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劉小東:此生沒有跳出這個院子
從來沒有這么費勁。寫美院的往事、寫美院的情懷,就像寫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我離她太近,一時無從談起,也不愿談及更多,就像這是我的隱私。
我17 歲就進了美院附中,那是1980 年。全國只招23 名學生,我自以為了不起。扛著行李撞進隆福寺甲24 號的附中校園,眼前是長發飄飄的帥哥們輕盈地打著籃球,一舉一動瀟灑孤傲,我忽然覺著像是走錯門了,肩上的行李又重又土,無地自容。
我保持著入學前學畫時的刻苦勁頭,雨中畫風景,雪中畫棗樹,可是同學們已經讀書看報大談政治與國際關系。我偷偷請纓掌管電視房鑰匙,專看新聞聯播里的國際部分,但還是分不清巴勒斯坦、以色列,分不清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分不清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
學校操場不大,每到冬季就被煤堆占領了一半。我們跳過煤堆去食堂。煤堆的另一邊是白菜堆和羊肉堆——因為鄰居是菜市場。偷過白菜,偷過羊腿,心里羨慕那些與杜鍵先生爭論新思想的前衛學生。
每年春秋兩季下鄉,專挑貧窮落后地區,掃大街,住澡堂,吃糠咽菜。
《煤堆和房子》 劉小東 布面油畫 59.5cm×50.5cm 1984 年
1984 年進入美院,校尉胡同5 號。操場也不大,煤堆邊還有個巨大的鍋爐房,經常把見不得人的日記扔進燃燒的鍋爐里。每年仍然兩季下鄉,還是專挑邊遠貧困地區,比附中時走得遠多了。最恨被開發的旅游景點。
就這樣,我的青蔥八年都在北京最發達地段的煤堆旁和全國的偏遠農村度過。景觀歸景觀,景觀的破爛并不影響院內師生對人生品格、藝術品味的講究。熏得我到現在還喜歡窮破的知識分子和窮破的地區,好像只有這些舊人舊物的痕跡才能讓我生機勃勃。
84 級新生郊游,左起第一排:谷云瑞、王蓬、劉小東、魏威、李天元
這還沒完。學業完了,我的命運還沒有。1988 年,我被王垂先生手拉手拽回附中當老師,還是這個院子。可這回我是繞著煤堆打開水,外面小館喝啤酒。
每年還是兩季下鄉,這回是帶學生下鄉,也專挑貧苦地區,能遠則遠,根本不考慮學校的擔心和麻煩。不過改善了伙食,學生畫畫,我給他們殺雞宰羊。
老師輩有的退休,有的過世,有的出國。同事大都是過去的同學了。
1998 年攝。左起:申玲、王玉平、劉慶和、喻紅、劉小東
這也沒完。1995 年我被調到美院油畫系當老師,還是校尉胡同5 號。煤堆仍在,而且擴大了。只是大學生不用每次帶下鄉,他們走得更遠。
后來,美院搬到二廠。二廠也是破舊的,很接老美院地氣。雕塑系離操場近,加上都是年輕力壯的青年教師,他們師生打成一片,天天雄霸操場。老隋做的“毛服”也越來越大,占領空地。雕塑系蓬勃發展,一時無二。
再后來美院搬進花家地。氣派、規范、正派,深灰建筑,壓氣。家具門窗也是一片深灰,高雅端莊。只是有時找不著北,找不著教室,得靠打聽。老師們沒了畫室也就見不著面了。操場再也沒有煤堆了,美院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大企業的家庭時代。
老美院變成了新美院,我也從美院的新人兒變成了美院的老人兒。美院是一個家庭,在這個家庭里是可以互相挑刺的,當然也有小人告密,不滿和背后的使絆兒,該有的劣根性都有。但是,一旦有外人說美院不好,美院人就不說話了。尤其那些興致勃勃崇拜美院而不屈不撓考進美院的人。一旦他們度過幾年,養足了肥料,畢業后馬上掉屁股罵美院的人,你們要稍稍低調點了。美院人不與你爭論,但會發現下一個飯局他們不來了,他們不搭理你了。美院人不怕被孤立,因為心里有一堵墻,這堵墻遮蔽媚俗,遮蔽急功近利,遮蔽不喜歡的人和事。美院人任性。
《自畫像》 劉小東 布面油畫 38cm×33cm 2010 年
我在這個任性的校園里度過37 年。我在這里戀愛、成婚、生子,迎接同事和學生的新生兒,也常去八寶山送別老先生。還有6 年我將在這里退休,也就是說,我一生有效的時間都是在這里度過的。這是我的家,有長有短。說多了都是隱私,說少了不夠孝順。但最想說的是,因為藝術,我理直氣壯地在這個院子賴過此生。
這個院子百歲高齡,要做一流的院子、一流的家庭,我想這里應該是打破體制與非體制籬笆的無形的圖書館,所有以此為生的人,所有贊美或者批判的人,都能從中獲得養料,從而確立自己的價值觀,決策人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