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創傷后應激障礙,可能使癡呆癥的風險加倍
原創 UCL 阿爾茨海默病
根據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經歷過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人在晚年患癡呆癥的可能性是常人的兩倍。《Neuroscience News》9月20日消息這項發表在《英國精神病學雜志》(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的研究,是第一次對PTSD和癡呆風險的全球證據進行薈萃分析。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在四大洲進行的13項研究的結果,包括總共1,693,678人的數據,調查了PTSD診斷是否與17年后患癡呆癥的風險增加有關。
通過收集其中8項研究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PTSD患者患癡呆癥的風險要高出61%。他們分析了兩項使用不同方法的研究數據,發現PTSD與患癡呆癥的幾率增加一倍有關。
研究于9月15日發表在《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最新影響因子:7.233)雜志上在普通人群中,患有PTSD的人患癡呆癥的風險比退伍軍人高,因為在普通人群中,患有PTSD的人患癡呆癥的風險是退伍軍人的兩倍多。
研究人員說,這可能表明了治療創傷后應激障礙的一種效果:退伍軍人通常更有可能接受創傷后應激障礙治療(至少在開展研究的國家是這樣),因此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創傷后應激障礙可能會降低隨后的癡呆風險。
資深作者Vasiliki Orgeta博士(UCL精神病學)說:“我們的研究為創傷經歷如何影響大腦健康提供了重要的新證據,以及創傷的長期影響如何在許多方面影響大腦,增加認知能力下降和癡呆的脆弱性。”
倫敦大學學院“很多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沒有得到治療,有時是因為缺乏心理健康護理能力,但也有因為有恥感,往往使人們遠離尋求幫助。我們現在有更多的證據表明,創傷經歷和接受治療會對個體產生長期影響,并影響未來患癡呆癥的風險。”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風險可能比研究表明的要高,因為PTSD還會增加患其他已知癡呆癥風險因素的可能性,如抑郁、社交孤立或酒精攝入量增加。大多數研究都對其中一些因素進行了調整,因此總體結果可能低估了PTSD的真實成本。
目前尚不清楚創傷后應激障礙是如何增加患癡呆癥的風險的,但研究人員表示,這可能與過度警惕和反復經歷創傷有關,導致了大腦中與威脅和壓力相關的活動,而退出社會生活可能會降低認知儲備和彈性。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Mia Maria Gunak在倫敦大學學院的奧格塔博士實驗室領導了這項研究,這是她碩士論文的一部分。她評論道:“我們的發現為越來越多的證據增加了證據,表明癡呆有時可以通過解決個體生命過程中的風險因素來預防。”“在這里,我們確定了另一組面臨更高癡呆癥風險的人,他們可能會從進一步的心理健康支持中受益。”
Orgeta博士補充道:“創傷后應激障礙在因Covid-19而住院的患者中似乎很常見,它仍然是一種診斷不足、治療不足和研究不足的精神健康狀況,但它可能會產生嚴重的長期后果。正如我們的研究所顯示的,創傷后應激障礙通過增加患癡呆癥的幾率來影響我們的大腦健康。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如何以及是否能夠從這些發現中學習,為那些風險升高的人開發預防治療。”
研究人員得到了英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Research ,NIHR)倫敦大學學院醫院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和英國阿爾茨海默病協會的支持。英國阿爾茨海默病協會的研究和影響主任Fiona Carragher說:“雖然原因還不完全清楚,但這項由阿爾茨海默病協會部分資助的綜合研究,匯集了越來越多的證據,將PTSD與癡呆癥風險增加聯系起來。這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案例,以了解治療創傷后應激障礙是否能夠降低晚年患癡呆癥的風險。”
“到2025年,英國的癡呆癥病例將飆升至100萬,越來越多的關于風險因素的證據為我們降低癡呆癥風險提供了希望——我們已經知道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我們的身心都有好處。不幸的是,由于正在進行的流行病,像這樣的重要醫學研究遭受了毀滅性的財政打擊,迫切需要政府投資,以確保這項改變生活的工作及其為每個癡呆癥患者提供的希望不會喪失。”
這項研究是由倫敦大學學院領導的一系列研究中的最新一項,這些研究調查了一生中可改變的因素如何影響癡呆癥的風險,包括對缺乏教育、聽力損失和吸煙等12個風險因素的主要回顧和薈萃分析,以及其他關于重復性負面思維和獨居如何增加癡呆癥風險的最新研究。參考文獻
Source: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PTSD May Double Risk of Dementia
Reference: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s a risk factor for dementi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ia Maria Günak (a1), Jo Billings (a1), Emily Carratu (a1), Natalie L. Marchant (a1) ...
DOI: https://doi.org/10.1192/bjp.2020.150Published online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5 September 2020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