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光環效應”,另一種烏合之眾
推薦指數:☆☆☆☆
今年看的第11本書,覺得很不錯,寫一篇短文分享給大家。
站在舞臺中央
看到《光環效應》的書名,我首先想到的人是賈躍亭。2016樂視生態全球年會上,他唱了一首《野子》,唱得特別動情,朋友圈不乏感慨之詞,我應該也是其中之一。
人到中年,對于無所畏懼的奮斗精神總是愿意留下眼淚,這可能是對自己懦弱的一種憐憫。《野子》的歌詞里有這樣一句話:“你看我在勇敢地去揮手啊,怎么大風越狠,我心越蕩,我會變成巨人,踏著力氣踩著夢。”
圖:賈躍亭在2016年樂視生態大會
就在上上周,2020年7月21日,樂視網終止上市交易,最后一個交易日(20日),股價收報0.18元,總市值7.18億元,較高峰時的1700億元市值蒸發99%以上。
圖:樂視的戰略結構圖
歷史舞臺無比寬廣,但容不下失敗者,這是每個人都明白的道理。當下,中國試圖塑造一種「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民族宿命,我想這很可能會讓我們更難擁有超越世俗、功利的視野,落入「光環效應」的陷阱。遭遇失敗,是我們在物理世界必然會經歷的體驗,個人若此,國家亦是如此。
事實上,人們的目光總是聚焦在那些成功的人和事身上,人們崇拜、跟隨,甚至狂熱。「光環」降低了說服的成本,同時也拉升了隱蔽的難度。就像此刻的阿里,正面臨著內部的「價值觀大辯論」。
圖:阿里巴巴的價值觀
員工溝通會上,面對蔣凡事件的質詢,
彭蕾回答,雖然阿里把非常多的聚光燈投射到了自己的價值觀身上,但大家不要誤會阿里是一個精神組織。 “我們是一個有很崇高愿景的商業組織,我們的價值觀是為我們的商業組織能夠存活走好102年服務的。”
“誰都知道更簡單的決定是什么。但我們畢竟還是個商業組織。” 張勇補充說。
晚點團隊,公眾號:晚點LatePost
阿里內部價值觀大辯論:誰的紅線?
理性看待,逍遙子完全正確,員工是勞動力,企業家是所有者,價值觀改變不了分錢的基本邏輯,在商言商,天經地義。但公眾的認知,卻很大程度取決于公關的影響,人類本能地喜歡將事物演變的邏輯簡單化,導致大眾真的會相信成功是由單一/偏單一的要素結構決定的,這也讓價值觀騎虎難下。
對于任何一個組織來說,將特定的概念上綱上線,就意味著對組織的「低容錯」和「篩選性」,面對一個超級龐大的集團,低容錯意味著不同層級之間的各類矛盾對立,都容易從上綱上線的概念上發起,這讓提高組織的容錯度成為困難的事情。
光環效應的枷鎖
《光環效應》試圖揭示九種企業分析的假象,包括:
· 光環效應:傾向于將公司的整體業績歸功于企業文化、領導力、價值體系等因素。事實上,大部分所謂的公司業績驅動因素都要歸功于先前業績。
· 因果相連:兩件事物或許相關,但我們沒有辦法判定何者為因。員工滿意度就能帶來優良業績嗎?證據表明事實正好相反,公司成功對員工滿意度影響巨大。
· 單一解釋:許多研究都將公司業績提升歸功于一項特征因素,如強有力的企業文化、關注顧客或者領導英明。但由于許多因素之間聯系緊密,每個因素的影響都非常大。
· 專注勝者:如果只是挑選成功企業并尋找它的共同點,不將其與不成功的公司進行對比。那么將無法找出公司的原則。
· 縝密研究:如數據質量不高,數據的數量和研究方法的復雜程度毫無意義。
· 長盛不衰:幾乎所有業績優秀的公司都會隨著時間逐漸衰退,長盛不衰雖然價格誘人,但并不現實。
· 絕對業績:公司業績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一個公可能存在提升業績同時也被其他競爭對手拉得更遠。
· 本末倒置:成功企業大多數追求一致的戰略,但并不意味著高度一致的戰略能帶來成功。
· 組織物理學:無論我們多么渴求確定性與秩序性,公司業績并不遵循自然界的恒定法則,也無法用精準的科學進行預測。
我自己總結下來,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① 不要僅從我們經常接觸到的信息出發,去分析問題
企業常常基于公眾關系的需要,發布很多宣傳文稿,宣傳其商業模式的領先、企業文化與管理體系的優越性、卓越的領導者驅動等(參考下圖黃色部分)。由于經常接觸這些信息,當評價一個優秀企業時,很容易不自覺地將企業的良好表現歸功于上述模塊。
圖:企業經常基于公眾關系的需要,向媒體投放特定模塊的宣傳內容(橙色模塊)
但實際上,企業的市場競爭所受到的影響是全方位的:
· 內部包括:權力架構、技術/行業/……沉淀、戰略管理、區域競爭策略、政府關系、投融資能力、內控與廉政等;
· 外部包括:競品發展情況、替代品市場發展對用戶需求產生的影響,地緣政治的影響(Tiktok)、基礎設施升級帶來的業務紅利等。
有時候,它甚至可能是水下的。例如:安排商業間諜作為關鍵情報的輸入,緊密的高階政商關系帶來的信息、資本、政策優勢等等。
近幾年,網絡上有很多嘲笑臺灣的內容,原因是部分島內的節目因不了解大陸近況,說了一些與事實嚴重不符的觀點。然而,當這些「嘲笑者」面對外國人時,他們一般也僅通過國籍區分,貼上地域性的標簽(美帝、阿三、戰斗民族),在做評價前,完全不清楚他人的宗教信仰、政治偏好以及他所居住的城市文化。這也許就是我們看待大部分事物時的狀態,拿到可靠結論的可能性很小。
② 重視邏輯訓練
在我有限的學習生涯中,對「邏輯」訓練缺乏足夠的重視,一部分是我的學渣體質導致的,另一部分的鍋,我總想甩給教育制度。
這里提到的「邏輯」當然不只是理工科的數理邏輯,還有對「言語邏輯」的理解,我認為兩者的差異之大,應該有人和豬的差異那么大。
重視「邏輯」,是為了解決幾類問題:
1)對無知敢言,保持人的理性
近期的吉林《平安經》事件證明了言語邏輯的重要性。如果沒有人敢站出來說這是有問題的,如果所有人都鼓起了熱烈的掌聲,我們的下一代可能就不會去質疑這種現象,漸漸地,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少,人就喪失了人的基本理性。
在揭露《平安經》事件之前,不乏當地媒體人、學者的拜讀吹捧,讓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悲。古往今來,為了保持理性奔走吶喊的中國人不在少數,希望在未來的偉大復興道路上,他們的路能越走越寬。遺憾的是,我應該永遠無法成為這樣的人,畢竟只要領導威脅取消免費的下午茶,我可能就會立刻改變我的思想,我注定是一個連微小利益的考驗都經不住的人。毛主席在很多年前,就看透了我這樣的人。
2)正確認識概率和因果
我們一般在論證時,都會引用多論據對論點進行論證。最常見的就是舉例和類比。標準的咨詢方法會限定論據的范圍,重點討論企業的優劣勢與風險、外部環境(政經、社會與科技)。
當然,也有人直接說結論。
來清華經管的第一節課,寧向東教授就說:“經濟學是“經濟學家們研究社會經濟現象背后的邏輯”,所使用的方法體系和不斷累積出來的知識體系。”而學過「初級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對經濟世界、企業發展的解釋,涉及到持續變化、難以復現、多重嵌套的外部影響因素,簡單經濟模型的基本假設不完備、過度簡化,在解釋現實問題時會遇到很多的挑戰。
盡管復雜的數理推導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掌握的,但有兩點我們應該關注:
1. 論證本質是一個概率問題
任何論點→論據的論證都是一個概率問題,如果對論證的認同只是情感認同而非事實認同,可能會嚴重影響業務的發展。
最常見的是:“因為相信,所以看見。”相信很多崇拜阿里的公司都對內部說過這句話,但實際上,絕大多數相信的都失敗了。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只有老板相信,中層假裝相信,底層給錢就“相信”。另一部分原因如《光環效應》提到:“如果只是挑選成功企業并尋找它的共同點,不將其與不成功的公司進行對比,那么將無法找出公司的原則。”
正確認識概率,就是專注在失敗者的過程,因為失敗者才是絕大多數。
2. 縝密研究因果關系
例:由于開始和富婆交往,Eric健身的頻率越來越高了。
解析:典型的因果倒置,大家都知道,Eric是先去健身,才開始和富婆交往的。
因果倒置是業務/數據分析里常見的問題,核心問題是對Feature/指標之間的邏輯關系沒有嚴密的論證。尤其是遞進型的論證,遞進層數越多,概率嵌套越多,論證難度也就越大,任何一環的因果倒置都會讓推導變得毫無意義。
因此,論證因果應該有嚴謹的實驗精神。
互聯網行業常使用「AB測試」作為增長的重要工具,但如果「AB用戶分組」處理不當,樣本的偏好差異過大將無法得出正確的結果,導致局部測試有效,擴大至全量就沒有收益。要保障分組的可用性,需要采用一定的技術方法,推薦閱讀:《滴滴數據驅動利器:AB實驗之分組提效》。
圖:隨機分流人群分組不均示意圖,來自《滴滴數據驅動利器:AB實驗之分組提效》
③ 努力掌握更多的細節
見過不少售賣提升「底層能力」、「思維結構」的課程喜歡大談概念、方法論,很多產品課程、書籍里也會提到,包括:
· 囚徒困境
· 價格歧視
· 交易成本
· 鄧寧-克魯格效應
· 厭惡損失
·……
不可否認,「概念/方法論」是非常好的解釋&構建工具,但它們一般不具有通用性。
面對那些成功的企業,媒體有時會贊揚它們擁有堅定的戰略定力,聚焦核心業務不動搖,獲得了成功。有時則贊揚它們在關鍵的歷史時刻發展了業務的第二曲線,將公司帶到了更高的臺階。實踐證明,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所有的競爭都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輸入大量的細節。
“我做的調查以這次為最大規模。我過去做過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永新、寧岡七個有系統的調查,湖南那五個是大革命時代(一九二七年一月)做的,永新、寧岡兩個是井岡山時代(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做的……
關于中國的富農問題,我還沒有全般了解的時候,同時我對于商業狀況是完全的門外漢,因此下大力來做這個調查。”
毛澤東,《尋烏調查》
掌握細節的過程,也是認知行業的過程。
2018年后古典互聯網向產業靠攏,區別于C端業務短鏈、標準、低切換成本、具有規模效應,產業互聯網對業務認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業者需要面對復雜的供應鏈協同,無止盡的行業細節,低水平的技術杠桿、數據能力,以及傳統B2B生態下的非標問題和資金墊付問題。(有興趣可參考我之前寫的《萬字長文 | 如何做好TOB產品?》)
無論業務形態怎樣變化,持續了解細節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前進,前進
7月2號,賈躍亭發布了一篇《打工創業、重啟人生,帶著我的致歉、感恩和承諾》。
四年前的他也許想不到,閃耀著的聚光燈,會全部轉移到他的微博粉絲張一鳴身上。這個低調的技術男孩,快速成長為中國第一個在互聯網國際化業務中取得巨大成就,以至于被地緣政治阻擋的企業家。
相比于「生態化反」這樣的概念戰略,張一鳴對組織、技術的見解更有邏輯,更加易懂;強大的技術中臺,極致的商業化能力,字節跳動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侵蝕著數億用戶的移動時間。很顯然,他想踏著力氣踩著巨頭的夢想前進。
在抖音的直播間里,羅永浩還在為了還債努力賣貨,他的流量支持越來越少,在WeMedia發布的《直播電商主播6月TOP50榜單》中,羅永浩僅排在第47位,其帶貨銷售量和觀看人數均大幅下滑,帶貨金額只有榜首薇婭的1/50。
7月初,老羅在和清北網校合作的《人生,不止一次高考》中鼓勵年輕人:“如果你沒考上大學那也沒關系,這肯定不是人生的定局,不要為了高考失利就沮喪,就喪失希望,就放棄理想。實際上你們不要因為任何理由而喪失希望和放棄理想。”
我想,很多人迷戀老羅,恰恰不是因為他成功的光環,而是在看過了太多魔幻英雄主義之后,對現實的另一種期待,期待這樣的人也能取得巨大的成就,通過這樣的方式勉勵自己向前,勉勵那些默默無聞、普普通通的人,在經歷無數挫折之后,繼續向前。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