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又一位“爺爺版李子柒”爆紅,如何讓更多傳統手藝被看見?
原創 她姐本人 她刊
文 | 灣灣
繼紅出國門的阿木爺爺之后,
又有一位「別人家的爺爺」
憑借出神入化的手藝火爆全網。
在福建龍巖,寵孫技能滿分的爺爺李石水,
承包了孫子童年時代所有的玩具。
不管孫兒想要什么,
爺爺都有一句霸道總裁的答復:
沒問題!給你做!
大孫最喜歡鋼鐵俠,爺爺二話不說,
照著鋼鐵俠的原型就做了一個Q版。
萌萌的一只「木頭鋼鐵俠」,
就這樣問世了。
最神奇的是,不靠電池,不靠發條,
放在地上他自己就會走!
走起路來一搖一擺跟企鵝一樣,
像極了鋼鐵俠本俠的兒子。
這個小小鋼鐵俠不僅滿足了大孫,
更成為了小孫蛋蛋的新寵。
蛋蛋跟在「小木俠」后面爬,
和它你追我趕,其樂無窮。
年僅一歲半的蛋蛋,還缺一輛專屬的出行座駕。
于是,爺爺就為他量身打造了「螳螂車」。
這輛純手工木制小車造型獨特,
車旁兩側宛如「螳螂臂」,
上下擺動,十分可愛。
蛋蛋坐在炫酷的小車里,一臉傲嬌,
秒變全村最靚的仔!
擁有這樣的爺爺該多么幸福,每天都能解鎖新的技能,
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看到大孫有點不高興了,
就馬上變出來一個
會走路的「不倒翁笑臉」來逗他開心。
一個還不夠?那就做出來一群陪他玩。
無論孩子喜歡什么玩具,對爺爺來說,都不在話下。
比如超大號的愛心魯班鎖;
比如會走路的小木鳥;比如細節滿分,足夠以假亂真的小汽車。
汽車雖小,但從車門、方向盤、車輪到后備箱,
所有配件一應俱全,
甚至還開了天窗。
在孫子的眼中,爺爺有著一雙魔術師般的巧手,
可以變幻出世間萬物。
但實際上,
完成這些精巧絕倫的木工手作,
靠的絕非一朝一夕的靈感,
而是扎扎實實的、
幾十年積累的功夫。
這個和動畫片一模一樣搖搖擺擺的小哪吒,
想要做出成品,
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
一個功底深厚的老木匠,一定是全能的。
他不僅是位專業畫家,
繪畫、制圖手到擒來;
還是個想象力豐富的藝術家,兼具良好的審美和
把構想變成現實的能力。
并且,他的實操能力不亞于建筑師。
既能 “刮、砍、鑿、剌”,
熟練使用各種工具;
同時膽大心細,慢工出細活。
今年69歲的李石水,從十幾歲開始就從事木匠,
至今已有50多年。
像李師傅一樣,
很多傳統木業的木匠們,
已經失去了傳業對象。
當下,隨著工業化的成熟,
機械代替了手工生產,
越來越多老一輩的行業技能,
已經被丟棄和遺忘。
然而,
中國傳統手藝所面臨的困境,
遠不止于此。
在那些大火的古裝劇中,我們最為之吸引的,
遠不止跌宕起伏的劇情,
更有中國古典元素的獨特韻味。
后宮娘娘們華美的服裝和精巧的配飾,
讓人不忍移目。
而格外襯托后妃尊貴氣質,則離不開一門
源于春秋時期的宮廷工藝 —
花絲鑲嵌。
位列「燕京八絕」之一的「花絲鑲嵌」,在數千年后的今天,
只剩在北京和成都尚存。
且由于工藝繁復,難度極高,
這種非遺文化幾近失傳。
作為為數不多的傳承者之一,今年65歲的北京手藝人杜建毅,
從16歲入行開始,
已經從業近50年。
花絲鑲嵌,又叫細金工藝,
是「花絲」與「鑲嵌」工藝的結合,
即花絲為骨,鑲嵌做飾。
它的工藝十分繁雜細膩,掐、填、攢、焊、堆、壘、編、織,
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這還只是最基礎的入門功夫。
因此,
對于每個作品來說,
工的價值都遠高于金。
單單一道拔絲,就需要把幾厘米粗的金銀原料,
一遍遍地“拔”細,
直到拔成0.07毫米。
要知道,
頭發絲的粗細大概在0.08毫米。
把金絲做得比頭發絲還要細,
這是需要怎樣的耐心和功夫。
在焊接的時候,如果沒有對火候精準的把握,
稍有不慎就會功虧一簣,
只能從頭開始做起。
杜建毅在花絲鑲嵌的世界里,默默耕耘了半個世紀。
他堅持手工,追求極致,
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傳世杰作,
多件作品被故宮收藏展出。
這些精美絕倫的中國美藝術品,件件都有著「傳家寶」的價值,
難道還不算是
世界頂級的奢侈品?
他們別致又華麗的造型,
難道不完全碾壓那些
所謂的國際知名大牌?
大家不要以為它們只陳列于博物館中。「花絲鑲嵌」工藝用途廣泛,
早已飛向尋常百姓家。
比如送給寶寶的周歲禮物小金鎖,寓意鎖住平安,健康長大;
或是玲瓏剔透的首飾、擺件。杜建毅畢生的理想是:希望所有中國人,
都能認可我們自己的中國珠寶。
但現實是,
這些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在追求新潮的洪流中湮沒無息,
在資本市場的角逐下占盡劣勢。
在如今各種高科技盛行的時代,
純手工制作變得越來越稀有,
普通匠人的生存
也變得越來越艱難。
由于工藝之復雜,又耗時耗力,所需成本太高,
因此完全掌握這門技藝的匠人,
全世界僅存幾位而已。
而杜建毅談到此生最大的遺憾,
就是后繼無人,
「花絲鑲嵌」即將失傳。
在這個日漸浮躁的世界,
現在的年輕人,
已經無法熬住性子,
沉浸在這金絲銀線的手工活里。
當工藝品漸成絕跡,
當傳統技藝漸漸褪色,
直至徹底消失,不為人所知,
我們除了嘆惋,還能做些什么?
眾所周知,「中國」的英文單詞 China,
還有「瓷器」的含義。
有意思的是,
「日本」的英文單詞 Japan,
翻譯過來也叫做「漆器」。
都說日本的漆器全世界最好,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
但鮮有人知,
中國才是漆器的母國。
數千年前,經文化交流傳播到日本。
日本沿襲并發揚了漆器的工藝,
做到了世界頂級,
但中國的漆器卻已成歷史。
作為逆流而行、堅持傳承的“異類”,
年過六旬的甘而可,
為了這門已經失絕的手藝,
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1983年開始,甘而可從漆器學徒做起,
成為了副廠長,又做到古董商人。
頗有商業頭腦的他,
生活一直安定富足,
但他的心里始終有著一個心結。
在1999年,
他終于關閉了收入頗豐的古董店,
決心要做 “最好的漆器”。
甘而可開始鉆研
已經失傳的「犀皮漆」技藝,
這項工藝沒有成品和樣本,
也沒有匠人掌握。
他靠著翻閱古書記載,加之多年的經驗累積,
開始了前無古人的嘗試。
從著手第一件作品,
直到成品完成,
甘而可耗費了整整10年的時間。
犀皮漆復雜又耗時的工藝,讓無數匠人望而卻步,
但他在每個細節都力求完美,
堅持純手工制作。
包括最后的拋光,他用手掌代替工具,
最后呈現出來的光亮感,
就像是一汪流動的水。
漆器已經不再是一個靜態的物件,它被賦予了生命。
這十年間,甘而可只做了這一件事。
碰壁無數次,失落無數次,
還曾染上「漆瘡」,
但他從未想過放棄。
所幸功夫不負有心人。
2011年,
他制作的犀皮漆作品,
被故宮博物院永久珍藏。
之后,甘而可的作品走出國門。
在一次中日韓的國際展會上,
中國的漆器拔得頭籌,
引得世界為之驚嘆。
甘而可奉行著極致的匠人精神,不僅對事,同樣對人。
他愿意為認準的人和事,
傾注一生,傾其所有。
經歷了30多年的婚姻,
甘而可對妻子的愛意絲毫不減,
反而越來越濃。
共同白頭的夫妻二人,女兒都已經將近30歲,
仍會像年輕情侶一樣兜風、約會,
旁若無人地相擁。
在他們對視的目光中,
全都是藏不住的甜蜜和愛意。
甘而可在每個不同的節日,總是會為妻子準備一個浪漫驚喜,
幾十年間從不落空。
年輕時由于投身犀皮漆的創作,
一家人也曾度過一段清貧的日子。
一次偶然的出行,
當路過上海的和平飯店,
甘而可指著那里對妻子承諾:
將來日子好了,
我一定要領你住進去。
在2017年,兩鬢微霜的他,
兌現了當年的承諾。
并在和平飯店里,
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信,
告白愛妻:
你是上蒼賜給我的寶物,
在我心中珍惜呵護。
讓我們共同沐浴幸福陽光,
走向下一個30年,
直至永遠。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只愛一個人。
專一的匠人精神令我們感動,
千年的匠人文化,
更值得我們重視和傳承。
中華悠悠千年古國,
現如今,
還能保留多少傳統的印跡?
當它們只能變成博物館里的孤本,
對我們來說,
到底是值得慶幸還是悲哀?
老一輩的手藝人,苦于無人繼承,技藝失傳;
新一代的年輕人,
練就了奔跑的速度,
也少了幾十年磨一功的專注和執著。
習慣了在聲色犬馬的世界,
努力地追趕時間,
見證日新月異的變化;
老祖宗的手藝讓人無暇顧及,
傳統文化更是無人問津,
直至被大眾徹底遺忘。
即使這樣,依舊有匠人在用一生堅持。
但是只靠老一輩的力量,
是遠遠不夠的。
索性,
有更多的年輕人,
投入了自己的新生力量。
85后手藝人張斌,
從事戲服制作13年,
把傳統手藝做成了“高級定制”;
同樣85后的李晶,也用自己的一雙手,
讓一把把古色古香的團扇,
從古代穿越到現代。
期待獨樹一幟的中華文化,能夠為人所知、所用;
期待精雕細琢的中國美,
能夠被更多人看見和認可。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
值得代代相承。
部分圖片來源: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
原標題:《又一位「爺爺版李子柒」爆紅全網,這些國寶級大師,早該被發現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