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以為假期會很開心,沒想到卻很孤獨丨如何在精神上自給自足?
原創 KY KnowYourself
KY作者 / 羅勒
策劃 / Ivan
編輯 / KY主創們
長假期間,后臺收到了一條這樣的留言:
“KY,這次假期我沒有安排任何活動,就想好好宅家休息,但我發現這幾天一個人待在家還挺難熬的,會有莫名的惶恐感和孤獨感。
都說學會獨處是必要的,為什么我做不到像別人一樣享受獨處呢?”
我相信許多人都會有類似的感受,在今天的文章里,你會找到一些答案。
01.
與自己相處是一種能力,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備
我們先來看一個神奇的實驗。
不僅研究人員對實驗結果感到震驚,我相信每個讀到這個實驗結果的人都會一臉問號:為什么有些人寧愿做一些讓自己痛苦的事,也要逃避與自己的相處呢?
人們竟然如此討厭“什么都不做,僅僅是與自己的思緒、感受待在一起”嗎?
精神分析學者們認為,與自己相處是一種能力,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備。
在無人陪伴的時候,擁有獨處能力的人是能夠被自己的內心(思想、感受等)所陪伴和安撫的。哪怕什么都不干,只是呆著,也并不感到無聊或空虛,而是自得其樂。在溫尼科特看來,擁有獨處的能力,是一個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標志之一。
然而,客觀上的獨處狀態(actually being alone),并不等同也不必然帶來獨處的能力(capacity to be alone)。也就是說,長期獨自生活,也未必會磨煉出獨處的能力。
02.
為什么有些人不會和自己相處?
當我們還是個嬰孩的時候,“好媽媽”和“壞媽媽”在我們眼里的區別是(Klein, 1935):
如果母親能夠反復、及時地回應我們的需求,使得這種好的體驗不斷被重復,漸漸地,在我們的內心里便會擁有一個“好媽媽”的形象 —— 也就是“好的內在客體”。此時,我們與這個“好的內在客體”就形成了一種好的關系。這種好的關系會讓我們獲得一種“生存的滿足感”(a sufficiency of living)(Winnicott, 1958)——當沒有外界環境或他人給予我們陪伴、安撫或肯定的時候,“好的內在客體與好的關系”的存在,可以給予我們自己所需要的陪伴、安撫和肯定。
這會讓我們感覺到自己在精神與情感上是自給自足的,在獨處的時候(缺少外在客體的時候)我們便能怡然自得,漸漸地形成與自己相處的能力。
相反,如果Ta在幼年時期遭遇了照顧者的情感忽視,需求總是得不到回應,那么Ta在獨處時會很容易感到空虛、惶恐、孤獨。
這是因為,一方面,缺乏好的內在客體以及好的與內在客體的關系,會讓他們始終需要依賴別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另一方面,成年之后的獨處,在某種程度上“再現”了他們幼年時不被回應的痛苦經歷。
03.除了不容易感到孤獨,獨處的能力還有哪些益處?
04.成年之后,我該如何獲得獨處的能力?
如果在幼兒時期,未能獲得足夠充分的“好的獨處體驗”,我們該如何在成年之后重新獲得獨處的能力呢?
首先,你需要讓自己不再“害怕”獨處。
只有這樣,你才能夠在之后不拒絕“練習”獨處的機會。你可以試著去多了解擁有獨處能力的好處,正如專欄作者Amico(2016)所說,人們之所以陷入對獨處的恐懼之中,往往是因為人們不了解它的益處。
其次,你可以試著給自己制造一些“好的獨處體驗”,通過不斷的練習來逐漸獲得一種獨處的能力。
而更重要的是,你需要給自己一個如同“好媽媽”那般,能夠及時回應、肯定或安撫自己的存在。讓你能夠讓自己在需要被安撫、慰藉、陪伴的時候,得到及時的“回應”和“滿足”。最后,在必要的時候,你也要學會堅定地拒絕他人的打擾或過度地參與你的生活。
和自己相處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它非常直接地、在很多方面都影響著我們的生存質量;它讓我們擺脫對他人的絕對依賴,讓我們感到對自己生活的掌控力,讓我們不恐慌。
如果你沒有這種能力,我關心你為此遭受的痛苦。也祝福你,或者通過一個好的伴侶,或者通過自己艱苦的練習,能夠最終習得它。
希望孤獨和隔絕只會是你,一個暫時的處境,它會改變。以上。
References:
Amico, B. (2016). The importance of productive solitude.
Brenner, A. (2014).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alone. Psychology Today.
Crane, B. (2017). The virtues of isolation. The Atlantic.
Hutson, M. (2014). People prefer electric shocks to being alone with their thoughts. The Atlantic.
Klein, M. (1935). A contribution to the psychogenesis of manic-depressive stat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16, 145–174.
Wilson, T. D., Reinhard, D. A., Westgate, E. C., Gilbert, D. T., Ellerbeck, N., Hahn, C., … Shaked, A. (2014). Just think: The challenges of the disengaged mind. Science, 345(6192), 75–77.
Winnicott, D. W. (1958). The capacity to be alon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9, 416–420.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