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有一種力量,能牽引著迷茫的少年不墜入深淵
電影《少年犯》(The Young Offenders)于2016年上映,受到普遍好評,并獲得了愛爾蘭電影電視獎。而隨著這部電影的大熱,2017年,RTé訂購了以該電影為基礎的同名六集電視劇《少年犯》(又譯:年少輕狂)。到如今,該系列已播出三季。第三季于今夏回歸,繼續(xù)講述愛爾蘭“小流氓”Conor和Jock雞飛狗跳的日常冒險。
Conor和Jock
同樣是貧困單親家庭出身的Conor和Jock,是一起長大的發(fā)小,關系好到連Conor的媽都覺得他倆是一對兒,對此,Conor的反應是:假設我是同性戀,我愿意和他搞基。媽媽呼吸一窒:“stop,我有畫面了。”
這倆小混蛋正是人憎狗厭的年紀,加上所在社區(qū)也是罪犯、酒鬼、流浪漢、廢柴的聚集地,二人從小耳濡目染,未成年已經深具“早晚要進局子蹲班房”的氣質。一手偷雞摸狗的技術爐火純青,戴著面具在小城里惹是生非,偷遍全城的自行車,成為著名的“面具大盜”。
戴著面具在小城里惹是生非
然而,雖然是兩個看上去無可救藥的小痞子,他們身上依然有熠熠生輝的可愛之處,他們的心靈并沒有被糟糕的環(huán)境所徹底污染。他們之間的友情,以及他們與身邊人的情感,是這個故事除了葷素不忌騷得飛起的喜劇段落外,最讓人動容的部分。
Conor和Jock之間,有著讓成年人都艷羨的純粹友誼,他們像所有青少年好友一樣,一起做生活中的所有事情,留著相似的發(fā)型,穿著相似的衣服,偶爾爭吵,偶爾打架,但他們的友誼也有非常成熟的一面:他們絕對相信彼此,絕不背棄對方,最重要的是,他們無條件認同對方是“世界上最聰明、最有天分、最棒的人”。在他們缺失家庭關懷、社會認同、與罪犯和流氓為伍的人生中,處境相同的對方是最能理解彼此的存在,他們對對方的愛和支持,也是他們對自己的愛和支持。正是因為這份友誼,兩個人才沒有在窘迫的生活和他人的唾棄中失去自我認同,才保留下純真、善良和關愛他人的能力。
二人和家庭的聯系,前期則幾乎系于Conor的母親瑪瑞德一身。在Jock母親去世后,Jock的父親酗酒、家暴,成了他生命中的烏云。瑪瑞德嘴上罵Jock帶壞了自己兒子,卻在Jock被父親狠揍時挺身而出,將他帶回家,成為他的“母親”。
Jock在Conor家里得到家的溫暖
《少年犯》系列幾乎每一集都在以一次愚蠢的“犯罪”或者謊言開場,但無一例外有一個突兀但著實走心的溫情結尾。比如第一季中經典的一集是,兩個家伙逃學一天惹是生非,故事的收梢卻是相約在手臂上紋了個“我愛媽媽”。
“我愛媽媽”
二人的感情線也是全劇精華,兩個小痞子愛上的姑娘也不走尋常路,絕非爛俗青春片兒里的拉拉隊尤物,而是倆強壯聰明又個性十足的丫頭。在心愛的姑娘面前,兩個男孩是卸下全部防備的傻子。而兩個女孩也對倆傻小子報以她們這個年紀所能理解和所能付出的全部的愛和耐心。
傻小子也有人愛
而除了友情、愛情、親情,兩個主人公對于社會的溫情一面,則集中體現在他們對于兩個人物的態(tài)度:一個是中學校長,一個是邊緣人墨菲。同時,這兩個人物某種程度上,映射出的是兩位主人公,可能會實現的截然不同的未來圖景。
中學校長向來看不上兩個主人公,他代表了主流社會的態(tài)度:你們是廢物、流氓、渣滓,未來的犯罪分子。然而他三番五次使卑劣伎倆孤立、傷害、冤枉兩個主人公,卻也并沒有被兩個少年人如何惡毒地打擊報復過。Conor在被他擺了一道后,克制憤怒和委屈,認真地對他說:“你只看到了我的外表,我的衣著,這里,我的腦子里在想什么,我喜歡吃什么?我想要怎樣的未來?我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你根本不想了解真正的我。”此刻,對于以校長為代表的、來自主流社會的不認同,愣頭青主人公的態(tài)度,智慧得驚人:沒有自暴自棄,也沒有以牙還牙,只是據理力爭。
墨菲這個熱愛暴力、神經質、反社會、生活在垃圾場、被所有人排斥的流浪漢,給小城里的人們帶來了無數麻煩,坐過牢,一事無成,一無所有,沒有人在乎他除了把他列為重點危險分子的警察。看到他的瞬間,你幾乎可以立刻感覺到:他也許就是兩個主人公的未來。如果他們繼續(xù)走在歧路,在讓所有身邊人失望后,他們面對的也就是墨菲如今的結局。
然而和墨菲不同的是,兩位主人公是幸運的。他們的幸運不只是每次偷雞摸狗都能被神眷顧般逃脫制裁,他們最了不起的幸運,是被人愛著。
在劇中短暫的蒙太奇中,揭示了墨菲的過去,他從小就沒有得到過包括自己母親在內任何人的愛,成長為一個“壞人”,簡直是被寫好的命運。當兩個主人公問墨菲:你有愛你的人、在乎你的人嗎?墨菲很困惑地重復了一次“在乎我的人”,然后哈哈大笑,說“這是個好段子”,轉身獨自大搖大擺走進垃圾場和荒野,似乎他沒有也不需要被愛。
然而兩位主人公則不同,來自于家庭、愛人的愛,讓他們在危險的邊緣反復試探卻始終沒有真正成為罪大惡極之徒,愛意帶來的溫暖讓他們沒有變成冰冷的人,他們對他人的痛苦、悲傷,依然有著強烈的共情。面對墨菲,這個霸凌過他們的人,在墨菲陰差陽錯無心犯下綁架罪時,他們也愿意擯棄前嫌,救他脫困。在墨菲面臨死亡威脅時,他們愿意冒著生命危險,在殺人犯面前保護墨菲。而墨菲也慢慢開始對這份善意回饋以感恩和依戀,我們也漸漸看到,墨菲非常珍視別人給予過他的善意。
而在第三季中,我們在校長身上,似乎能看到兩位主人公的另一種未來。
到了第三季,Jock成為了未成年父親,在準岳父的不看好中,努力練習做一個負責任的好爸爸。這一季的戲核所在,似乎是“摘下面具”。
兩個小混蛋總歸要長大,要承擔起生活的重擔。這一季的他們一開始依然想用盜竊來賺得金錢和尊重,來改善家人的生活,來證明他們已經“長大”,但終于還是因此陷入絕境,最終收拾爛攤子的,還是疲憊不堪的母親瑪瑞德。在向瑪瑞德袒露自己的種種劣跡時,二人才真正有了成長,他們總算敢于面對自己的真相了,面對才是擔起屬于自己責任的開始。
瑪瑞德也終于放下戴在自己臉上十多年的“不好惹的單親媽媽”的面具。她在多年之后,才意識到自己的憤怒、剛強、狠戾,是在一人撫養(yǎng)孩子的艱難生活中,為了不被欺負和辜負,而給自己戴上的強悍“面具”,時間長了,幾乎讓她快要忘記真實的自己。而也只有卸下這一面具,她才能坦然地接受自己除了給予愛和被依賴的義務外,也有被愛和依賴他人的權利。
古板固執(zhí)的勢利眼校長,前兩季在看不上兩個小混蛋的日常里,間或會崩裂出一條人性的罅隙,讓人窺得他的一點悲憫和天真。這一季則是在最后徹底放下了刻板印象和傲慢外表,脫下西裝襯衣皮鞋這些中產階級體面人的“面具”,校長滿身的匪幫紋身,或許暴露出他的“來處”:一個曾經的Conor或者Jock,一個曾經的young offender。這在某種程度上似乎暗示了兩位年輕主人公的未來,不被社會所看好的邊緣少年,如果心懷善意,懂得愛與被愛,未必不能有一天成為被社會尊重和信賴的“合格成年人”。同時,這也許也在提醒看客們,作為疲憊社畜、被社會規(guī)訓的我們,也最好不要忘記曾經的天真和反骨。
這部看上去反英雄反類型的青春劇,幾年來大受好評,歸根結底還是其異色外表下非常政治正確的內核:愛,責任,家庭,寬容。但這么政治正確的雞湯,之所以能讓大家甘之如飴地喝下去,還是因為當這些主流價值被放在極端情景中時,其價值得到了放大和凸顯:當我們身處社會的底谷,行走在黑白的邊緣,我們始終希望,能有一種力量,可以牽引著我們不墜入深淵,而最終找到那條被祝福的道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