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跟莎倫·佐金漫步紐約:“隱于市”的科技創新集聚區
制圖:馮婧
紐約已經發展成為美國第二大科技中心,但相比蘋果在庫比蒂諾的“飛船”總部,或是亞馬遜在西雅圖的三顆“球形溫室”,入駐紐約的巨頭和新貴們都相對“謙遜”,起碼看起來如此。
這里鮮少有圍合型的總部園區,一度宣布在長島市(Long Island City,雖名為市,實為紐約市東北部的一處社區)設立第二總部的亞馬遜也已撤回決定。當然亞馬遜并未撤離紐約,2019年底,它已入駐曼哈頓,新的辦公區可以容納1500名員工。
科技公司們都在何處?這些“隱于市”的力量如何形塑了紐約市的城市空間?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專訪了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榮譽教授莎倫·佐金(Sharon Zukin),上篇回望了這座城市自1960年后的后工業歷史,下篇是佐金的都市漫游,她將帶我們找尋紐約市的科技創新集聚區。
繪圖Sebastian Villamizar-Santamaria,經佐金授權,圖原刊載于The Innovation Complex: Cities, Tech, and the New Economy
1902年竣工的熨斗大廈曾是紐約最高樓,如今其周邊區域成為科技公司聚集的“硅巷”。圖片來自Wikimedia Commons
“硅巷”(Silicon Alley)和DUMBO
硅巷沒有邊界,人們只能劃出它的大致范圍,沿百老匯大道,從熨斗大廈(Flatiron Building)到SoHo區。如今,這里聚集了大量科技企業,Kickstarter、Tumblr、Buzzfeed,還有一眾尚未成名的初創團隊。
硅巷得名于1990年代,此前這片區域更多與金融、藝術關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制造業轉移,SoHo區的家庭作坊關閉,寬敞的空間和低廉的租金一度吸引了藝術家入駐,佐金的《閣樓生活》(Loft Living)記錄的就是這段歷史。
1990年代互聯網熱潮下,紐約的新媒體產業逐漸發展,硅巷也吸引了一眾科技企業、風險投資者。
但在世紀之交,硅巷遭受打擊。先是互聯網泡沫崩潰,接著是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佐金訪談了多位紐約科技從業者,很多人回憶,9·11后,幾乎沒有投資人愿意再涉足紐約市。
硅巷進入蟄伏期。直到2007年,第一代iPhone誕生,軟件開發走熱,紐約市的科技生態逐漸恢復。2008年金融危機后,布隆伯格屆政府重視科技創新,鼓勵公私合營,硅巷也獲得了一些公共資金支持。
這是DUMBO區最著名的游人打卡地,樓宇間的曼哈頓橋,如今這里成為一處藝術、科技、商業聚集區。圖片來自Wikimedia Commons
與硅巷類似,DUMBO也是一處自然形成的科技創新集聚區。
DUMBO是曼哈頓橋下街區(Down Under the Manhattan Bridge Overpass)的簡稱,也與迪士尼動畫里的“小飛象”同名。
曼哈頓橋開通于1909年。19世紀末,東河沿岸聚集了大批工廠、貨棧,但在20世紀,制造業中心轉移,留下了大片閑置空間。
DUMBO的改頭換面離不開一個私人房地產開發商David Walentas。
1979年,這里的工業區大量空置,Walentas借錢買下了DUMBO區(當時的舊稱仍是Fulton Landing)200萬平方英尺的土地,成為這里的最大業主。
由于河對岸就是華爾街,Walentas曾將DUMBO設想為華爾街的前哨基地,希望吸引金融公司入駐。
Walentas參與了許多舊廠房和樓宇的改造計劃,興建了一批新的辦公樓和高檔公寓。DUMBO區沒能如其設想發展成金融區,但藝術氛圍推動了地價升值。
2008年經濟危機后,布隆伯格市長發起了一項名為“DUMBO孵化器”的公私合營項目,紐約市經濟發展公司(NYCEDC)、紐約大學理工學院和Walentas的房地產開發公司合作。NYCEDC出資給校方,學校資助師生的科技初創項目,Walentas則對這些初創公司們敞開大門,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出租辦公空間。
紐約的以色列科技公司地圖,初創團隊有312個。地圖來自israelimappedinny.com
康奈爾科技校區(Cornell Tech)
如果說硅巷和DUMBO都是自然形成的科技創新集聚區,康奈爾科技校區則是由政府直接推動的項目。
紐約有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但在2008年之前,相比灣區、波士頓,這些學院派的商業轉化能力并不強,無論是生命科學還是新媒體。
2010年,布隆伯格發起了一次競賽,希望在紐約市創辦一所工程學和應用科學的研究生院校。“雖然他們并沒有直接使用‘精英’這個詞,但最終目的是希望紐約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最終留在紐約”,佐金表示。這場競賽的勝者是康奈爾大學和以色列理工學院。
紐約市政府提供了土地和基建——紐約市東北部狹長的羅斯福島,并拿出一定資金鼓勵辦學。2017年,師生正式入駐新建成的校區,此前他們一度暫居切爾西區的Google大樓。
康奈爾科技小區的院長Daniel Huttelocher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鼓勵教師們與商業與非商業的第三方合作,發起自己的初創項目。實際上,紐約市的多所大學都在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紐約州立大學政策研究中心主任Henry Etzkowitz稱這種政府、學院、資本的三方合作為“三螺旋”(Triple Helix)模式,鼓勵好的想法轉化為好產品、好生意。
康奈爾科技校區鳥瞰圖。圖片來自Wikimedia Commons
布魯克林造船廠(Brooklyn Navy Yards)
布魯克林造船廠臨近DUMBO區,同為后工業轉型區。
19至20世紀,這處造船廠一直是美國海軍的造船基地,二戰期間,其造船業務到達頂峰。戰后,船廠逐漸衰敗,直到1969年正式關閉。
同年,紐約市政府以235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造船廠,該區域成為政府資產。
2004年,紐約市投資了7100萬美元對造船廠進行整體改造和基礎設施更新,并通過向私人開發商租賃土地和建筑物的方式推動活化。這里逐漸發展成為先進制造業、影視工作室及科技初創公司的聚集地。
寸土寸金的紐約仍然保留了制造業,佐金稱造船廠體現了一定的“社會使命”。這里設置了專門的“造船廠就業中心”,提供區域性的就業培訓服務,面向社區居民、低技能工人和一些刑滿釋放人員,他們還為本地的高中生提供課程和實習機會。
佐金的紐約漫游之旅中就有一站是New Lab,它位于布魯克林造船廠的128號樓,占地7800平方米。如今,這里容納了數十個初創團隊。
New Lab如今成為科技初創團隊聚集區。圖片來自Wkimedia Commons
布魯克林科技三角區(Brooklyn Tech Triangle)
地圖上看,布魯克林科技三角區是三個點,DUMBO、布魯克林造船廠和布魯克林中心區。相比前兩者商業上的成功,在布魯克林中心區范圍,老舊辦公樓宇的空置率仍然很高。
為了“推銷”那些空置的辦公空間,也為了推動更大范圍的更新,布魯克林最大的商業促進中心Downtown Brooklyn Partnership(“布魯克林市區伙伴”)聯合DUMBO和造船廠,提出了科技三角區的概念。
目前,這里有1350多家科技公司,雇員人數超過了1.7萬人。紐約大學坦頓工程學院和紐約城市大學技術學院本地院校也推動了該區域的發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