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相冊|?地標攝影
【編者按】
影像收藏與攝影藝術家沈忠海用很多“方式”去解構他的城市影像,新達達、波普、畫意攝影等等,但無論如何解構,地標依然在那里,東方明珠、外灘、南京路。作家夏佑至說:地標的存在讓你感到踏實,特別是當你置身在不熟悉的環境中時。攝影師有時候也想要讓地標變得陌生,以挑戰視覺和記憶的慣性……
【上海穹頂】
(左)上海環球中心(右)港匯廣場
(左)金鐘廣場(右)上海北外灘漁人碼頭國際中心
(左)明天廣場(右)浦東浦發銀行大廈
(左)海關大樓(右)光明大廈
(上)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上海環球中心
(下)東方明珠/金茂大廈
移膜拼貼
油墨樹膠工藝影像
油墨樹膠工藝影像
水彩樹膠工藝影像
地標攝影
尋找地標是認識城市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個階段。因為地標明確的建筑特征構成視覺標識,讓城市空間有了基本的參照系,從而為陌生人建立了方位感。這種方位感并不僅僅是工具意義上的,即當你迷失的時候可以快速參照地標來確定自己在城市地圖上的位置,也是心理意義上的,它們的存在讓你感到踏實,特別是當你置身在不熟悉的環境中時,那些往往體形碩大的標志物,可以讓你不斷重新確認和修正自己與環境的關系。
影像轉印至鏡子玻璃材質
移膜拼貼
我第一次產生這種感覺,是在丹麥的哥本哈根。多年前10月中旬的某一天,早晨下過雨,城里到處濕漉漉的,我從酒店前臺拿了一張地圖,想去探索下這座陌生的城市。因為天色尚早,又是周末,街道還沒有完成北方從黑夜到白天的特有的漫長轉換。城市有一種微微凍僵的感覺,到處都是空的,店面沒有開門,賣零食小吃和報紙的攤位也沒有開張。秋天已經到了,在室外可以明顯感覺到氣溫每天都在下降,青灰色的天空和正在雨水中轉紅的樹葉制造了一種冷色調的景觀。暖色在這種景觀里會變得異常明亮,異常清晰,但城市的遠景也因此消失在一片漸漸模糊的藍色中。這種色調,以及建筑體積、結構消融在背景中帶來的視覺感受,就像是早期印象派畫家用不間斷的小筆觸營造的局部效果,建筑和天際線都逐漸消融在鮮明但難以名狀的混合色里。有時候我會停下來,在青銅雕像下休息一會,又去Subway買了漢堡做午飯,那是不多的開門營業的餐飲店之一。漸漸地,迷路的預感襲來。我拿出地圖,在酒店和酒店附近的火車站上做了標記,再回頭尋找自己在哪里。照理說,根據步行速度、時間長短和出門方向,很容易以出發地點為圓心,推算出一個弧形的大致范圍。但這個范圍內,并沒有找到我所在的街道名稱。等我決定放棄手頭小小的地圖,開始用更傳統的方式來構建方位的時候,發現有一個明顯的困難。在我對這座城市的想象中,缺少某種固定不變的參照物。在智能手機和實時在線地圖軟件通行之前,地標建筑就是在大腦里構建方位感時必最易用和最常見的參照物。我對哥本哈根的地標建筑一無所知。這妨礙了我在大腦中從較大的尺度上重構它。
因為地標建筑能夠提供視覺標識和心理功撫慰,與城市旅游業相關的符號生產也樂于一再用各種形式重復其外觀形態,從而使人們對這座城市的認知更加固定化。埃菲爾鐵搭、倫敦塔橋、自由女神像、東京塔、東方明珠,這些事物和巴黎、倫敦、紐約、東京、上海在語義上是同義反復的。地標一旦得到公認,就在象征層面鎖定了其造型與城市的對應關系。巴黎也有自由女神像,上海還有其他許多獨一無二的東西,但都變得無關緊要了。
3M裝飾金屬材料和鋁板印制
攝影在這個符號化過程中發揮了主要作用。埃菲爾鐵塔建造于1889年,與法國政府公布達蓋爾攝影術專利的時間(1839年)相差50年,正好是第一代預裝膠卷的柯達相機推出的年代。埃菲爾鐵塔落成前后,對城市建筑和景觀的攝影記錄和表現已經開始,規模還將越來越大,但遠沒有達到高潮(真正的高潮要等到智能手機出現之后才算出現),但攝影已經有能力通過無限復制,將城市景觀轉換成象征符號,輸送到那些沒有親眼見過這座鐵塔的人眼前。
在達蓋爾攝影術專利公布之后的頭半個世紀里,攝影已經確立了作為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前景。它遠不止是一種繪畫輔助工具,也不再是不諳素描但又想記錄下視覺景觀的旅行者使用的較為笨重的替代品。在肖像畫或者說整個表現性的視覺藝術領域里,攝影的出現意味著顛覆性的媒介革命,而在純粹記錄方面,攝影以其直觀、便攜和可復制,開拓了更為廣闊的天地。隨著印刷制版技術的演進,攝影獎借助大規模發行的報紙扮演更為重要的歷史角色:它會成為一種可以激發社會情緒、凝聚共識、推動政治行動的事物。就一種視覺文化影響所及的廣度而深度而言,還沒有其它視覺媒介扮演過這種角色。也是在這半個世紀里,經維克多·雨果在《九三年》、《巴黎圣母院》和《悲慘世界》中源源不斷的描寫而為人所熟知的文學的巴黎,那些被印象派以及他們的先驅從不同角度反復刻畫過的繪畫的巴黎,以及從攻打巴士底獄到巴黎公社和巴黎公社后的奧斯曼改造而舉世聞名的革命與反革命的巴黎,很快被一種更有力的媒介所表現的巴黎所取代。這就是攝影的巴黎。埃菲爾鐵塔占據著許多照片的焦點位置。攝影可以讓一座復雜的城市變得簡單。
攝影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實踐,引發了攝影師的創意競爭。我們可以看到尤金·阿杰看過的埃菲爾鐵塔,可以看到布列松見到的埃菲爾鐵塔,可以看到布拉塞凝視的埃菲爾鐵塔:在夜霧中,巨大鐵塔像圣誕樹一樣閃爍著霓虹燈。我們看得到馬克·呂布年輕時候拍攝的埃菲爾鐵塔——來自一個出人意料的視角:一個歪戴著帽子、叼著煙的工人站在空中,正在給埃菲爾鐵塔刷油漆。這些照片最遲也是50年前拍攝的,但在每一個想要重新拍攝埃菲爾鐵塔的攝影師心里,這些照片和他眼前的鐵塔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影像轉印至鏡子玻璃材質
移膜拼貼
無一例外,所有記錄和表現地標的照片,都要面對更為復雜的考量。這種考量來自地標建筑的歷史形象以及被那些經典形象塑造的刻板印象。上海的地標建筑歷史沒有巴黎這么悠久。但在不同時期里,也有數不清的照片拍下了外灘的建筑群、江對岸陸家嘴林立的高樓和人潮熙攘的南京路。如果我們在大腦里構建一個地標的攝影史所形成的地圖,就會發現,地標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造型一仍如舊,但其視覺印象卻千變萬化。這種變化,就是攝影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實踐引發的創意競爭帶來的。渴望脫穎而出的壓力促使攝影師努力求變,包括視角、材料和工藝的變化。俯瞰高層建筑以取得萬花筒一樣的視角,或者以延時曝光或多重曝光的方式,以創造光軌或者是多層疊加、模糊的影像。這是一種有趣的復古現象。因為在攝影第一個50年的歷史中,正是清晰的照片迫使畫家轉而追求即時和非連貫的光影印象——就像莫奈筆下的港口和教堂,他們讓很多人們已經通過照片熟悉了的景象重新變得陌生了起來。
金板、銀板立體拼圖
攝影師有時候也想要讓地標變得陌生,以挑戰視覺和記憶的慣性——盡管這樣做往往要冒很大的風險。在這篇文章開頭,我已經說過了,地標只為地標,并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提供了定位空間的參考,也因為它們一成不變的形象,為人們——特別是這座城市里的陌生人——提供了一絲安全感。不是所有人都會樂見那些在照片上看過多次的建筑變得陌生和去地標化的。
文字作者簡介:夏佑至,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著有《干掉攝影師》《上街》等。
攝影師自述:古典工藝在當代語境下的再現
攝影是最復雜的學科,它與所有的學科都有交叉跨界。攝影作為媒介,比繪畫的藝術媒介還多了一成日常實用媒介表現,與建筑設計、時裝設計具有同樣的媒介作。由于攝影進入中國較晚,本世紀前幾乎就沒有攝影教育,在短短的十幾年中,各種思潮、各種風格涌入國內,造成了不同年齡段的攝影人對攝影的觀點是絕對分裂。中老年攝影者崇尚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美學,亞當斯、韋斯頓的光影和層次,這種美學確實屬于攝影自身的本體,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這種所謂的本體攝影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峰,無論是攝影家還是評論家,都認為攝影終于找到了區別于其它藝術的獨立美學——實際上,幾乎在同一時代,羅伯特·弗蘭克,威廉·克萊因等人對這種“本體攝影”嗤之以鼻。無論蘇珊·桑塔格還是雪曼,都是從“觀看”的角度來揭示攝影。這是年青一代攝影者自我展示而崇拜的論點。
尤其是數碼革命了攝影,造成人們對攝影未來產生了迷茫,而作為一個攝影者,自身就陷入了這種困惑之中。那我們就必須要認清攝影從哪里來的?攝影是什么?攝影的未來又是什么?
鍍金,鍍銀工藝
鍍金,鍍銀工藝
3M裝飾金屬材料和鋁板印制
3M裝飾金屬材料和鋁板印制
5年前鐘建明教授引進國外資源在北京798搞了第一次手工經典影像展,那次展覽影響了國內手工影像井噴發展,也是那次展覽引發了一場攝影工藝發展史的學術研究。
這5年間進行了兩次手工影像國際論壇,一次比一次精彩。我們國內的作者,從開始會做,逐步越來越成熟形成自己的風格。這些進步離不開愛麗揚老師、伊麗莎白老師他們在中國手把手傳授他的技法,也離不開山姆王教授和桑迪肯教授出版的經典教科書,是我們學習古典技法的葵花寶典。在此我們深深的感謝他們,他們對中國手工經典印象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國攝影史上應該有他們的功勞。
重鉻酸鹽樹膠工藝
凹凸皺紋藝術紙印制
移膜拼貼
用古典手工工藝給影像一個未來,給未來影像一個根基,師古不泥古——“與古人不同、與今人不同、與自己不同。激活傳統,在當代語境下,從傳統中生長而生”。
沈忠海,影像收藏與攝影藝術家
“澎湃新聞/視界”發起“上海相冊”項目,旨在梳理、挖掘上海攝影師群體代表性作品,從宏觀、微觀層面呈現給讀者一系列關于上海各時期、各領域的影像,并通過與上海作家這一群體的合作,收集撰寫屬于上海的故事,以此碰撞出一種關于城市發展脈絡新的表達方式和觀看角度。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