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陳尚君︱《陳寅恪文集》與近四十年學術轉型
《陳寅恪文集》,陳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11月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陳寅恪文集》的再版,最初的動議是紀念這套書,也紀念陳寅恪、蔣天樞兩位先生。《陳寅恪文集》的出版,當年是學術界的大事,現在回看,可以說帶動了中國近四十年文史研究的轉型。
知道陳寅恪先生,大概是在1972、1973年。最初是看郭沫若的《李白與杜甫》對陳寅恪先生提出的李太白氏族問題之推測,郭沫若引李白的《上云樂》詩來加以否定,后來更聽到郭沫若說他大躍進的計劃,是準備用十五年時間,在學問上超過陳寅恪。當時真不知道陳寅恪是何方神圣。
《陳寅恪文集》當年是陸續出版的,最早一冊是《元白詩箋證稿》,1978年4月出版,那時還沒有用文集的名義,僅是再版。那時我還在讀本科,準備考研究生,立即就買了。1978年到1981年,文集陸續出版,成為讀文史的師生普遍閱讀的著作,影響非常廣泛。《柳如是別傳》剛剛出版,同學束景南看得很仔細,有一段他看得非常之興奮,是講到陳子龍和宋征輿爭柳如是,宋急到跳河。我研究生畢業典禮上,朱東潤先生還提到他讀《柳如是別傳》的感覺。
蔣天樞先生,我和他的直接接觸應該說不多,也不熟,我知道他,他不知道我。蔣先生1988年送醫院的時候,邵毅平和我一起去的。我記得到華東醫院臨走要上車的時候,章培恒先生拿出一大疊十塊錢的人民幣,抽了好幾張給我們,說是把蔣先生送過去。我印象里好像是有點涼的時候,大概是春天。
雖然我和蔣先生接觸不多,但有很特別的因緣,我們當時宿舍住六人,每天都在的是我和束景南,天天在宿舍里留守,其他的都是上海人,可以回家。所以,我跟朱先生讀書,束景南跟蔣先生讀書,有關的情況每天反反復復談。邵毅平入學第一天,蔣先生問道“‘讀書必先識字’是誰說的”,當天晚上我就知道了。當時,我自己的學問有很多欠缺,很愿意聽各方面的教導。通過束景南,我理解了蔣先生的學術,也了解了蔣先生治學的方法。輾轉得自于蔣先生的,就是凡是讀書要先校書,校書自己要備書,有好的版本,自己手上的書反反復復地校。
我在復旦讀書受影響比較深的,開始是陳允吉老師,讀研以后是朱老和王運熙先生。王先生給我們講專業基礎和文獻學兩門課,文獻學中版本校勘的部分,請徐鵬先生講過一次還是兩次,真的沒有很好的訓練。從束景南那里聽到蔣先生所講的種種方法,我是樂于接受的,也是多少年以來堅守的工作。我雖與蔣先生沒有很深的接觸,在學業上又曾深受其影響與啟發。我特別愿意講的是陳寅恪先生文集的出版,對于最近四十年中國文史之學轉型所起的作用,特別是對唐代文學。唐詩研究,現在學者特別強調陳寅恪先生治學的核心是詩史互證。更直接地說,陳寅恪先生的詩史互證,大概是與他的家學以及他早年的讀書習慣分不開的。
近年來,陳寅恪先生的讀書批點本陸陸續續地出版。關于批點本,我坦率地說,水平高下不一,有的非常普通,有的一兩句里邊會特別的奇警。前幾年,北京某出版社給我寄了復印的陳寅恪先生批的吳汝綸注的韓偓詩。開本很大,印得也漂亮,吳汝綸兒子入民國以后,做了教育部還是司法部的高官,所以把吳汝綸校的韓偓的詩印得很好看,天頭地腳很寬,字也很大。陳寅恪先生批得非常詳密,很多內容實際上是抄震鈞撰的《韓承旨年譜》,引了大量的史書,多數是常見的。有幾首詩的解讀有特別的見解,我當時敷衍成文。后來那個出版社說沒有得到家屬的授權,書就沒有出。
大概是二十年以前,1999年參加廣州開的紀念陳寅恪先生去世三十周年的會,我還寫過一篇《陳寅恪先生唐史研究中的石刻文獻利用》,發在《中山大學學報》2000年第二期上。陳寅恪先生早年的學術準備,我相信一點,他讀過、批校過的書數量極其巨大,加批有的多一點,有的少一點。我剛才說水平高下不一,原因就在于,在他早年讀書過程中,對于一個文集的各種細節曾經詳細地加以追究,這類工作的數量,現在存下來的只不過是泰山一毫芒,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從這很少的部分,可以推知他的讀書準備特別的充分。比方說,在《陳子昂集》的批校中只有幾句話,但是有一句特別地突出。《感遇》其八(“如何嵩公輩,詼譎誤時人”),陳寅恪這里批說是針對《大云經疏》說的,陳子昂的詩里出現一個詞叫“嵩公”。別人都是從《神仙傳》里找出處,陳寅恪在這里讀出來,“嵩公”是指北周的衛元嵩,《大唐創業起居注》里講到唐代建國讖言,有一段是衛元嵩的讖言,敦煌遺書中有衛元嵩的一組六字預言詩。而且,《大云經疏》在武后要篡奪大唐江山時造輿論文字中,捏造了大量的偽讖,其中就有托名衛元嵩的讖言。陳寅恪這句話讀出來的意思,在后來他的各種著作都沒有用到過,我沒有看到他再說過,但是這句里邊他讀懂了這一點,對于理解陳子昂對武周政治某些陰暗面的看法,非常重要。
陳寅恪講元稹和白居易的佛教修養,引到元稹給白居易的信里的一句話,講他讀到《法句經》,還有《心王頭陀經》。以前都沒有解釋這是什么書,但是敦煌遺書出來以后,陳寅恪特別說明兩部經的水平是極差的,是層次很低的民間傳的偽經。由此得出結論,這兩位的佛學素養都不高。
所以,在文史互證的層面上,二十世紀前五十年國內的唐詩研究,如果要列舉代表性的學者,就有聞一多——聞一多的幾篇文章都寫得很漂亮,純粹從文學感受的立場上來說的。前些年,陶敏先生曾經寫過文章,現代唐代文學研究的眾多法門,在聞一多那里都開始了,可惜沒有再繼續展開來做下去。另外一位是浦江清。我覺得他最好的論文是《花蕊夫人宮詞考證》,對歷史懸案做了徹底的追究。最近因為看到北京出版社的“大家小書”出了浦江清的《中國古典詩歌講稿》,講得很中肯,各個方面都獨特而深邃,可惜未盡其才。
陳寅恪先生詩史互證部分的代表作是《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兩編中與唐詩有關的系列論文,《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也有好幾個部分涉及。他善于在常見文獻中讀出一般人讀不到的問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里引韓愈名篇《送董邵南序》,看到唐代中后期的文人在中央朝廷之失意,進而到河北去尋求出身,實際上是一個時代的兩種不同政權之對立,士人做出了不同選擇。
在他的一系列研究中,很多個案研究和傳統的文史考據有不同,不同的地方在于談到的問題、看問題的立場,都非常特別而新警。對問題之探究,傳統考據最大的問題就在于,無論是歸納式的還是演繹式的,一個問題從提出到解決,證據舉一端或者是轉一兩次就有結論了。陳寅恪的考證最特別的地方,很多問題之追究是打三四個不同的彎,是反復地推究史料以后得出新的結論。比如關于李德裕之去世和歸葬的年月,李德裕的《會昌一品集》的外集中有所謂悼念韋執誼的文章,而且稱韋執誼為“仆射”。陳寅恪的考證證明了,韋執誼在順宗時候最高的官到什么位置,韋執誼稱仆射是他兒子官高以后的追贈,他兒子韋絢要能夠為他的父親來追贈仆射的話,必須到咸通年間。這樣的考證,他不是停留在一個文獻的表面上,而是在問題提出以后,一層一層地剝開,多層地加以推究,得出可信的結論。這樣的方法,包括全面地占有材料,讀懂詩文本身的內在意思,以及破除傳統的定說與一般正史或者常見史料的局限,努力追求事情的真相。陳寅恪對李商隱的一首《無題》(“萬里風波一葉舟”)詩,也是通過這樣反復地推究得出結論的。
對于元白詩的箋證,以前很多人傳為笑話,陳寅恪怎么去探究楊貴妃入宮時是不是處女。好像看起來很無聊,這一個案其實包含了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傳說和歷史真相之間的距離。當然除了陳寅恪,陳垣也做過同樣的題目。這個題目實際上是指出唐人筆記以及《楊貴妃外傳》所談的傳說,不盡可靠,用唐代最可靠的直接的材料,比方《唐大詔令集》所載詔敇,來追究歷史的真相到底如何。這樣一種廓清,對于問題的提出是很重要的。
《元白詩箋證稿》里有大量很精彩的部分,比方說元稹和白居易詩歌成就的差別。陳寅恪的說法其實非常簡單,白居易的新樂府之所以寫得好,是因為一詩一主旨,一首詩只講一個題目、一個宗旨;而元稹思維纏夾不清,一首詩里,常常講兩三個、三四個不同的主旨,所以白居易的詩更具感染力。
他在講到元白的私生活層面,探究下去真的有意思。他在讀書中,探討了元稹的文集以及元稹原集的面貌和流傳的文集之間的差距,以及元稹的那些艷情詩講到的事情真相到底如何。這當然是一個老話題,陳寅恪的論述特別關注元集不收而當時風行的艷情詩和風情詩,他認為《才調集》所保留的這一大批詩,本來應該是元稹文集的一部分。他在元稹這些詩里讀出,元稹和崔鶯鶯來往之初,抱著我們現在講的不健康的心理。他更進一步地在元稹的詩里,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最感動人的那一批悼亡詩,讀出元稹內心所想和口頭表述之間的巨大落差。他指出元稹的第一個妻子韋叢,即韋夏卿的女兒,她的家世以及韋叢本人的素養和能力,他認為韋叢有家室背景,但并沒有太多的才華,那些詩敘說貧賤夫妻日常生活之中,反而給人感動的力量。他進一步讀出,元稹的詩里邊是這樣寫,但實際的行為中,在韋叢去世不久,就馬上納妾安氏。再婚的夫人叫裴淑,陳寅恪讀出裴淑的文學能力和藝術修養比前面一任要好得多。這樣解讀作品,呈現了大量的新意。
在闡釋白居易的新樂府的時候,陳寅恪強調不僅要解讀詩里的意思,更要聯系史實,把白居易寫這些詩到底要講什么,涉及到什么,內中的隱情給講出來。比方說,我們讀得最多的《賣炭翁》,陳寅恪讀出白居易的詩里所包含的實際上是宦官宮市、賣炭翁以及朝廷中的政局變化,以及內官所起的作用。這樣的例子非常之多。
我覺得,最近四十年唐代文學的研究,其中包含的問題就在于到底文學研究和歷史研究是不是要切割?陳寅恪把文學看作一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中的文學活動,從中見到從皇帝到官員各種交往的過程中所包含的內容,就是史書會忽略的歷史的某一個場景中的特定真相,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最近的幾十年中,當然不僅僅是陳寅恪先生一個人的影響,還有岑仲勉先生,說明所有存世的唐代文獻都有傳訛,所有的文學或者相關的材料都是可以作為史料利用的。傅璇琮的研究在法國社會學派的影響下,看各個層次的文人活動,以及在某些片段的可信之中,去重構這些詩人的生平狀況。進一步說,全面地考訂作品,闡發新史料的價值,以及最近幾年比較多的唐人別集之箋證,這些工作有各種不同的學者和學派的思想的影響,也有方法的繼承。可以說,陳寅恪先生的方法和治學的影響是最為巨大的。我在前年年底寫過一篇文章,認為最近四十年國內的唐代文學研究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特別是在八十年代,我甚至用了“唐詩研究的黃金時期”的說法。唐代文史研究中陳寅恪先生、岑仲勉先生等前輩所達到的高峰,使得后繼學者必須到了這個層面上才有繼續展開研究工作的可能。
(此文系據陳尚君教授在紀念《陳寅恪文集》出版四十周年暨紀念版發布會上的發言整理成稿,并經本人審讀潤色。)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