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個當代藝術的常設展:“綿延:變動中的中國藝術”
近日,“綿延:變動中的中國藝術”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開幕,展出91位中國藝術家的95組件作品,涵蓋繪畫、雕塑、裝置、錄像、動畫等多種媒介形式。策展人說:“我們愿意將1970年代末期興起的中國當代藝術看做是一個持續了數十年的綿延生命體:它內部有一種強烈的完全無法阻止的沖動,它從未中斷,它一直在變化。”作為一個中國當代藝術的常設展,展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一個窗口可以參照性地觀看當代藝術在中國的現實狀態。
“綿延(Duration)”這一概念來自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它意味著沒有中斷和永恒的持續。本次展覽的策展人之一汪民安教授將它引入到當代藝術工作,由此,“綿延:變動中的中國藝術”試圖以理論和歷史的視角來展示當代藝術在中國的現實境況。策展人們強調,展覽不是美術史書寫,不是總結和蓋棺定論,不是歷史標本的堆砌組合,而是立足于當下的鮮活呈現、面向未來的展望。
展覽現場
策展人之一的汪民安認為,綿延意味著變化,所有的瞬間都不相同:“在每個瞬間,所有感情、所有意念、所有意志都在發生變化:倘若一個精神狀態停止了變動,其綿延也就不再流動了……我們的綿延并不僅僅是一個瞬間替代另一個瞬間……過去在不停地成長,因此,其保存時間也沒有限制”,也就是說,綿延作為一個持續的變化過程,不是意味著一個時刻對另一個時刻的克服和否定,相反,綿延的每一個瞬間,都是對過去的吸納,都包括著過去的一切。
“我們愿意將1970年代末期興起的中國當代藝術看做是一個持續了數十年的綿延生命體:它內部有一種強烈的完全無法阻止的沖動,它從未中斷,它一直在變化。而它的此時此刻一直攜帶著全部的過去,它正憑借這種過去的積累而創造和疊加了現在的每一個瞬間,現在的每一個瞬間也一定會涌向未來的瞬間,并促使未來的瞬間和現在的瞬間的差異……”汪民安說。
展覽分為時間\空間、生命\身體、日常生活、物質、表演、情感等六個板塊,以常設展的方式貫穿美術館全部展廳及公共空間。
展覽現場
“物質”:被塑造的同時也在主宰
物在這個時代空前的豐裕。人們無數次地遭遇物、挑選物、移動物、使用物、凝視物、操持物和丟棄物。各種物組成的體系包裹著人們,成為日常存在的一部分。物的無所不在、為我所用讓人想當然地認為人是物的主宰者。事實上,物質在暗暗對人施加影響,行使權力。物不僅僅通過營造拜物教欺騙人,用消費欲望引誘人,協同資本主義剝削人,通過技術宰制人,物還深深地被卷入自我的養成、主體的塑造。
藝術家同樣無法擺脫物。他們在意物的特性、物的組合和物的歷史。他們著迷于物性和物象。藝術家不斷篡改、挪用、拼接和添加物的固有功能、形態、摹狀及質料。在改造各種物的同時,物品和藝術品的界線逐漸被吞噬。于是,藝術家,這位物質商品體系技藝最精湛的施動者,同時成為它最迷惘和困惑的受動者。
以下為“物質”主題下的展品:
《拆:故宮1998125A》
《看電視》
《南國長城》
《南國長城》
被重構的時間與空間
時間是永恒之謎,如同一只射出去的箭,永不折返。在康德那里,時間和空間構成了認知的先驗條件和內在結構,參與對自然界的立法。現代性和資本主義的基本邏輯被堅固地鍛造。尼采和海德格爾對此不滿并發動了反攻,時間不再是一往直前,而是展開和綻出。
藝術家凝固歷史,捕捉轉瞬即逝。他們關注短暫、流變、偶然,也關注永恒和未來。時間是靜止的背景,也是不息的河流。它成為藝術家手中的材料,空間不再是固定和靜止的容器,它被拆分,重構和堆砌。時間/空間是藝術家游戲的道具,不斷地被壓縮、延展、變形、挪動、疊加、嵌套、涂抹和書寫。游戲的佼佼者最終定義不朽和滄桑。
《1980年臨摹的油畫,1987年12月1日在洗衣機里攪拌了五分鐘》
《四個輪子的大轉盤》
邱志杰《重復書寫一千遍蘭亭序》
邱志杰《重復書寫一千遍蘭亭序》
《壽漆》
日常生活與情感
很長的時期,藝術沒有給日常生活分配座位。晚近以來,日常生活才闖入了藝術。藝術家目光下移,開始找尋生活,發現生活,哪怕生活是日復一日的庸常和瑣碎。藝術家不介意生活的庸常,反而在著力描述這樣的生活。
也是在日常生活中,過往的明確所指消失了,固定的東西煙消云散了。取而代之的是曖昧和莫名,有趣和無趣,記憶和味道,情愫和無聊。
《回家》
《血緣——大家庭:全家福》
很大程度上,當代藝術開端于從對抒情的執著和迷戀中解放出來。或者說,當代藝術放棄了那種肆意和濃烈的情感表達方式。明確、強烈的情感表達逐漸被難以言狀、莫名其妙的情感生產所替代。
《姐夫再忙,也沒忘記你》
表演包羅萬象,無所不能:簡單重復日常的行為,身體的傷害乃至生理極限的考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程式化行動,精心設計的儀軌,甚至結束自己的生命。
表演往往臨時起意,隨機而生,身體是它最常用的道具。它簡單而直白,不雅和粗俗,它讓人不適和不安,它將藝術從高高的神壇拉下。
表演玩弄既有的藝術和社會規范,它一旦發生,便化身事件。它介入存在,開啟歷史,敞開世界。它興許改變了存在的整體風格,興許什么也沒有改變。正是在這一點上,表演就是意義本身。
《文化POP系列·崔健》
《永放光芒》
據介紹,“綿延:變動中的中國藝術”不是一次固定而靜止的展覽,而是名單不斷更替、作品不斷更換,然而主脈和框架保持不變,而展覽本身也因之成為一場藝術實驗——一個有無限變化可能的探索與嘗試,一個將展覽本身作為藝術作品不斷生長的理念。
很多重要藝術家、重要的作品因為多種原因沒有出現在展覽的第一次呈現之中,但他們是策展人研究的對象,也是民生美術機構始終保持關注的對象,未來策展人們將根據“綿延”的理念將更多充滿創造力與想象力的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項目不斷生長到大展中去。
展覽海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