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官网 (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初心之路丨武威六老漢治沙:吃住在沙漠,三代接力造萬畝綠洲

澎湃新聞記者 陳雷柱
2020-10-19 19:53
來源:澎湃新聞
? 初心之路 >
字號

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郭璽  本文圖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陳雷柱 圖

40多年前,當郭朝明、賀發林、石滿、程海、羅元奎及張潤元六名老人接受生產隊委托,決定看護八步沙風沙口的一片林區后,他們與沙漠的抗爭就此拉開序幕。

八步沙在甘肅省古浪縣土門鎮境內,是騰格里沙漠南部邊緣向南凸出的一片沙漠。據當地人介紹,數十年來,受環境影響,村民們一直過著“沙進人退”的生活,耕地民宅等一步步被沙漠蠶食,生存面臨極大考驗。

1981年,古浪縣著手大力治理荒漠,早在1976年就在八步沙看護林區的石滿、郭朝明等六老漢決定組建八步沙林場,投身治沙造林。

郭萬剛

郭朝明的兒子郭萬剛告訴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父輩們最初決定治沙時,曾遭到外界質疑,甚至是冷嘲熱諷,就連家人也百般阻撓,“他們當時年紀都已經大了,家人擔心他們會把命搭進沙漠里。”但六位老人認為,八步沙治不住,早晚得喝西北風。于是,他們卷起鋪蓋,背著干糧走進沙漠深處。

人們沒有想到,從1981年到2003年,六老漢以兩代人的心血,建成了一條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8公里的防風固沙綠色長廊,使八步沙7.5萬畝荒漠得到治理,近10萬畝農田得到保護。

八步沙風沙口如今被一片綠植覆蓋。

八步沙的治沙任務完成后,“六老漢”的后人又主動請纓,將治沙重點轉向黑崗沙、大槽沙、漠迷沙等風沙口。如今“劉老漢”三代人接力,共治理24.5萬畝荒漠,他們也因此被稱為“當代愚公”。

“保住土地”

全國治沙勞動模范石滿去世后沒有進祖墳,而是被埋在了八步沙。他去世前交代,要看著那片林子。許多年后,在甘肅省古浪縣土門鎮,村民們仍會時常提起石滿及八步沙林場的其他五名老人,“如果沒有他們,我們的耕地早就被沙漠吞沒了”。

土門鎮由于近鄰騰格里沙漠,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飽受風沙肆虐,生態環境堪憂,有“一夜北風沙騎墻,早上起來驢上房”之說。戈壁沙灘以每年10余米的速度南推進,吞噬耕地,威脅著周邊村落的三萬余人和十萬余畝農田。

1981年,郭朝明、石滿、張潤元等老黨員,承包了八步沙風沙口的造林任務,開啟了人與自然的抗爭之路,用自己的堅持與奉獻,成就了“八步沙治沙六老漢”的美名。但實際上,他們與沙漠的故事,最早要從1976年說起。

據郭朝明的兒子郭萬剛介紹,土門鎮地處風沙口,數十年來人們一直過著“沙進人退”的生活,也早已習慣了為風沙讓路。由于風沙太大,地里的莊稼種上之后,經常長不出來,生活十分艱難。1967年5月,一場沙塵暴讓十余萬畝耕地絕產,村民們一年沒有收成,許多人不得不討飯維持生計。

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治沙工作被空前重視,政府及村民個人都將封沙育林工作視為頭等大事。郭萬剛說,但由于沒有經驗,村民們前期種的樹都會在一段時間后,被風沙刮走,成活率極低。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人們在八步沙艱難地種出了一小片林區。由于思想意識落后,盡管村民們已經意識到治沙的重要性,但迫于生計和溫飽問題,仍時常有人在林區放牧,風沙的肆虐加之人為破壞使得八步沙僅有的一片林區岌岌可危。

為解決林區的管護問題,1976年,生產隊找到郭朝明、賀發林、石滿、程海、羅元奎及張潤元,希望他們能夠負責看護林區,六人一口答應。

據賀發林的兒子賀中強回憶,接受生產隊委托看護林區時,六名老人都已經五十多歲,“他們當中大部分是卸任的老支書,思想認識比一般人高一些,這是生產隊找他們的主要原因。”

賀中強介紹,古浪縣是全國荒漠化重點監測縣之一,而八步沙則是古浪縣境內最大的風沙口。傳聞八步沙因為風沙過大,早期人們在這片沙漠每走八步就得停下來歇一會,它也因此得名。而那時,六名老人從家里到管護場約有三四公里,沒有交通工具,他們每天天不亮就要出發,大約上午十點左右才能到,“父親每天出門是帶一袋炒麥子,那是公社給的救濟糧。”

這樣徒步護林的日子,六名老人一直堅持了5年。賀中強說,1967年以后,人民公社多次號召農民及學生到沙漠種樹,六名老人大多是曾帶隊種樹的老支書,在經歷一次次失敗后,他們比任何人都明白這片林子來之不易,“他們所做的一切,最初只有一個簡單的目的,就是想保住土地,為了糊口。”

八步沙林場六家人在沙漠中埋草壓沙

八步沙的綠與白

1981年,作為三北防護林前沿陣地,古浪縣著手大力治理荒漠,對八步沙試行“政府補貼、個人承包,誰治理、誰擁有”的政策,希望通過政策鼓勵,發動全民封沙育林。也是在這一年,郭朝明、賀發林、石滿、羅元奎、程海和張潤元在承包合同上按下紅手印,以聯戶的形式組建了八步沙集體林場。

實際上,世世代代生活在土門鎮的村民們深知,在沙漠種樹,治理寸草不生的沙漠并不容易,盡管有政府補貼,但最初響應的人寥寥無幾。賀中強告訴澎湃新聞,那一年漪泉大隊的老支書石滿已經56歲,他第一個站出來表示要參與治沙,“多少年來,一直是沙趕著人跑,現在我們要頂著沙進。”

很快,與石滿一同看護林區的郭朝明等5人也紛紛響應,消息傳開后,許多村民感到疑惑,甚至有人認為他們精神出了問題,“別人都承包良田,他們卻要承包荒漠”。

賀中強說,除了外界的冷嘲熱諷,六名老人的家人也都表示不理解,紛紛出面阻攔,“他們那時候年紀都已經很大了,我們擔心他們會把命搭進沙漠。”

賀中強在回憶起父輩們當年執意治沙的情景時稱,他們“異常執拗”,面對家人的阻撓甚至沒有爭辯,在他們心里,如果八步沙治理不好,他們的耕地和莊園早晚會變成荒漠,“父親只是很簡單的表明了決心,就帶著鋪蓋和干糧離開了家。”

六老漢當年住過的“地窩子”

郭萬剛告訴澎湃新聞,六名老人決定承包沙漠治理八步沙后,鎮政府就提出了要治好八步沙必須“吃在沙漠,住在沙漠,管在沙漠”的要求,幾名老人便在沙漠里挖了一個地窩子,這個一米多深,上面蓋著茅草簾的土坑在之后的一年多成了六名老人的家。

郭萬剛說,那時候父親為了治沙,大約半個月才回一次家,帶足糧食就又匆匆趕往沙漠,由于環境惡劣,最初他們挖的地窩子只堅持了一年就塌了,將兩名老人埋進沙土里,其余幾人急忙將他們刨出來后,他們又在土崖上挖了幾個窯洞,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1983年,鎮政府給了些錢和材料,他們才蓋起了三間房,八步沙林場也就此建成了第一代林站。

除了生活上的艱難,他們最初的植樹工作進行的也并不順利,在老人們的發動下,6個家庭40多口人在沙漠上種下了一顆顆小樹苗,盡管到來年春天時成活率達到了70%,但一場風沙過后,活下來的已不到三成。

但老人們并不灰心,他們認為只要有活的就說明樹能種、沙能治。

經過多年反復研究試驗,他們最終總結出“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的辦法,先埋草固沙再種樹,提高了成活率。

經過10年苦戰,“六老漢”用汗水澆綠了4.2萬畝沙漠,八步沙的樹綠了,但六名老人卻也早已熬白了頭,1991年賀發林老人去世,第二年,最初帶頭提出治沙的石滿老人也離世了。

不能糊口的金飯碗

實際上,早在八步沙林場組建之初,6名老人就約定,無論多苦多累,每家必須出一個后人,把八步沙治理下去。為了父輩的囑托,郭萬剛、賀中強及石銀山最早接過了父親的重擔,從1992年開始,八步沙林場步入了兩代人共同治沙的時期。

賀中強回憶稱,1991年8月,父親被查出患有肝癌,從林場回到家中養病,4個月后就去世了。賀發林在彌留之際交代22歲的賀中強稱,八步沙自己治不成了,“你就去吧”。賀中強含淚答應,但他沒有想到,僅四年之后,八步沙林場就因為生存問題面臨散伙。

八步沙林場現任場長郭萬剛告訴澎湃新聞,因為父親的身體原因,他在八步沙林場組建的第三年就接替父親郭朝明加入到治沙工作中,但十幾年干下來,盡管他們已將數萬畝沙漠變成綠洲,但卻面臨“越治越窮”的窘境,“那時候,六家人將主要勞動力都投入到治沙上了,日子卻越過越苦,難以維持生計。”

郭萬剛說,那時,經過他們兩代人的努力,八步沙的治理面積已經達到了5萬畝,在他們種的樹中,有一種名叫樺棒的綠植,具有經濟價值,經過核算價值8000萬元,“但我們卻窮到要為生計發愁,明明捧著金飯碗,卻吃不飽飯。”

在這種情況下,三名年輕人提出散伙,他們想將樺棒鏟掉賣錢,同時騰出勞力外出務工,改善生活條件,但遭到三名老人的阻撓。郭萬剛說,老人們心里明白,后輩提出的是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他們找不出合適的理由拒絕,只是一遍遍重復著,現在散伙幾十年的心血就白費了,“他們在說這些話的時候竟忍不住哭了出來。”

郭萬剛等三名年輕人心軟了。他說,深思熟慮之后,他們決定繼續咬牙堅持,“鏟掉樺棒能解決我們幾家人的生計問題,但荒漠化的后果,我們承擔不起。”

八步沙林場培育的苗圃

從1995年開始,郭萬剛等人一直在為林場謀出路,最終,他們想到了通過打井育苗的辦法,開辟苗圃培育樹苗,將一部分樹苗留下自用,降低治沙的成本,另一部分則銷售給其他林場維持生計。

1997年,靠著籌措的30多萬元,八步沙林場買了地,打了井,建成了屬于自己的苗圃,當年就憑借銷售樹苗凈掙20萬元,集體有了收益后,林場也起死回生。六家人乘勝追擊,到2003年,他們通過喬、灌、草結合,封、造、管并舉等措施,建成了一條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8公里的防風固沙綠色長廊,使八步沙7.5萬畝荒漠全部得到治理,近10萬畝農田得到有效保護,八步沙成了一片樹草相間的綠洲。

八步沙兩代治沙人

三代人與一片沙

位于騰格里沙漠南緣的古浪縣沙漠化面積共239.8萬畝,風沙線長132公里。盡管經過八步沙“六老漢”及其后人數十年的努力后,八步沙風沙口7.5萬畝荒漠全部得到治理,但這對于整個古浪縣的沙漠治理來講,還遠遠不夠。

八步沙的治沙任務完成后,“六老漢”的后人又主動請纓,將治沙重點轉向黑崗沙、大槽沙、漠迷沙等風沙口。十多年過去了,他們在三大風沙口完成治沙造林6.4萬畝,封沙育林11.4萬畝,栽植各類沙生苗木2000多萬株。從1981年算起,“六老漢”及他們的后人累計治理24.5萬畝荒漠,管護面積達40.6萬畝。

2017年,郭萬剛的侄子郭璽來到了八步沙林場,成為八步沙的第三代治沙人。郭璽說,爺爺郭朝明去世時,跟他們兄弟四人交代,在孫子當中,必須有一個人去看護八步沙,“其實就是為了一個承諾。現在大伯年紀大了,我就來了。”

郭璽說,在到八步沙林場之前,他曾在蘭州、銀川等地打工,后來又回到家鄉開裝載機,那時,他一個月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盡管回到林場后,他遭遇了“收入腰斬”,但他并沒有后悔。他說,自己在2017年5月突然接到大伯郭萬剛電話,要求回八步沙種樹時,起初并不想來,“那天晚上我一夜沒睡,滿腦子都是爺爺和他說過的話,我想,如果我們這代人不治沙了,那我的兒子長大以后,這里會不會又變成沙漠了?”

第二天一大早,郭璽到林場報道了。幾年來,他通過觀察學習,總結父輩們經驗的同時,也將自己早年在外打工時接觸到的機械化設備及運用知識結合到治沙中,他說,目前造林護林的技術和新時代還不是很合拍,這是他作為第三代人參與治沙后的前進方向,也是傳承的意義所在。

從1976年接受委托看護林區,到1981年成立八步沙林場封沙造林治理沙漠,再到如今24.5萬畝荒漠變綠洲,八步沙“六老漢”的六個家庭,用三代人的心血成就了當代的“愚公精神”。多年來,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先后被授予“最美奮斗者”“全國治沙勞動模范”及“時代楷模”等多項榮譽。

張潤元老人

提及多年來的付出與奉獻,“六老漢”中現唯一在世的張潤元老人說,自己并沒有作出多大的成績,“我們沒有想過要成為模范,最初只是想戰勝那片沙漠,把家守住”。

    責任編輯:湯宇兵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澳门百家乐官网先赢后输| bet365体育在线投注 jxhymp| 网上百家乐骗人吗| 菲律宾赌球| 博乐百家乐游戏| 葡京百家乐官网注码 | 株洲市| 银泰百家乐龙虎斗| 合肥百家乐官网赌博游戏机| 博E百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赌博合作| 全讯网90| 防伪百家乐官网筹码币套装| 云鼎娱乐场| 澳门百家乐游戏说明| 百家乐官网网上真钱娱乐场开户注册| 1737棋牌游戏中心| 贝博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怎样看百家乐路纸| 合乐8百家乐官网娱乐城| E乐博网址| 大发888游戏技巧| 杨公24山属性| 百家乐官网单机版游戏下载| 顶级赌场怎么样| 澳门百家乐信誉| 解析百家乐投注法| 三国百家乐官网娱乐城| 百家乐官网隔一数打法| 大发888官方pt老虎机大咖炸金花网页扎金花 | 连江县| 德州扑克初级教程| 百家乐官网庄最高连开几把| 赌博百家乐官网下载| 百家乐官网游戏机分析仪| 大发扑克下载| 骰子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格龙24山五行| 虎在什么方位做生意好| 百家乐经验之谈| 王牌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