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官网 (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花了47年研究全球育兒方式 | 哈佛教授夫婦寫出了這本書

2020-08-14 13:53
来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号

作者  |  小樂

這不是育兒指南,兩位作者也沒想教給父母任何“正確的”育兒方式。每位父母選擇如何育兒,都是在所處時代、 當地文化以及當前主流育兒意見影響下形成的。你認為一定正確的養育方式并不是天經地義的,也沒有什么國際標準。能夠跨文化地看待養孩子這件事,不僅對父母是種松綁,也更符合養育的本意。

雖然現在的父母比以前任何年代的父母工作都忙,他們對養孩子的自我要求卻越來越高,需要學習的育兒知識越來越多,對孩子的管理也越來也精細。

盡管爹媽們已經在拼命學習了,卻遭遇了比以往任何時代都多的批判,比如“每個熊孩子身后都站著一個熊父母”,比如把一切問題都歸咎于原生家庭,更典型的還有曾經火爆豆瓣的“父母皆禍害”小組。

其實,直到20世紀初,送14歲的男孩下煤礦、12歲的女孩去洗衣作坊都是非常正常的,沒人會批評父母太狠心。而過去幾十年巨大的社會變遷,兒童福利概念的形成與強化,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讓父母們享受新世代的豐富與便捷的同時,也成了壓力最大的父母。

不管是不負責,管多了又遭抱怨,這是為什么?父母管得到底對不對,又有用沒用呢?

這時,我們神奇的人類學家出場了。

兩位作者,Sarah Levine和Robert A. Levine

Robert A. Levine是哈佛大學教育與和人類發展系教授,他的妻子Sarah Levine曾經是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他們用了長達47年研究和觀察全世界不同地域的育兒方式,然后夫妻倆寫了本書,Do Parents Matter? Why Japanese Babies Sleep Soundly, Maxican Siblings Don’t fight and American Families Should Just Relax.

家長有用嗎

為什么日本寶寶睡得香

墨西哥寶寶不打架

而美國家庭就該放輕松

這本書一上來就指出:目前大多數育兒書或者文章都出自心理學研究,但是心理學研究對象大多是來自這樣一個群體的:白人,受過良好教育,工業化國家,富有,民主社會。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樣本,則常常是美國在校大學生。兒童心理學呢?盡管研究者努力擴大樣本的多樣性,但還是難以抑制地把美國孩子的實驗結果推廣到全世界兒童身上,哪怕美國孩子其實只是全世界孩子中的一個小群體。實際上,OECD國家的兒童數量還不到世界兒童總數的十分之一。

所以,與其把具有特殊性的研究結果照搬到你家孩子身上,不如看看世界各地的爹媽都是怎么養孩子的。

孩子生下來,爹媽總得管吃管睡吧?

那就先說說嬰兒的吃

在人類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里,母乳是嬰兒的唯一食物。 但并不是所有媽媽都有足夠的母乳,也不是所有嬰兒的成長里都有媽媽在身邊,所以1865年,德國化學家,現代有機化學鼻祖 Justus von Liebig 合成了可以取代母乳的奶粉。

奶粉迅速成了爆款單品,瓶喂的方式在歐美國家的上流社會迅速流行,這種新興的喂養方式很是符合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對情欲和身體裸露必須嚴格控制。喂母乳變成了一件不受待見的事兒。婦女們覺得在公共場合喂奶露出乳房感覺很羞恥。1952-1954年在波士頓地區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0%的媽媽完全不采用胸喂母乳,24%的媽媽胸喂母乳時間只有三個月。

當作者把這種情況告訴他正在研究的尼日利亞女學生,她們都睜大了眼睛,表示震驚:媽媽為什么不給孩子喂奶,為什么乳房和色情有關系,為什么在公開場合喂奶會讓人覺得是一種羞恥?

接下來,畫風又變了。

到了1960-70年代,嬉皮士運動興起,人們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媽媽們又開始愿意母乳喂養了。2008年的一項調查發現,不喂母乳的媽媽比例降到了23%。而這個階段恰恰是更多女性出門上班的時期,按理說喂母乳的難度是增加的。那是什么起作用了呢?

專家,還是專家!

越來越多的醫學專家告訴大眾,母乳是對嬰兒最好的食物。

這是2012年5月21日發行的《時代》雜志,封面上是當時26歲的美國媽媽Jamie Lynn Grumet和她3歲的兒子。Grumet認為只要孩子需要母乳喂養,多久都可以。這一觀點在美國有眾多擁躉,也飽受爭議。這期雜志也是《時代》歷史上最具爭議同時也最暢銷的雜志之一。

90年代之后,泵奶器問世,讓上班的媽媽也能母乳喂養了。不過雖然孩子喝到了母乳,但哺乳時候的親密感和互動卻被泵奶器阻隔了。而媽媽們壓力似乎更大了。有了泵奶器,你還有什么理由不喂母乳?

英國國家健康醫療服務體系(NHS)的母乳喂養廣告。由于過分強調母乳喂養會給媽媽們造成很大壓力,NHS的廣告詞是,“我不是說母乳喂養容易,我是說,你值得這樣做。”

再說說嬰兒的睡,

父母管的又怎么樣呢?

讓新爸媽最痛不欲生的一件事就是小嬰兒的睡眠了。嬰兒從媽媽溫暖的子宮出來,需要兩三小時就喝奶,需要父母的環抱和撫摸, 他們一夜就是會醒幾次,這很正常。但是爹媽為此深受折磨,尤其是美國的父母,因為美國的父母更愿意讓孩子單獨睡一個床,甚至一個房間。結果是,他們必須從床上爬起來,走到另一個房間,才能喂到或者安撫孩子。 一夜下來心力交瘁。 

為什么美國的父母這么做呢?因為他們相信這么做對孩子最有利。獨立也許是美國家長最看重的品質了。當然,這也是因為醫生告訴他們睡一張床孩子窒息的風險會增大。

紐約州政府健康部門關于嬰兒安全睡眠的海報:

單獨睡,仰睡,睡在小床里。

那么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父母是怎樣管孩子睡覺的呢?

農業社會的大多數國家,父母和孩子是一起睡的。但是日本,一個現代化國家,父母和孩子仍然是一起睡的。人類學家William Caudiall認為,這種方式促進了媽媽和孩子心理上的相互依賴。不僅如此,日本的嬰兒死亡率是世界上最低的之一,遠遠低于美國;他們的嬰兒猝死綜合征(SIDS)也是美國的一半。

Levine夫婦認為,和嬰兒睡一張床的健康風險被夸大了,但是嬰兒和媽媽同床的好處卻被忽視了。

在我們家,在在從小就是自己睡嬰兒床, 但是在他頻繁夜醒,或者自己就是無法入睡的時候,我也有過把他放在身邊一起睡的經歷。我不得不說,這樣我們的確都更容易睡著,但我也無法消除心理的恐懼,總怕一睜眼看到他被悶在被子里。所以我都是盡量放他在嬰兒床里,但和我們一個房間睡。 

美國媽媽更愛和孩子說話

非洲媽媽更愛和孩子肌膚接觸

對于美國爹媽來說,看著自己孩子的眼睛表達情感是天然正確的。父母時刻看著孩子,對孩子表情夸張的表演,做鬼臉,說故事。哪里有不愿意看到孩子熱烈回應的大人呢。

然而在非洲,孩子總是在媽媽身上貼著是更普遍的,孩子坐在媽媽腿上,背在媽媽背上,在媽媽懷里吃奶。對于她們而言,和孩子的眼神交流是要避免的,皮膚貼著皮膚卻是必須的。

那是因為非洲的媽媽沒有那么愛自己的孩子么? 當然不是。這些媽媽在采訪中得知西方國家的孩子和父母不睡在一起還覺得震驚呢。作者認為,背后的原因,again, 是文化。撫觸利于安撫。而眼神相交或言語逗玩是一種刺激。非洲的媽媽們想讓他們的孩子平靜,長成順從、尊重長輩的兒童。

Heidi Keller對非洲Nso地區和德國的媽媽和嬰兒之間的互動進行比較,認為這是兩種媽媽不同的表達愛和親密的方式。但是德國的媽媽和孩子的互相對視持續得更久,而第二年里,Nso的孩子更順從和聽話。

 
一個非洲家庭。來源:NYT

作者則比較了肯尼亞Gusii地區和美國中產父母的育兒方式。他們觀察了孩子從出生到2歲半階段的28個Guiss媽媽和20個波士頓地區的母親。

然后發現:

Guiii的媽媽的方式更加安撫,他們更多的抱著孩子或者讓更大的孩子抱著,他們迅速回應孩子的哭泣或不悅,卻對寶寶的日常叨叨不予回應;他們按需哺乳,避免直視孩子的眼睛,不太給孩子玩具,也不逗他們。

而美國媽媽則較少抱孩子,和嬰兒說話更多,對哭聲延遲響應,在孩子醒著的時候很愿意去刺激和逗孩子,而不是讓他們平靜。因為他們相信刺激對孩子的社會和情感發展都有好處。

不同養育方式的結果就是,相對于Gusii地區的孩子,美國孩子在2歲半的時候更能說,好動,不好管理。

那么為什么非洲和美國的媽媽用不同的方式和孩子互動呢?文化又脫不了干系了。不同社會的家長對孩子性格的偏好是不一樣的,而家長們選擇的互動方式,正是為了達到本土文化對孩子的期待。

非洲國家的媽媽有很多孩子,沒有很多時間聚焦在一個孩子身上,所以需要孩子順從,好帶,平靜,溫和。而德國和美國的家長,孩子較少,家長對每一個孩子給與的關注更多,他們希望孩子活躍,獨立,有主見。

當然非洲那么廣袤,不同國家對孩子的養育方式也完全不一樣,作者也對非洲國家內部進行了比較,但是我們就不在這展開了。有很多有趣的例子,大家可以看書里的敘述。 

分別來自納米比亞、日本、美國和蒙古的四個小寶寶。來源:法國紀錄片Babies,導演Thomas Balmès

家長們怎么對付Terrible Two?

Toddler(學步兒)是一個很牛逼的群體。他們會走路,開始講話了,無敵天真可愛。但同時,自我意識和反抗精神也見長,發起脾氣來不分時間地點姿勢,戲劇效果怎么震撼怎么來。但每個文化中這個時期的孩子都是一樣的么?家長的對策都是一樣的么?當然不是。

比如在說話這件事兒上,美國的家長很重視和孩子說話,她們從孩子剛出生就經常和孩子對話,好像對孩子說的話少了,孩子說話就會晚了,又或者他們就稱不上是好父母了。非洲的媽媽心大,覺得不需要教,孩子到了兩三歲自然就會說話。

語言學家也發現,只要孩子生長在有成人對話的環境中,18個月到36個月是孩子茁壯的學說話時期,這是條普世規律。 換句話說,家長是不是專門對著孩子說話關系不大。

農業社會里,人們住在一起,孩子的成長環境里有更多的大人,更多的對話,他們學習說話的機會更多。而在發達國家,人們過得不是群居生活,當大部分時間只有媽媽和孩子,或者保姆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頻繁和孩子說話成了“好媽媽“的標準。

再比如,訓練孩子上廁所這件事上不同的家長做法也不同。在1930年代,美國和英國的媽媽通常在孩子一歲以前就開始訓練他們上廁所。 他們把孩子早早學會上廁所當成是自己和孩子的光榮。 當然,這和沒有洗衣機去洗布尿褲也有關系,你懂的。相比之下,當代的美國家長,則相信要等孩子準備好了才開始,孩子應該是這個變化的主導者,他們強調要尊重孩子。

而在中國,大家可以分別回憶一下童年,還記得你爸媽為了讓你拉屎拉尿發出的噓噓聲么?不止中國,印度也一直使用這種類似巴普洛夫訓狗的方式來訓練孩子上廁所,人為制造了各種模擬音效。

 

《飛屋環游記》里的大狗,一聽到“松鼠”就怔住。中印哄孩子便便發出噓噓聲,原理同巴普洛夫訓狗。嗯,感覺哪里不太對……

在非洲,太平洋島國和南美洲等其他的農業社會,壓根就不存在訓練孩子上廁所這回事兒,孩子們大部分時間在戶外玩耍,他們的糞便輕松的被掃到動物的排泄物一起,然后天然降解。

所以美國家長的這種等到2歲左右才開始嚴陣以待的訓練圖啥?這當然離不開一次性尿褲的廣泛使用,否則誰愿意手洗兩年的尿布?但同時,也跟美國文化中強調孩子的自主性有關。技術和文化戰勝了自然。

寫在最后

這兩個用了半個世紀來研究全世界父母撫養孩子的教授,他們是怎么養大自己的孩子的呢?

Sarah說:

 “我們帶著孩子們一起去做田野調查。 當他們是小孩子的時候,他們和我們一起住在非洲,大一點又和我們一起住在墨西哥。我們相信,孩子應該像花朵一樣自由綻放。我們感興趣的是他們會成為怎樣的人,他們也許會和我們完全不同。事實是他們中的一個成為了一個計算機工程師,我們卻連燈泡都不會換。

現在他們也成為父母了,我們會特別小心地和她們聊養孩子的事兒,生怕吵起來。 ”

Robert補充:“是的,他們可容易生氣了。”

你看,哈佛大學教育系教授又怎樣,研究了全世界爹媽如何養娃又怎樣?

我們仨社員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0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
            黄金城百家乐下载| 百家乐官网电子游戏试| 做生意门口对着通道| 回力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大发888娱乐城官方免费下载| 百家乐官网光纤洗牌机如何做弊| 丹江口市| 百家乐算牌e世博| 天上人间娱乐城| 百家乐打水策略| 百家乐官网好赌吗| 新全讯网321| 百家乐官网知识技巧玩法| 波克棋牌官方免费下载| 华侨人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澳门百家乐官网赢钱技术| 百家乐之三姐妹赌博机| 百家乐官网怎么玩了| 太阳百家乐破解| 百家乐导航网| 百家乐官网翻天快播粤语| 大发888玩法| 百家乐官网平预测软件| 正网皇冠开户| 玩百家乐怎么能赢吗| 金榜百家乐官网现金网| 属猪的人做生意摆放什么聚财| 网络百家乐官网破解器| 策勒县| 真人游戏豆瓣| 赌百家乐怎样能赢| 百家乐官网娱乐网网77scs| 百家乐官网金币游戏| 大发888 注册账号| 百家乐最佳投注法下载| 玩百家乐官网是否有技巧|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场and| 百家乐娱乐平台官网网| 百家乐官网全部规| 百家乐官网客户端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