2020年10月30日下午16: 30正式開幕。展覽由北京實創科技園開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主辦,壹美美術館、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承辦。
此次展覽是根據兩所院校歷年來的雕塑教學及創作成果而舉辦,意圖通過45位專業教師和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集中展示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和清華美術學院雕塑系的學統與特色。展覽主題“南來·北往”包含了幾對概念:“南”與“北”、“來”與“往”、“學院”與“當代”、“具象”與“抽象”,重點聚焦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學院雕塑教學、雕塑的空間與時間、雕塑與科技的融合、雕塑的本體語言等問題。這將會是南北雕塑藝術風格文化的一次碰撞與交流,更是文化藝術屆的一場盛會。
本次展覽開幕前,在批評家孫振華教授的主持下,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的教師,將以“中國當代學院雕塑的教學、創作與交流”為主題,就“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雕塑教育與國際交流”和“教師與藝術家雙重身份下的雕塑創作”兩個議題進行發言,探討學院雕塑教育與創作的最新動態。此次展覽日期為10月30日至12月6日。
為什么要南來北往
學術主持:孫振華
“南來·北往”是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的名稱,自古以來,也是中國文化流變遷徙的基本主題。
錢穆先生說,中國歷史上最強、最富的時期,當數漢唐。那個時候,中國的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到東晉永嘉之亂,往南移動,擴及長江流域。不過,唐代以前的皇帝,各種大家,十之有九都還是北方人;唐代宰相,只有一個張九齡是嶺南人。安史之亂以后,文化中心進一步南移,到宋代靖康之亂,宋室定都臨安,這一南移過程基本完成。
中國文化的遷徙移動正好和歐洲是相反的。歐洲是逆流而上,從小地面向大地面,從溫帶向寒帶擴展。中國則是逆流而下,遇到大亂,就往新地方跑,從北方往南方跑。到明清時期,劇情完全反轉;清乾隆十八年統計,天下糧食,南糧8分,北糧2分;桑蠶在早期也是北方發達,到明清則轉為南方……
近代以來,中國南方沿海得現代風氣之先,攜新文化一路向北;伴隨這個過程,中國文化又不時反觀自身,尋根問祖,于是,積淀深厚的北方文化也不斷施展自己的影響力,形成了南來北往,異常活躍的局面。
倚據這個大背景,再看廣州美院和清華美院之間的雕塑展覽、交流,自然就顯現出了一番特別的意義。
廣美雕塑在中國是一個響亮的品牌,令人不可小覷。它的譜系、文脈傳承有序,層次井然。它既有沿海地區開放、包容、活躍的創新品格,又一直恪守學院本色,注重雕塑的本體和基礎,不失嚴謹和扎實。廣美雕塑自新中國以來,特別在雕塑走向社會,走向公共空間方面,在國內領一代風氣之先。近年來,廣美雕塑招賢納士,吸引了各名校的青年博士的加盟,使得它蓄勢待發,來日可期。
清華雕塑的基礎是原中央工藝美院特藝系的裝飾雕塑專業,并入清華大學之后,依靠得天獨厚的條件和辦學優勢,招攬各方名家,現已脫胎換骨,發生了巨大改變。尤其是清華雕塑借助清華大學強大的科技實力,在藝術與科學的結合創新上,在科技手段在雕塑的運用方面搶盡先機。經過了一段時間磨合,整合多種來源和成分,清華雕塑目前初步形成了注重文化高度,注重傳統的現代轉化;注重具象造型,注重材料語言和制作工藝的基本特色。
時至今日,我不再認為在雕塑創作上,所謂地域風格,學院風格有多么重要;就作品而言,也不認為所謂南方和北方的差異有多么明顯。
理由有二:其一,在一個全球化、信息化和資源共享的時代,所謂特殊風格和獨門絕技的意義正在消解,取而代之的是開放的語境,共享的平臺。由于知識來源和傳播渠道的變化,“網課”、“線上”越來越普遍,這深刻地影響到了教與學的關系。張家弟子學李家,李家弟子學張家,這種現象實屬正常。在創作上,老師未必強于弟子,弟子也未必不如老師的情況也不鮮見。其二,隨著高校之間的師資流動,畢業學生的跨校際分配,早已打破了過去相對封閉,近親繁殖的舊格局,傳統的地域之分,南北之分,校際之分已顯得不是那么重要。
如此說來,那“南來·北往”展覽的意義何在呢?
今天的學院交流展,目的不是為了強化和形成自己的所謂風格和面貌,而是通過展覽和比較,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理念和價值觀,探索自己的辦學路徑和方法,形成自己的學術特色和優勢,這可能比簡單地將自己納入到某種創作類型,貼上某種作品標簽是一項更有意義的工作。
學院終究是學院,對學院教師而言,他的創作不應該是完全由著性子來,他需要有說法,有理由;應該要求形成自己的系統、方法和上下文;作品的來龍去脈、呈現過程必須有跡可尋。
中國藝術院校的教師可能和歐美的學院不同,他們反而是最有活力,最有創新意識的創作群體,“人人握靈蛇之珠,家家抱荊山之玉”,但是,個人的拔尖和突出是否意味著整體強大和優秀?這倒未必。
在這個意義上,一個教學團隊集體展覽的意義,不單單是彰顯杰出的個人,更重要的是整體的素質和優勢,具體地說,就是如何呈現它的“學統”。
什么是學統?它是一個教學團隊經過磨合和積淀,由于培養目標、歷史傳統、學術帶頭人的作用、所處的地域、學術環境、理論基礎、市場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在價值觀、審美觀、方法論相互認同的基礎上,最終形成的學術共同體。
事實上,我們觀察一個學院,看它是不是成熟,就看它具有怎樣的“學統”。學統的成熟意味著,以某些有代表性的,有影響力的名師為中心,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學術特色和教學范式,具有知名的學科品牌和研究成果,在業界具有公認的學術影響力和聲譽。
這當然是一個比較高的要求。目前,廣州美院雕塑和公共藝術學院和清華美院雕塑系正好處在代際的交替之中,人們對他們的認識更多還是過去形成的印象。在今天,特別是在一代新生師資力量介入之后,這兩個正在磨合、調整期的教學團隊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期待呢?這也是這個展覽的意義所在。
我們所關心的還有,在展覽之后,通過觀摩、比較、學習,這兩個學院會得到什么啟示,它們的未來會發生什么變化呢?這是對本次展覽另外的期待。
前些年,我曾經自詡,國內十大美術院校的雕塑教師基本都認識。現在看來,應該收回這句話了,在這個展覽中,出現了幾個陌生的面孔;展覽還出現了幾代師生同堂的情況,更是為我們提供了從過去和現在的思考線索,這對于建立學術共同體來說,應該是不可或缺的。
“南來·北往”,這個展覽的意義將在未來的日子里得到越來越清晰的呈現。
孫振華 中國美院博士生導師;四川美院、湖北美院、上海美院特聘教授。
研討會、開幕式在線直播
研討會與開幕式將線上線下同步舉行,直播時間分別為2020年10月30日13:30和16:30,請掃描二維碼進入直播頁面觀看。
雅昌藝術頭條
研討會直播
展覽開幕式直播
在藝APP
研討會直播
開幕式直播
長按圖片,點擊識別圖中的二維碼,進入直播頁面即可觀看直播。
主辦單位:
北京實創科技園開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承辦單位:
北京市海淀區壹美美術館
廣州美術學院 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雕塑系
學術支持:
中國雕塑學會
指導單位:
中共海淀區委宣傳部
北京市海淀區民政局
支持單位:
北京市海淀區文化和旅游局
協辦單位:
北京中關村永豐產業基地發展有限公司
北京實創億達科技服務有限公司
北京仲量聯行物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
支持媒體:
海淀區融媒體中心、西北旺融媒體中心、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APP、在藝APP
參與活動:
第十七屆海淀文化季“家國情千帆共舞 中關村萬眾歡歌”
壹美美術館位于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壹號,由北京實創科技園開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位于中國科技資源最為密集、科技條件最為雄厚、科技研發成果最為豐富的中關村科學城。
壹美美術館為民辦非企業公益性美術館,成立于2019年,總體面積約4000平米,共有三層,一、二層為展廳,三層為研討辦公區,集合了展覽、收藏、理論研究、藝術出版、衍生品開發和公共藝術研究等部門。壹美美術館以科技和藝術結合創新為定位和目標,力求通過科技視角,持續而全面的展示和梳理中國當代藝術成果,推動當代藝術的研究和發展,為科學家和藝術家交流搭建平臺,促進科技與文化融合發展,并且開展相應的公益公共藝術活動,為中關村科技城北區提供更多更豐富的文化空間,成為一個專業而系統的美術館體系。
開館時間:10:00-16:30(周一閉館)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北清路中關村壹號
壹美美術館
向公眾免費開放 歡迎大家有序觀展
禁止攜帶食品飲料入場
敬請期待壹美美術館更多活動!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