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丹宸永固,賞紫禁城風云六百年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
紫禁城始建于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此后共有14位明代皇帝、10位清代皇帝居于其間。紫禁城建筑繼承唐宋規制,與城市功能、山水形勢有機結合,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
2020年適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開幕。展覽分為三個單元、18個歷史節點,按歲時變遷鋪陳展開。通過450余件文物及史料照片,講述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筑、宮廷生活以及營繕與保護情況,讓觀眾穿越歷史長河,領略紫禁城600年積淀的文化魅力。
其中,養心殿符板及五供、符望閣南間描金銀漆紗、《徐顯卿宦跡圖冊》等文物都是首次展出,十分難得。與以往間隔數十米的觀展方式不同,此次主辦方將珍貴文物搬進展廳,大家可以距離宮廷生活點滴、歷史文化細節更近一步啦。
“宮城一體”
西雁翅樓展廳主題為“宮城一體”,空間色彩采用米白色,凸顯明代石質構件立體效果,配合大量圖版說明及書畫展品,講述明代宮城建設理念及建筑工程技巧。通過“1406年·永樂營北京”“1420年·紫禁城建成”“1535年·欽安殿奉道”3個歷史節點,講述了北京皇宮營建的序幕、告竣和明代紫禁城內布局的改變。
宮殿建筑是中國古代建筑史中最輝煌的篇章,歷來是中國古代營造的重點所在。紫禁城更是宮殿建筑發展的集大成者,不僅代表了當時建筑技術與藝術的最高水準,其巍峨壯麗的建筑群亦成為國家政權神圣莊嚴的象征。
左:明 鳳紋滴水 鳳陽縣博物館藏 右:明 黃琉璃龍紋滴水 南京博物院藏
明 琉璃仙人 鳳陽縣博物館藏
明 官式琉璃滴水 故宮博物院藏
一組來自南京博物院和鳳陽縣博物館的琉璃構件,訴說著北京紫禁城與南京“新宮”、鳳陽中都的一脈相承。
這三座明代宮城均采用中軸對稱、前朝后寢、左祖右社的布局,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傳統禮制思想。紫禁城四角設有四座角樓,外朝三大殿院四角還有四座崇樓,這種設計亦是源于《周禮·考工記》中的“四隅之制”。
明晚期太和殿 選自《徐顯卿宦跡圖冊》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上可見皇極殿(太和殿)及其附屬建筑之格局
《徐顯卿宦跡圖冊》全面真實地記錄了徐顯卿作為一位明代翰林官員的成長歷程和仕宦生涯。其中有一頁“皇極侍班”描繪了皇極殿(清代改稱太和殿)舉行大朝的情景。
通過圖冊,我們可以形象地看到400多年前紫禁城午門及太和殿廣場的情景,還能從中發現紫禁城建筑在明清兩代變遷的痕跡。
據主辦方介紹,《徐顯卿宦跡圖冊》中最有意思的是太和殿的斜廊,那個廊子很容易失火,所以邊上就變成隔火墻了。
明 宮城圖 南京博物院藏
明宣德 《朱瞻基行樂圖卷》(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可見明早期部分宮殿的格局
《朱瞻基行樂圖卷》描繪的是明宣宗朱瞻基便服簷帽在御園觀賞各種體育競技表演的場面。包括射箭、蹴踘、馬球、捶丸、投壺等,場面宏大繁復而又具體入微,生動地表現出當時宮中的文體娛樂活動。由于要反映特定的地點和環境,所以描繪了大量的建筑。此卷以工整細膩的寫實手法按照歷史原貌對明代皇宮的樓臺殿閣作了既真實又概括的描繪,是研究明代宮廷歷史以及皇家建筑的重要資料。
明晚期午門 (選自《入蹕圖》) 圖上可見午門四角樓為重檐盝頂建筑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 “神武門”木合符 故宮博物院藏
清 神武門唐卡 故宮博物院藏
“有容乃大”
午門正樓展廳主題為“有容乃大”,空間色彩采用紅色,烘托出清代紫禁城宮殿建筑及內檐裝飾的華麗與精美,同時講述清代各個時期紫禁城建筑格局與風格的變化。
通過“1655年·改建坤寧宮”“1695年·重建太和殿”“1723年·入主養心殿”“1738年·改乾西五所”“1776年·建成寧壽宮”“1859年·連通長春宮”“1902年·重建武英殿”“1909年·探秘靈沼軒”8個歷史節點,講述了清代的十位皇帝為滿足其理政、寢居等功能的需求,在不改變總體布局的基礎上重修或重建,形成今日紫禁城的基本格局。
坤寧宮夕祭原狀
神鈴
左:《御制五體清文鑒》 右:《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 故宮博物院藏
順治帝入關后,仿沈陽清寧宮重修坤寧宮,康熙朝以后大婚合巹禮按滿族傳統由乾清宮移至坤寧宮,薩滿教祭祀活動也在此舉行。展廳里展示了神鈴、錦幅、七星女神畫像等坤寧宮夕祭用品,具有濃郁的滿族文化色彩。
貂皮金鳳嵌珠寶皇后冬朝冠
皇帝大婚坤寧宮洞房窗戶添安圖樣(局部)
紫禁城里最熱鬧的就是有喜事的時候了,現場也展出了最高規格的婚慶場景——清代皇帝大婚時的配置。
清 乾隆 金嵌寶金甌永固杯
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金嵌寶金甌永固杯,杯金質,鼎式,圓形,直口;口沿鏨回紋一周,一面中部鏨篆書“金甌永固”,一面鏨“乾隆年制”四字款;外壁滿鏨寶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紅、藍寶石為主;兩側各有一變形龍耳,龍頭上有珠;三足皆為象首式,象耳略小,長牙卷鼻,額頂及雙目間亦嵌珠寶。
每年的元旦子夜,皇帝會用此杯于養心殿飲用屠蘇酒,然后書寫開筆吉祥語。
太和殿屋脊琉璃小獸
清康熙 琉璃走獸——行十(音航十)
這個來自太和殿屋脊的琉璃小獸,是此次展覽的一大看點。這套小獸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太和殿時的原件,制作精巧,形象生動,每件小獸都有美好的寓意。尤其是最后一件行什,只在太和殿出現,是個孤例,也是太和殿建筑無上等級的體現。行什是一種帶翅膀的猴面人像,頗似傳說中的雷震子,將它置于太和殿之巔,有驅雷避火之意。
太和殿初建時名為奉天殿,后多次燒毀。康熙十八年(1679)二月初三日再次焚毀,由于良材難求,取木艱辛,這次工程備料用了十余年;直到康熙三十四年開工,兩年后告竣,才有了今日的形制。
符望閣南間描金銀漆紗
這件“符望閣南間描金銀漆紗”,來自目前尚未開放的寧壽宮符望閣。寧壽宮是乾隆皇帝為自己退位后準備的宮殿,其建筑裝飾華美絕倫,代表了乾隆時期的工藝巔峰水平。符望閣位于寧壽宮花園的第四進院落。
這件花紋繁復的描金銀漆紗,是符望閣南間的窗槅心,它的厚度和一張普通A4紙差不多,卻由紗芯層、紙樣層、貼金層、打底層、暈染層和勾線層六層組成。這件漆紗制作于1773年,以今天的科學技術手段,仍然未能實現對其工藝的徹底理解,更難以原樣復制。此次展覽是它200多年來首度與公眾見面,因其脆弱的表面狀況,以后恐怕也難再有機會展出。
符望閣西間紫檀邊框百寶嵌炕沿板 故宮博物院藏
清 養心殿符板及五供 故宮博物院藏
刻有鎮宅靈符的“銅符板及五供”原供奉于養心殿明間梁架內藻井正上方,是守護宮室的古建鎮物。在本次展覽中,觀眾可以在不到一米的距離中仔細觀看、揣摩。
“生生不息”
東雁翅樓展廳主題為“生生不息”,空間色彩采用綠色,意在表示故宮博物院成立后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通過“1914年·初開紫禁城”“1925年·肈建博物院”“1933年·戰時護古物”“1949年·重整修繕隊”“1961年·首薦頒國保”“1987年·瑰寶列世遺”“2002年·大修百年計”7個歷史節點,講述了昔日皇宮成為博物院后發生的故宮文物南遷、中軸線建筑測繪等事件。
清帝退位“詔書”
儲秀宮西屋陳設及婉容使用的自行車
《修正清室優待條件》
展覽引入當事人的視角,從他們的日記、回憶錄和文章中尋找材料,用鮮活的第一視角經驗作為文獻的補充。比如,在講溥儀出宮時,展覽用到了遜帝溥儀、內務府大臣紹英和當時執行《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的李石曾三個人對事件的回憶,給觀眾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來理解這一歷史事件。
北平古物陳列所全圖 1934年
古物陳列所游覽指南及半價聯合游覽券
1914年,古物陳列所成立,紫禁城自此對外開放。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開幕典禮在乾清門內舉行。
古物陳列所發行的半價聯合游覽券(1914—1948年),包括三大殿、武英殿和傳心殿等區域。游覽券由午門售出,共價七角五分,僅限一人,入各殿門驗收。2020年5月,故宮古建部乾隆花園項目組在揭裱萃賞樓二層貼落時發現該組票券。
營造學社故宮測稿
營造學社故宮實測墨線圖
安裝避雷針照片
1961年,故宮入選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中國成立后,故宮的保護和修繕翻開了新篇章。大量的老照片影像、史料檔案以及實物展品,呈現了故宮博物院自成立以來各方面的工作成果以及發展過程。
現場圖就先分享到這里,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1月15日,感興趣的朋友就到現場打卡吧。展覽不單獨售票,憑故宮博物院門票進院后可免費參觀。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