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前瞻|偉大始于渺小,分子機器界“掌門人”將在上海開展對話
偉大始于渺小。人類已經創造出能后空翻、走平衡木的仿生機器人;而在肉眼無法觀測、雙手無法直接掌控的微觀尺度,分子機器又能發揮哪些作用?
澎湃新聞獲悉,在即將開幕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全球分子機器研究領域的幾位“掌門人”將展開對話,出席分子機器峰會,與公眾分享“小機器”的“大能量”。
① 讓-馬里·萊恩 198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讓-馬里·萊恩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化學研究領域——“超分子化學”。1968年,萊恩教授合成了一種籠狀的分子,可以與多種金屬離子形成內包復合物。以此為開端,他開始研究“分子識別”的化學基礎,這是許多生物學過程的基礎。1987年,他憑借在此領域的研究工作與D.J. Cram和C.J. Pedersen一起分享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諾貝爾獎后的30年間,萊恩教授開展了更為深入的研究,進一步推動了超分子化學的發展。
②讓-皮埃爾·索瓦日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讓-皮埃爾·索瓦日是讓-馬里·萊恩早期的博士生,他因在分子機器領域的開拓性貢獻榮獲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1983年,索瓦日成功將兩個環狀分子扣在一起,形成一種名為“索烴”的鏈條。這是邁向分子機器的第一步,實現了兩個互鎖環狀分子的相對移動。
③雷澤·司徒塔特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1991年,雷澤·司徒塔特完成了分子機器誕生的第二步——開創性地提出并合成了輪烷。他發現輪烷上的大環分子可以高速地運動,這成為分子機器的一種雛形。在此基礎上,司徒塔特教授先后創造了分子梭、分子開關、分子泵等各類人工分子機器,并將分子機器引入到分子電子學、藥物遞送以及非平衡態自組裝等領域。
④ 伯納德·費林加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1999年,費林加研發出能在同方向持續旋轉的分子旋轉葉片,成為分子馬達的第一人。在分子馬達的基礎上,他成功地讓一只比馬達大上1萬倍的玻璃杯旋轉,還設計了一輛納米車。因“設計和合成了分子機器”,費林加與索維奇、司徒塔特共同獲得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
從發展沿革的角度看,分子馬達和19世紀30年代的電動機有著的相似場景。當時,科學們展示著各式各樣旋轉著的曲柄和輪子,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這將誕生電氣火車、洗衣機、扇子和食物加工器。現如今,分子機器也同樣如此,很有可能將被用于發現新材料、傳感器和儲能系統。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于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召開。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出席。除了上述話題,量子計算、光遺傳學、DNA芯片儲存、新冠病毒研究等關鍵詞也將被列入討論。
論壇期間將有130余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余場主題峰會,大部分活動將通過網絡向公眾直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