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朱中一:房地產長效機制內容已較清晰,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
8月12日,在2020博鰲房地產論壇上,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原副會長兼秘書長朱中作了題為“順應長效機制政策環境,謀求行業轉型發展”的講話,朱中一提到,目前長效機制的框架和主要內容已比較清晰。制定、實施房地產長效機制及其實施方案,首先要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和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這有利于房地產按照自身的規律平穩發展,也有利于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大局。
朱中一在演講中提到,房地產稅收制度是房地產長效機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3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房地產稅立法并適時推進改革”,備受社會關注。
2014年3月,在發改委、住建部等多方面努力下,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提出,調整完善住房、土地、財稅、金融等方面政策,共同構建房地產市場調控長效機制。各城市編制住房發展規劃……這也是中央政府文件中首次提及對長效機制的明確要求。
2016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指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大起大落。要在宏觀上管住貨幣,微觀信貸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購房,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要落實人地掛鉤政策,根據人口流動情況分配建設用地指標。要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應,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盤活城市閑置和低效用地。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要加快住房租賃市場立法,加快機構化、規模化租賃企業發展。加強住房市場監管和整頓,規范開發、銷售、中介等市場。
朱中一提到,近兩年,中央一再強調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因地施策,一城一策,全面落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等內容。7月24日,韓正副總理在房地產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內容也都與長效機制及實施方案有關。
同時,近幾年,國務院有關部門在構建、完善長效機制和基礎制度,如市場的監測、預警預報制度、住房信息的聯網制度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一些城市也結合實際,在住房發展規劃和促進當地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文件中,制定了長效機制實施方案。
朱中一稱,“我個人認為長效機制的框架和主要內容已比較清晰的。制定、實施房地產長效機制及其實施方案,首先要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和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這有利于房地產按照自身的規律平穩發展,也有利于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大局。”
朱中一表示,長效機制的目標,一是促進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近期主要是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二是解決好百姓的安居宜居。
從長期機制的內容來看,一是明確規劃期內的住房發展目標,完善市場與保障相結合、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發展租賃住房;二是與住房制度、住房發展匹配、聯動的房地產金融信貸制度、土地供應制度、財稅制度;三是房地產市場的監管、整頓與調控。
朱中一指出,房地產是不動產,房地產市場是區域性強的市場。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要實行三級聯動,國務院有關部門、省、自治區政府負責指導、監督,城市政府承擔主體責任。城市政府按照長效機制的要求,制定實施“一城一策”方案,組織編制住房發展規劃;對出現的問題,及時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包括經濟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實踐證明,這種調控機制和地方采取的措施,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長沙從2019年4月起停止執行家庭第二套住房的契稅優惠政策。深圳從上月起將個人住房轉讓增值稅免征年限由2年調整到5年。這種用財稅政策調節住房需求的辦法,更符合長效機制的要求。
朱中一認為,在當前疫情防控常態化、經濟下行壓力大、國內穩定和發展任務艱巨的情況下,政府仍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仍防止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市場,充分顯示了中央政府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轉型的決心,堅持房地產調控、穩定房地產市場的決心。我們也要從大局出發,充分認識實施長效機制的重要性,共同維護好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
“疫情的影響是階段性的,市場的需求是遲早要釋放的。”朱中一說道。從市場需求看,我國2019年年末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為60.6%,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為44.38%,要達到發達國家70%以上的水平起碼還要十多年時間。城市的新增人口、新就業人員都需要住房。城鎮老舊小區、棚戶區改造的量還很大,今年新開工改造的城鎮老舊小區就有3.9萬個。再加上養老與健康地產、文旅地產、物流地產等業態的發展,及在向行業兩頭延伸方面,未來房地產的發展空間仍然是很大的。但就全國而言,在絕大多數居民的住房條件已明顯改善后,房地產由快速增長向平穩發展是大趨勢,由數量增長型向品質提升型的轉型是大趨勢,行業集中度還將進一步提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