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
10月7日,“坐著高鐵看中國”迎來特別的一期:行駛著綠皮“慢火車”的成昆鐵路。在高鐵時代去看“慢火車”,不是為了比照“快”與“慢”的差異,而是為了體會從“無”到“有”的艱苦卓絕,為了致敬英雄的建設者。
1970年竣工通車的老成昆鐵路,被聯(lián)合國稱為“象征二十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跡”之一。
在空間維度上,作為“三線建設”生命線的成昆鐵路,是連接川滇兩省的鋼鐵大動脈;在時間維度上,已建成通車整五十年的成昆鐵路,連通了中國幾代建設者的心血、理想和信念。
74歲的陳大平是成都鐵路局退休職工,他說:“我把這條鐵路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我自己修出來的鐵路,我要自己養(yǎng)護它,而且我也想我的下一代,我的子孫都要在這個鐵路上服務到底。”他的兒子和孫子確實相繼投入鐵路事業(yè)。這種精神正是激勵中國人幾千年的愚公移山精神。
成昆線建設于技術條件相當落后、物質資源相當匱乏的年代,當年的許多困難今天已經不復存在,“每前進一公里就有兩名建設者犧牲”的悲壯更不會再重演。時代在進步,精神之光不熄。“敢于吃苦、敢于奉獻、敢于犧牲”的老成昆精神代代傳承,“勇于挑戰(zhàn)、勇于拼搏、勇于擔當、勇于創(chuàng)新、勇于超越”的新成昆精神發(fā)揚光大。
不管時代如何發(fā)展,技術如何進步,我們的征途永遠會有困難。只有敢于挑戰(zhàn)、敢于作為,才能在“不可能”的懸崖峭壁上開鑿出可以通行的道路。在“鐵路禁區(qū)”將鐵路修成,這項壯舉本身就成了一面向后來者展示人類力量的旗幟。
建設者常給人樸實無華的印象,其實他們在大地上一筆一畫寫下了最浪漫的篇章。
從五十年前的成昆鐵路,到現(xiàn)在四通八達的高鐵,每個時代都有代表性的“實物作品”。這些不斷更替的“人類的痕跡”,訴說著人類所能取得的成就。人們總是如此關注基建,也是因為這是一種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的“改變世界”的方式。
我們生活于雙重“網絡世界”中,一重是虛擬的、智能的數(shù)字網絡,一重是現(xiàn)實的、粗重的、鋼鐵水泥的網絡。這兩張網已經開始交融,只是我們永遠不該忘記,進步的起點遠早于鼠標鍵盤觸摸屏。那時候一切還沒有那么高科技,但是沒有當初的篳路藍縷,就沒有現(xiàn)在的強盛與富足。
今年,四川涼山18歲的女孩阿爾克洛成為52年來村里第一個本科生。她說,希望將來回鄉(xiāng),幫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借助網絡,我們可以足不出戶看到阿爾克洛的模樣,聽到她的聲音“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像雄鷹一樣展翅飛出大山”,被她的故事打動。但是我們應該知道,對大山深處的阿爾克洛們來說,光有網絡聲援是遠遠不夠的。好消息是,2023年成昆復線預計全線貫通,屆時動車將駛進大小涼山,書寫更多鼓舞人心的故事。
“不言青絲與白頭,甘灑熱血寫春秋。人于天地間,不回頭。”這是成都供電段作業(yè)車司機廖平創(chuàng)作的歌詞。唯有建設,不負韶華;唯有建設,讓世界越來越美好,讓越來越多的人被溫柔以待。
對建設者最好的致敬,就是承繼他們的愿景和使命,投身于壯闊而有意義的建設事業(yè)當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