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神棄之地》:荷蘭弟、帕丁森的新片,沒有在搞笑
溫馨提示:本文有劇透!
9月初,電影《神棄之地》(The Devil All the Time)在北美院線小范圍上映之后碰到的一個問題,不在于電影本身,而是片中演員們的“人設”。(注:本片在9月16日于網飛平臺正式上線)
《神棄之地》海報
Inverse網站的影評最能代表該片為何“路人緣”盡失的原因:很難想象,“荷蘭弟”赫蘭德的第一部非漫威電影里居然沒有抖一個包袱。當我們習慣了他喜劇的那一面之后,觀看這樣一部沉重的電影,想要放松的心愈加沉重了。
《神棄之地》在爛番茄上的專業評分僅有68%
的確,如果單看演職員表——湯姆·赫蘭德、羅伯特·帕丁森、比爾·斯卡斯加德、塞巴斯蒂安·斯坦——如此眾多的“小鮮肉”匯集在一部電影里,會想當然地以為這又將是一部與超級英雄有關的電影,但萬萬沒想到,這些年輕人試圖通過該片擴展自身的戲路。
只是,這部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真的適合他們嗎?
上海譯文出版社版《神棄之地》
小說《神棄之地》出版于2011年,作者為小說家唐納德·雷·波洛克(Donald Ray Pollock),系其首部長篇小說,該書出版之后,就有書評人贊之有“科馬克·麥卡錫風格”,并入選2012年《出版人周刊》年度十佳圖書。
事實上,無論是小說本身,還是導演兼編劇安東尼奧·坎波斯(Antonio Campos)的改編,都充滿了對于麥卡錫作品的致敬,其中的暴力元素像極了《老無所依》,但給筆者的印象也就停留于此。
神棍、惡棍、凋敝的美國南方小鎮、愚信卻虔誠的信徒、悲劇的原生家庭、陽剛卻沖動的大男孩……凡此種種,都是熟悉的麥卡錫配方,只是最終拼貼在一起,尷尬地合成為一種虛無。
《神棄之地》劇照,成年后的Arvin(湯姆·赫蘭德 飾)
從“二戰”講到“越戰”,《神棄之地》試圖批判美國文化里的野蠻與侵略性,揭示美國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和宗教狂熱,然而電影對于所謂的美國硬漢刻畫仍然是模式化的,即這些人本身都有著毀滅與自毀的傾向,他們不擅長表達情感、釋放情緒,一代接著一代都通過拳頭解決問題。
本片的主旨就在一頭一尾的兩句臺詞里。
父親Willard(比爾·斯卡斯加德 飾)與兒子Arvin
電影開始后不久,父親Willard如此這般教育兒子Arvin,他在痛打了一群偷獵者之后對其子說:“這世上凈是些混賬東西?!比绱诉@番“言傳身教”的原因在于,他們作為小鎮的外來者,Arvin經常受到同學們的欺負,Willard的言下之意便是,男人就要靠自己的拳頭賺得名聲。
警長Lee(塞巴斯蒂安·斯坦 飾)
而在電影臨結束時,Arvin回憶起警長Lee對他說的一句話:“有些人生出來,只是在等哪天被埋掉。”這種突然出現的總結性臺詞,看上去只是在表達波洛克或坎波斯的觀點——一種個人對于所謂的“白垃圾”的觀點。(注:white trash,美國英語里對美國南方鄉村地區白人的貶稱)
兩個多小時的電影里,似乎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如果說Arvin輪回著他父親Willard的暴力悲劇,那么Arvin的繼妹Lenora也同樣輪回著她母親的悲劇,她倆都被不同的傳教士所騙失了身。
《神棄之地》劇照,傳教士Preston(羅伯特·帕丁森 飾)
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被困在了從南俄亥俄到西弗吉尼亞的土地上,他們無法走出這片鄉村,唯有通過信仰、酒精或變態的想法來麻痹自身。
正因此,在為數不多的好評里,有一條顯得如此“針砭時政”——《神棄之地》是一部為現在的我們量身定制的電影,它真實反映了我們當前所處的困境(出自slashfilm網站)。細究起來,這句話本身就很有意思,一部講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電影,真的如此“貼近現實”嗎?
《神棄之地》的缺點是很明顯的,比如它過于生硬的概念先行。但只要放下“新一代蝙蝠俠”、“蜘蛛俠”、“冬兵”之類的預設,本片中的一眾青年演員仍然值得肯定,赫蘭德、帕丁森等人繼承了英國演員的優良傳統,他們在片中惟妙惟肖的美國南方鄉村口音,至少令筆者信服,他們的確在演繹一段關于美國的往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