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不愛說話、情緒時好時壞, 孩子難道是得了“精神感冒”?
原創 顧金華 上海精神衛生飄揚的綠絲帶
導報專欄
主辦:上海市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上海市心理衛生服務行業協會
上海市預防醫學會社會醫學專委會
承辦:徐匯區精神衛生中心
不久前,電影《少年的你》讓觀眾淚目的同時,再次引導人們反思如何關注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前一秒還好好的,突然一下就不開心了”;“就是高興不起來,沒有理由”…… 14歲的小琳(化名)告訴醫生,她內心煎熬、不安感強烈,她感覺自己的情緒已經不受控制。在醫院,她被診斷為患上了抑郁癥。
“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問題離我們并不遙遠。”徐匯區精神衛生中心黨總支書記、精神科主任醫師占歸來表示,這些年兒童青少年的精神疾病發病率越來高,但由于社會認知不足、家長配合度不高、專業醫護人員有限等多種原因,不少孩子難以得到在第一時間及時診斷和治療。
隨著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社會關注,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宣部等12部門聯合印發《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規劃了明確的時間線:到2022年底,各級各類學校建立心理服務平臺或依托校醫等人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機構要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
個案一
時而暴躁、時而亢奮,16歲少年患上雙相障礙。
記者見到小西的時候,眼前的孩子看起來極為斯文,偶爾也會開懷大笑,很難相信他是一名雙相情感障礙患者。
母親張女士告訴記者,在上小學五年級之前,小西性格開朗,還是一名成績優異的優等生。但是就在五年級那一年,小西的情緒突然發生了變化。他時常感到不開心、易怒、發脾氣且極易疲乏,不去上學的時候,他會把自己鎖在房間里,或是睡覺或是玩視頻游戲。但是,有時候他又會突然間感覺精力異常旺盛,活動多,話很多,且易興奮。
“情緒波動、睡眠增多、亂發脾氣、想一人獨處,有時又興奮地完全無法控制自己。”小西坦率地表達了自己絕望、悲傷,他感覺自己很無助。
在徐匯區精神衛生中心,小西被診斷患上了雙相情感障礙。這也是張女士第一次聽說了這個陌生的疾病名稱,這讓她感到一種恐懼。
占歸來主任醫師告訴張女士,雙相情感障礙的高發年齡段為16~18歲。患有雙相情感障礙的孩子,情緒會在抑郁和躁狂之間來回轉換,有時也會出現混合發作。抑郁時,情緒會顯著低落,不愛與人交流;躁狂發作時,孩子會變得非常開心、精力旺盛、活動增多、非常健談,且持續數日睡眠需要減少。
在所有的精神疾病中,雙相情感障礙與遺傳因素的關系較為密切,但是環境因素在雙相情感障礙中也發揮著一定的作用。
在幫助孩子治療的過程中,張女士也開始反省家庭存在的問題。那幾年,張女士和丈夫的關系也出現了狀況,彼此之間經常鬧冷戰,對孩子的關心也少了很多。很多次,小西會問她:“媽媽,你不再愛我了嗎?”。
個案二孩子話變少,成績下滑,14歲少女患上抑郁癥
小琳曾是大家眼中的乖孩子,積極上進,學習也很勤奮。但是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小琳莫名感到身上有一種巨大的壓力,成績也跟著開始下滑。盡管她每天學習到近深夜十一點,但成績仍然沒起色。
剛開始,母親秦女士認為孩子成績下降是因為注意力不集中,批評她不努力。“至于孩子性格變得內向,我最初認為十幾歲的女孩子,長大了,不愿意說話了,遇到事情也不愿意告訴爸爸媽媽了。”秦女士說,她覺得這些都是女孩青春期的正常現象,根本沒有往抑郁癥這方面去想。
一段時間后,小琳的話越來越少,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差。無奈之下,秦女士將孩子轉入了郊區的某國際學校初中部,希望通過換個相對輕松的學習環境,可以讓孩子的情緒有所改變。
但是,情況并沒有像秦女士所希望的那樣。在學校里,小琳幾乎不會和任何同學交流。偶爾和家長交流時,也總說頭痛、胃痛各種不舒服,并且還出現了難以入睡、早醒等睡眠障礙現象。生活中,小琳對一些垃圾食品卻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這導致14歲的她,體重已接近200斤。
經專家就診確認,小琳患上了抑郁癥。
專家告訴秦女士,抑郁癥的高發年齡段為20歲左右,在很多家長的意識中將兒童青少年不愿意交流歸結為孩子年齡的增長,其實有可能這就是抑郁癥的表現。
事實上,青少年“抑郁情緒”“抑郁癥”發生率逐漸升高,通常表現為不愛說話、情緒異常等,是“無聲的抵抗”。這些孩子對什么事都不感興趣,上課精力不集中,不愿意交往,不愿意談話,喜歡靜,悲觀厭世,嚴重的話甚至會產生輕生的念頭。
現狀分析
兒童青少年心理疾病,其實并不遙遠“像秦女士這樣的家長很多,一開始他們并不愿意承認自己孩子身上存在的這些精神疾病。事實上,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問題離我們并不遙遠。”徐匯區精神衛生中心占歸來主任醫師告訴記者,不要認為心理疾病是成年人的專利。
近年來,青少年抑郁癥呈現患病率上升且發病年齡下降的趨勢。在占歸來醫生的門診中,三分之一的患者為兒童青少年患者,其中兒童青少年心理疾病最常見的就是抑郁癥、雙相障礙。他們的癥狀也有些相似:煩躁、易怒、悲傷、失眠,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人際疏離或其他社會功能不良,嚴重的可能會出現自我傷害、自殺等傾向。
除了這兩種常見的兒童青少年心理疾病外,焦慮癥、強迫癥等也較為常見。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衛組織之前聯合發布一組令人擔憂的數據:目前全球12億10至19歲青少年群體中,約20%存在心理健康問題。也就是說,全球大約每五個青少年中就有一人正遭受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
那么,孩子哪來的抑郁呢?“兒童青少年患上心理疾病大致包括生物、心理和社會三方面原因。”占歸來告訴記者,兒童青少年心理疾病的一個重要原因,來自于生物學因素,也就是所說的遺傳。除此之外,還有很重要的社會、心理因素。當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情緒受到同伴之間攀比壓力、家庭學業期望值過高、適應調節能力不足、青春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比方說,家庭環境非常重要,如果父母關系緊張就會給孩子們的心理造成負擔。”占歸來告訴記者,“還有些孩子遭遇了意外的負性事件如車禍、重要親人離世等,一時難以承受,進而導致心理狀況出現了問題。”
“其實多數家長都能感覺到孩子的變化,但是很多家長認為這是孩子青春期的正常變化,覺得沒有什么大事。”占歸來說,他們通常都帶著孩子先去看內分泌科、中醫科,最后不得已才會來看精神科醫生。很多人也會因此錯過了早診斷早治療的最佳時機。
專家呼吁
早發現早治療,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長“目前,對兒童青少年精神問題的宣傳還不夠,包括家長、老師的認識都存在不足。”占歸來說,有的患兒已經出現幻覺、妄想等癥狀,但家長對孩子的干預還僅限于去做心理咨詢層面,很可能貽誤病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往往等孩子有了自殺的傾向,這些家長才會帶著孩子來就診。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不僅給個人帶來負擔,也會在社會和經濟層面產生不良影響。專家們建議,家長平時要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對于兒童青少年精神上出現了異樣,應該早發現早治療。青春期的孩子比較敏感,抗打擊能力較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當孩子出現學習成績下降等情況時,家長應和孩子好好溝通找原因,不要一味批評責怪孩子,避免語言冷暴力。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