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家樓下“米其林”餐廳,從沒拿過獎
原創 梅姍姍 風味星球
米其林作為餐廳指南的知名程度,快讓它輪胎的主業自愧不如了。
比如我家那半退休的老爸,昨天在刷到“米其林廣州榜單” 的推送后,下意識的反應居然不是“它是啥”,而是“吃不起”。這讓身為美食編輯的女兒我頓時有一種“望爹成龍”的欣慰:他還是在積極參與不斷進步的社會的!
昨天廣州米其林的發布*攝 | 羅珊珊
“不過說米其林只有貴不準確”,我想了一下,回應他。
作為已有百年歷史的餐廳指南,米其林從初心來說,理念其實從來沒變過:值得你專程(開車或打飛的)跑一趟的餐廳。
撇去環境和服務這種增加客單價的軟包裝,剖析處于C位的美食,你會發現它來來回回關注的無非幾點:專屬于本地特色的食材,廚師獨特的理念,和因前二者結合而產生的獨特味蕾體驗。
比如歷史上首位獲得6顆米其林星星的主廚,里昂媽媽歐仁妮·布拉澤。無論是每天新鮮從索恩河抓上來的海鰻,又或者隔壁布雷斯鎮上自由散步的肥雞,布拉澤沒有菜單,都是家里的味道。她的烹飪理念很簡單:我這里有啥,我就給你做啥。
里昂媽媽歐仁妮·布拉澤又或者意大利廚師瑪斯莫·泊圖拉,因自己對藝術的熱愛,把藝術融入擺盤。無論是因為意外誕生的“我不小心打翻了檸檬撻”,還是從藝術家達明安·赫斯特的作品里獲得靈感“美好幻覺小牛肉”,他將自己獨特的興趣愛好和廚藝進行了結合,并創造了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個性的菜肴。
美好幻覺小牛肉*CNTraveler
“讓米其林貴的是環境,服務這種在時間長河里衍生出的附加值,你可以買賬,也可以不買賬嘛”,我跟老爸說。“要我說,咱平日老吃的幾個小店,其實都包含了米其林推崇的美味概念。”
腦袋里第一個冒出來的,是北京胡同里的老金涮肉。
每到這個氣溫唰唰往下降的季節,我就會格外想吃涮肉。銅鍋,熱碳,白水,羊尾油,新鮮手切的羊肉片裹上厚厚的麻醬。沸騰的蒸汽映得臉撲撲的發紅;肉賜予身體無窮戰勝寒冷的力量,再來口北冰洋,絕了!
老金的手切肉*作者供圖
而至今我覺得性價比最高的,還是老金。
老金的涮肉沒有環境,這點跟當年里昂媽媽歐仁妮·布拉澤很像:不到40平米的空間,6、7張桌子,一個隔出來的小廚房,老板手工切肉。白色的瓷磚,巨厚的樹墩砧板,需要加秤砣的老式秤,切出的肉也沒有那么規整,吃的就是個扎實實在。
最早老金沒有菜單,麻醬也是祖上傳下來的配方,食客沒得選。你問老金“你家羊肉有什么講究?”他會特別實誠的跟你說,沒有講究,就是每天早上去大廠拉來的現宰羊后腿。這里沒有大三岔小三岔黃瓜條的區分,也不跟你瞎吹“吃沙蔥長大的內蒙羊“。
老金的“菜單”*新浪
老金每天上午和下午燒兩次炭,燒好以后擱銅鍋里,羊肉除了新鮮啥都沒有,今天進多少賣多少,賣完就沒了。人均不到80的價格,是涮羊肉最原始的模樣,也是涮羊肉最打動人心的模樣。
這要改在百年以前,不就是北京版的里昂媽媽菜餐廳?三星不至于,一星還是有機會的。不過就老金的性格,也不會在乎這些就是了。
除了新鮮,米其林也講究食材的本地特色。而這點,沒有哪個餐廳可以比得上云貴川閩粵,乃至包郵區的大排檔了。
最常見的大排檔*攝 | 蔡明
夜幕降臨,路燈暈黃,馬路邊上一家家大排檔的白熾燈開始亮起。進門首先看見的不是桌子,而是兩側冰箱陳列柜。當日當季新鮮洗凈的蔬菜瓜果,鮮肉活魚,依次排開,手抄的字跡寫著菜品的名字,有的甚至連名字都沒有。
菜是什么,想怎么吃全靠食客自己定。
“番薯葉蒜蓉炒,辣菜直接清炒配點辣椒,腐乳有吧?空心菜炒個腐乳…” 食客走進排檔,熟門熟路的指著還帶著水珠的翠綠。
臺州的老扁酒家*攝 | 蔡明
若是海邊漁港,新鮮的魚蝦蟹貝,種類多到甚至能讓外地人徹底懵圈。“這是什么魚?怎么做好吃?”你追著服務員問,但服務員忙到完全顧不及回復你,只能說:怎么做都可以,看你想怎么吃!
* 作者供圖回想大洋彼岸的哥本哈根,主廚芮內憑借深度挖掘丹麥的各種可食用野菜海藻,不斷為家鄉食材代言而闖出世界第一餐廳的美譽,還不斷被授予米其林三星的頭銜(雖然他不斷拒絕)。大洋這頭的中國大排檔,卻從沒人特別有心的運營這些食材和概念。
中間為芮內,登上了時代雜志的封面*時代雜志
大家只是直覺的知道:春季上市的野生馬蘭頭會苦,焯了水加點麻油和鹽可以中和苦澀;辣菜自帶黃芥末的刺激,所以烹飪無需其他調料,簡單清炒就可以讓人神清氣爽。海雜魚雖然學名大家都說不出來,但簡單用豆醬煮一下,加點蔥姜蒜和咸菜,就可以讓肉質的細膩最大化的閃光…
至于某種野菜是否可以通過發酵,陰干等不同的方法,帶出不同的滋味,中國人已經做了幾百年。有時候我甚至會想:倘若這些傳統智慧被加以歐美人習慣的包裝,是否我們就可以在國際飲食舞臺上,綻放出前所未有的色彩?
但這句話的前提還是:你要遵守“他們的習慣”。
除了寥寥幾個餐牌,絕大多數米其林餐廳無論是環境,服務,還是菜品擺放,如今都有了自己的統一標準。
經典的米其林擺盤*Gordon Ramsay
米其林的廚房里白熾燈不分晝夜的亮著,不銹鋼的一切,分隔有序的空間,仿佛走進手術室;侍者統一的西服、笑容和寒暄,親切而沒有靈魂,恰到好處但無法盡興。
菜品呢?擺盤,設計,層次,創意,文化,一個都不能少,誰家今年依靠某個特色獲得了青睞,第二年就會有成堆的餐廳冒出來,復制類似的概念。
紐約麥迪遜公園11號主廚* 紐約時報
他們不是從來如此,里昂媽媽歐仁妮·布拉澤的存在就是證明。只可惜,如今如果再來一個歐仁妮·布拉澤,她大概率只能拿個餐牌,星星恐怕是很難了。
“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無論是米其林還是大排檔,里面讓人欽佩閃閃發光的,從來是遵從自己本心,為了美味不惜一切代價堅持的人們。
香港最后的街頭大排檔有的人選擇堅持弘揚自己家鄉食材,有的選擇堅持精進跟世界的鏈接。在這點上,你家樓下“良心食材,童叟無欺,16年老店”的蒼蠅小館,和米其林三星餐廳,都值得被表揚。
作者:梅姍姍
排版:風味君
頭圖:維基百科
圖片部分來源網絡
原標題:《我家樓下“米其林”餐廳,從沒拿過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