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些科學大咖,走上科學巔峰,卻患上了“諾貝爾病”
原創 瞿立建 返樸
有一些科學家做出了杰出成果,榮獲諾貝爾獎,走上人生巔峰。然而,他們獲獎后影響力劇增的同時卻誤入歧途,支持偽科學、宣揚沒有科學依據的言論等,這種現象被稱為“諾貝爾病”。本文將介紹六位重癥患者,從他們身上我們會看到科學家的另一面。
撰文 | 瞿立建
諾貝爾獎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科學大獎,對普通公眾而言,諾貝爾獎得主基本就是科學代言人。至今為止的六百余位諾貝爾獎得主,大部分當之無愧,但也有少數人走上了科學巔峰后,卻得了“科學癲癇”的病,宣揚甚至研究偽科學的東西——這被稱為諾貝爾病[1]。
現在我們見識幾個諾貝爾病患者。
凱利·穆利斯:科學界是個陰謀團體
凱利·班克斯·穆利斯(Kary Banks Mullis,1944年12月28日-2019年8月7日),美國生物化學家。1993年“因發明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穆斯利在1983年發明了發明聚合酶鏈式反應 (PCR) 技術,這是一種可在試管中短時間內大量復制DNA片段的技術。沒有PCR技術之前,大量復制DNA片段需要幾個星期的時間。PCR技術極大地推動了生命科學的研究進展,因此穆斯利獲得了1993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穆斯利在讀研究生二年級的時候,就在Nature上獨自發表了一篇論文。他是生物化學專業,但這篇論文是關于天體物理學的,這篇論文能夠發表讓他很意外,他并沒有指望Nature會發表他這個天體物理門外漢的論文。穆斯利對生物化學和天體物理學都很感興趣,曾頗為猶豫選哪個領域作為自己的專業。他分析了自己的星座——摩羯座,得出結論,自己適合生物化學。穆斯利相信占星學。
1983年,他發明了PCR技術,信心滿滿地向Nature投稿,沒想到被拒稿了。他改投給Science,再次被拒,后來論文發表在他的朋友、華裔生物化學家吳瑞主編的一份期刊上。這次拒稿經歷改變了穆斯利的心態,他重新審視科學家這個群體,開始質疑科學界的運作方式,對很多科學問題進行陰謀論的解讀。
穆斯利說,臭氧層空洞、氣候變暖、HIV導致艾滋病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都是科學家忽悠人而瞎掰的。科學家為什么販賣焦慮忽悠人?為了“恰飯”,為了獲取經費。穆斯利打比方說,設想兩個科學家來爭取國家的經費,一個拿出一系列文獻,論證大氣層上部很多現象不清楚,說我們需要研究,批給我一百萬美元,我將用以下方法有望給出有益的結論。另一個科學家說,有研究初步表明,大氣層頂部出現臭氧層空洞,如果再不行動——包括給我批一千萬科研經費——空洞將擴大,皮膚癌將流行,牧場上可愛的牛羊會眼瞎。試問:哪個科學家會拿到經費?
穆斯利認為,環境問題、氣候問題、生態問題等都是科學家勾結政客騙納稅人的錢。公民應堅持常識和自信,不要被他們的花言巧語所蒙蔽。他在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寫項目進展報告時,遍覽科學文獻,發現沒有文獻表明艾滋病是人體免疫缺損病毒(HIV)引起的。由此穆斯利說,國立衛生研究院在媒體上炒作艾滋病病因是HIV,政府很快撥款10億美元經費,那些在醫學研究上沒有前途的艾滋病博士們馬上又有飯吃了。
穆斯利提出了自己的艾滋病病因假說[8],但是,他的論文沒有引起任何反響。社會上有一群人是“艾滋病否定主義者”[9],穆斯利是其中的名人。他表示,科學界將否定艾滋病者視作異端,予以“打壓”,堪比宗教裁判所迫害伽利略。他們鼓唇弄舌,造成一種學界還有爭議的樣子,其實學界早已形成共識。除了艾滋病領域有否定主義者,疫苗、轉基因食品、氣候變化等領域也是否定主義的重災區。
在穆斯利看來,溫室效應、氣候變暖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炮制的謊言,每年耗費10億美元,只是制造麻煩,卻由納稅人買單,就像天主教掌權時教徒向宗教裁判所交費一樣。“搞氣候變暖的科學家只不過是大氣模型設計員和為老板IPCC算出變暖結果的程序員,他們只是為自己的飯碗而嚇唬我們,讓我們納稅給他們支付薪水,僅此而已。”
穆斯利在他的自傳中還透露,一天晚上,他在自己的莊園里,遇到一只發光的動物,長得像浣熊,還會說人話。
這種靈異事件,穆斯利可以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布萊恩·約瑟夫森交流交流。
布萊恩·約瑟夫森:從物理到心靈
布賴恩·約瑟夫森(Brian Josephson,1940年1月4日-),英國物理學家,“由于他對通過隧道勢壘的超電流特性的理論預測,特別是那些通常被稱為約瑟夫森效應的現象”而獲得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英國物理學家布賴恩·約瑟夫森在22歲,尚是一個博士生時,預言了后來以他名字命名的約瑟夫森效應,憑此贏得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0年代末,約瑟夫森開始對心靈哲學(Philosophy of Mind)感興趣,特別是心物問題(Mind–body problem)。心物問題主要討論心靈(mind)與物質之間的關系,探討心靈如何透過身體,與外在世界進行互動,相互影響。約瑟夫森是認為超心理現象(Parapsychological phenomena)真實存在的極少幾個科學家之一。超心理現象包括心靈感應、意念力(如隔空移物等),被主流科學界視為偽科學。1971年,他開始習練超驗冥想。
源自印度的冥想活動在1960年代開始風靡歐美,至今依然非常流行。榮膺諾貝爾獎極大提升了約瑟夫森在科學界的地位,他不僅能進行這些異類課題的研究,還可以在科學會議上堂而皇之向科學界宣講他的研究進展,只不過科學家們對他的報告并不感冒。1974年,在法國凡爾賽舉行的一次分子與細胞生物學會議上,約瑟夫森在黑板上列了參考文獻,竟然是印度《薄伽梵歌》和冥想活動創始人、印度人Maharishi Mahesh Yogi的著作,然后約瑟夫森開始講他對冥想的實驗研究。在座的科學家被激怒了,中途將約瑟夫森轟下臺。[10]
約瑟夫森越來越被主流科學界反感。他便親自出馬組織學術會議,出版論文集,傳播他和同道們的“科學認識”。1996年,他在劍橋卡文迪許實驗室組織成立心物大統一課題組,要應用量子力學破解大腦的奧秘,應用量子糾纏實現傳心術[11]。
科研之余,約瑟夫森堅持習練冥想,據說大有長進。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科學作家 Jeremy Bernstein在劍橋大學見過冥想習練者的海報,海報展示約瑟夫森能懸浮在地面之上10厘米的空中。類似下圖的樣子:
據說,約瑟夫森習練冥想已達到懸空的境界。約瑟夫森說,冥想帶給他科學上的深刻洞察,比如,他洞察到神創論是正確的——達爾文的棺材板都壓不住了。
讓達爾文棺材板壓不住的還有另外一個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肖克利。
肖克利:智商低的人該絕育
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1910年2月13日-1989年8月12日),美國物理學家和發明家,“因對半導體的研究和發現晶體管效應”而獲得1956年的諾貝爾物理獎。1936年肖克利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后,進入企業從事科研工作,做出了許多重要的發明,包括使他獲得195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晶體管。不過,肖克利本人性格乖張,不善于做領導,他領導的團隊分崩離析,他本人最終被公司開掉。在產業界混不下去,他就去了斯坦福大學做教授,一直在這里工作到退休。
肖克利晚年逐漸對種族、智商、優生學感興趣。他不是跨界玩票,只簡單提些想法,而是要做嚴肅的研究。因為他覺得自己“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應該把這個事關人類這一物種的未來的課題研究清楚。肖克利甚至把他在這些方面的工作稱為是自己畢生最偉大的工作。
肖克利關于種族和優生學的研究匯集于此書肖克利認為,有些人或群體天生智商就是低,還擅長傳宗接代,這將降低人類的平均智商,最終會導致人類文明衰落。他特別指出美國黑人,天生智商低這已經寫在DNA里了,改善他們的后天環境根本無濟于事。肖克利還提出了解決方案——給智商低于100的人經濟補償,讓他們自愿絕育。肖克利對自己的智商非常自信,向精子庫捐精,希望為擴散聰明基因做出貢獻。
肖克利還迷信測謊術,他要手下的員工都要通過測謊儀的檢驗。肖克利還曾提議用測謊儀測諾貝爾獎得主,要他們回答這個問題:各種族的智商沒有差異,你信嗎?
不管別人信不信,諾貝爾獎得主沃森是不信的。
詹姆斯·沃森:黑人落后是因為黑人傻
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ewey Watson,1928年4月6日-),196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表彰“他們發現核酸的分子結構及其對生物中信息傳遞的意義”。詹姆斯·杜威·沃森,美國分子生物學家,因為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分享得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沃森是個不憚發表有爭議言論的科學家。他在1968年出版了一本暢銷書《雙螺旋》(The Double Helix),這本書細致講述了破解DNA結構的故事,不忌諱描述科學家之間的沖突和爭議,還對女科學家進行了貶損。
《雙螺旋》第一版封面2000年時,沃森的爭議言論陡然升級到種族主義的高度。他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次講座上稱,膚色和性沖動可能有聯系——膚色越深,性欲越強,所以拉丁女子好勾引,英國女子很難撩。還講了胖瘦與事業心的關系——瘦人事業心更強,胖人沒有事業心。他當場就說,當過面試官的人都知道,面試胖子會不爽。沃森立即遭到伯克利的生物學家的批評,批評沃森的報告充斥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沒有數據,信口開河,事實與假設不分。
沃森曾對遺傳學家David Reich說,人們對一些民族或種族的刻板印象其實是有遺傳學基礎的,比如猶太人聰明,中國人保守,印度人馴服,等等。David Reich評述說,“科學史一次又一次揭示,簡單相信自己的直覺,會被自己的偏見牽著鼻子走,這是非常非常危險的。沃森走在了危險的軌道上,可能是因為太老了,智力上的活力耗盡了吧。”[12]
沃森不止一次提出,黑人比白人智商低是基因決定的。2007年,沃森在英國進行巡回演講之前,接受英國報紙采訪時表示,他對非洲前景感到悲觀,西方國家援助非洲國家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西方國家默認非洲人和西方人一樣聰明,而事實是非洲人比西方人智商低[13]。沃森的言論見報之后,輿論一下炸了。英國多個組織取消了沃森的演講,沃森也來脾氣了,干脆取消了巡回演講,抵制英國。Nature雜志發表社論指出[14],英國不應該抵制沃森,而應等沃森來了當面懟他。沃森回應批評稱,自己所說不是出于種族主義,而是科學。這次事件導致沃森從他卸任冷泉港實驗室主任,他擔任這個職務將近40年了。
2019年1月播放的一部紀錄片中,沃森再次強調,他對種族智商差異根源于遺傳的觀點沒有改變。隨后,冷泉港實驗室發布聲明,與沃森斷絕一切關系,取消沃森所有榮譽稱號,聲明稱譴責濫用科學為偏見辯護的行為。沃森關于種族與智商的說法只是個人觀點,沒有可信的科學依據,他本人也沒親自做過相關研究。
即便是本人親自下場研究,也有可能掉進偽科學的坑里,比如鮑林。
鮑林:維生素C治百病
萊納斯·卡爾·鮑林(Linus Carl Pauling;1901年2月28日-1994年8月19日), “因對化學鍵的性質及其在闡明復雜物質結構方面的應用研究”而獲得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美國化學家萊納斯·卡爾·鮑林是量子化學和結構生物學的先驅者之一。1954年因在化學鍵方面的工作取得諾貝爾化學獎,1962年因反對核彈在地面測試的行動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是少有的幾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也是唯一兩次獨享諾貝爾獎的人。
1941年,40歲的鮑林被確診患上腎炎。他的醫生、著名腎病專家托馬斯·阿迪斯(Thomas Addis)告訴他,治療腎病的訣竅在于讓腎得到充分休息,腎的功能是將尿素集中提取排出體外,而尿素來自蛋白質的新陳代謝,因此要減少蛋白質的攝入量。阿迪斯每天精確記錄鮑林的排尿量,并對尿液進行化學分析。阿迪斯認為精確的測量是科學診斷的基礎,這與鮑林的理念不謀而合。
兩周后,鮑林出院。阿迪斯給他開了一個低蛋白、無鹽、添加維生素C的飲食方案,以讓腎臟得到充分休息。鮑林嚴格遵守了醫囑,后續發現食療方案真的有效——四個月后,浮腫消失了;六個月后,身心狀態大有改善;不到一年,完全康復了。鮑林將他的康復完全歸功于阿迪斯的理論和療法,盡管他從科學文獻中了解到,阿迪斯的方法被很多腎病專家質疑。但鮑林自這一刻開始接受額外大量服用維生素可以治病強身的觀念。
1965年,鮑林讀了一本學術著作《精神病的維生素B3療法》(Niacin Therapy in Psychiatry)。作者提出,精神病患者服用超大劑量維生素B3可改善大腦功能。這本書讓鮑林感到驚奇,因為用藥都要特別注意劑量,而這部著作的研究卻顯示,維生素B3劑量越大療效越好。鮑林很自然提出一個問題,其他維生素是不是也有類似性質。
1966年,鮑林結識一位生物化學家朋友,叫埃爾文·斯通(Irwin Stone)。斯通先生講,每天大劑量服用維生素C能治療各種疾病,尤其對于病毒性疾病。斯通研究了這背后的理論,由于遺傳變異造成哺乳動物維C缺乏,人需要專門補充維C。他還進行了實驗研究,給出了定量數據,成年人每天要攝入1.4到4克維生素C。他自己和妻子就每天服用3克。如果倒退幾年,鮑林可能會把斯通的話付之一笑,畢竟他不是醫生,也不是營養學家,而只是工業界的生物化學家。但現在,鮑林剛好對大劑量服用維生素的效果感興趣,并且,鮑林認可斯通的理論。
幾十年來,鮑林飽受感冒之苦,為預防感冒,每天一針青霉素。然而自從鮑林開始每天服用3克維生素C,之后神奇的效果出現了——肺不咳了,嗓沒痰了,精神狀態更煥發了。鮑林對維生素C口服心服,成了維生素C的信仰者。隨后鮑林開始進行科學研究,得到的結論越來越神奇。比如大劑量服用維生素C可治感冒,使他認為如果全民服用維生素C,就可以像終結天花一樣終結感冒;晚期癌癥病人多吃維生素C,生命可延長4倍;超大劑量服用維生素C對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有效。
為了全人類的健康,1970年鮑林閉關兩個月,寫了一本科普書《維生素C與感冒》(后來擴充為《維生素C、感冒與流感》),書中號召讀者每天服用3克維生素C。這本書非常暢銷,順便帶動了維生素C的熱銷。服用維生素C成為一時風潮。中國科學家錢學森就篤信鮑林的維生素C觀點,晚年每天服用正常劑量的100倍的維生素[15]。
鮑林后來還寫了《維生素C和癌癥》《如何快樂長壽?》等書,堅持自己的觀點。
鮑林的著作《維生素C與感冒》鮑林的著作《如何快樂長壽?》,2006年版公眾認可鮑林,可惜學術界不認。鮑林被批評、質疑、諷刺、挖苦,他的相關論文也屢屢被拒稿。不過鮑林的影響力不容忽視,醫學界一直對鮑林的結論嚴肅對待,已經基本澄清了鮑林的結論都是不靠譜的。(參見《》《》)
科學家還靠不靠譜?
“諾貝爾病”不是個例,有人總結了癥狀有輕有重的30余位患者,其中包括愛因斯坦、居里夫婦、薛定諤、泡利等大科學家,他們或是輕信過某些不靠譜的觀點,或是干脆從事偽科學研究。
這里談談幾點個人認識。
這些諾貝爾獎得主的污點無損于他們的偉大成就,我們也不必要求諾貝爾獎得主不犯認知錯誤。正如我們不必要求一個企業家不信氣功大師,不必要求一個運動員說話處處符合科學道理,不必要求一個演員對社會熱點很有真知灼見一樣。
搞科普有一組片湯式排比句,科普要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這真不是陳詞濫調,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看似普通實則高深,即便如諾獎得主級別的科學大咖也可能掉溝里。
科學精神要求不迷信權威,誠哉斯言!可是,科學問題連諾獎得主都靠不住,該信誰呢?首先我們應了解一下主流科學的觀點。主流科學的認識也不保證一定是對的,但至少給你認識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基準。然后再去參考某個具體權威的觀點,如果他與主流觀點相距甚遠,就要看他的觀點是否基于很強的科學依據,如果沒有,甚至只是個人主觀想法,你就大可一笑置之。當然,偶爾也有真理掌握在個別人手上的情況,這時歷史將告訴我們答案。
讀者朋友,你還知道哪個科學大咖(不必是諾獎得主)患有類似“諾貝爾病”的癥狀?請在留言區交流一下。
參考文獻
[1] https://rationalwiki.org/wiki/Nobel_disease
[2] Montagnier, L., A?ssa, J., Ferris, S. et al.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are produced by aqueous nanostructures derived from bacterial DNA sequences. Interdiscip Sci Comput Life Sci 1, 81–90 (2009).
[3] Montagnier, L., A?ssa, J., Lavallée, C. et al. Electromagnetic detection of HIV DNA in the blood of AIDS patients treated by antiretroviral therapy. Interdiscip Sci Comput Life Sci 1, 245–253 (2009).
[4] https://sciencebasedmedicine.org/the-montagnier-homeopathy-study/
[5] https://homeopathyplus.com/french-nobel-prize-winner-supports-memory-of-water/
[6] https://arxiv.org/abs/1012.5166v1
[7]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30/6012/1732.full
[8]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BF01435010
[9] https://newhumanist.org.uk/articles/2165/how-to-spot-an-aids-denialist
[10] Henri Atlan, Enlightenment to Enlightenment: Intercritique of Science and Myth, SUNY Press, 1993, pp. 20–21
[11] http://www.tcm.phy.cam.ac.uk/~bdj10/mm/articles/PWprofile.html
[12] Reich, David. (2019). Who We Are and How We Got Here
[13] 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science/fury-at-dna-pioneers-theory-africans-are-less-intelligent-than-westerners-394898.html
[14]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49/n7165/full/449948a.html
[15] https://www.shobserver.com/journal/2019-09-18/getArticle.htm?id=278704
其他參考資料
Skeptical Inquirer 雜志 2020年5-6月號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uc_Montagnier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4304-1229176.html
https://dy.163.com/article/FALK2I8Q051480V3.html?refer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ary_Mullis
穆斯利自傳:心靈裸舞,上海科技出版社
http://en.wikipedia.org/wiki/Brian_Josephson
Henri Atlan, Enlightenment to Enlightenment: Intercritique of Science and Myth, SUNY Press, 1993, pp. 20–21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Shockley
http://en.wikipedia.org/wiki/James_Watson
https://www.foxnews.com/story/dna-discoverer-blacks-less-intelligent-than-whites
https://www.sfgate.com/science/article/Nobel-Winner-s-Theories-Raise-Uproar-in-Berkeley-3236584.php
http://www.6773257.com/newsDetail_forward_285915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nus_Pauling
原標題:《這些科學大咖,走上科學巔峰,卻患上了“諾貝爾病”》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