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時代報告劇《在一起》:記錄特殊時期的笑與淚
發布會現場合影。
發布會上,上海廣播電視臺臺長宋炯明在發言中提到,2019年以來,廣電總局開創性地啟動電視劇創作生產播出全流程管理,時代報告劇《在一起》就是在這一管理模式下最先面世的作品。據他介紹,《在一起》創新了中國電視劇的制播速度,將做到“當年策劃、當年制作、當年播出”。該劇采用單元短劇形式,以20集篇幅呈現10個單元故事,集結了14位知名導演,19位優秀編劇,50多位實力演員,“可以說這是中國電視劇生產能力上,最富有創作能力的夢之隊的集結。”目前《在一起》的最后一個單元故事《決戰火神山》已經拍攝完成。
隨后,《在一起》的主創們向大家分享了這次創作中難忘的細節和感想。《擺渡人》單元聚焦外賣小哥在疫情期間主動擔負起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的責任,從而表現了平凡中的偉大。編劇高璇、任寶茹表示,在采風期間,她們采訪了許多外賣小哥,被他們的故事深深打動。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他們給病人的家屬送免疫球蛋白,給急癥室的醫生護士送食物,“他說,我們干的事和平時一樣,只不過特殊時期我們堅持在干,才顯得好像有點不平凡。這個話讓我們很感動。”高璇說道,“他們可以選擇不接(單)的,但是他們都接了,他們真的是我們的英雄”。
疫情期間,火神山、雷神山兩座醫院的建設堪稱奇跡。《決戰火神山》作為其中的一個單元就書寫了建設者們是如何和疫情爭分奪秒的賽跑。《決戰火神山》也是《在一起》中最后一個開拍的單元。陳數此次在其中扮演一位軍醫,大年三十進入武漢,在地方醫院工作十天之后,成為第一批進入火神山的部隊醫護人員,“角色的雙重身份,既是醫務工作者,又是軍人,在表演上對我來說也是雙重的考驗。”
如果說火神山這樣的醫院是抗疫第一戰線,那么“流調”(流行病學調查)就是第二戰線,流調員們和社會志愿者一起守護住了千百座城市。《搜索24小時》便是圍繞流調員們如何在24小時內鎖定0號病人展開故事。導演劉江表示,這個故事風格上會有一些懸疑劇的緊張感。“我接到任務時,已經在家里呆了半年多了,但時時刻刻在被逆行者們感動著,我們吃著年夜飯,他們奔赴武漢。后來得知有這個機會,我們是非常高興地接了任務。”劉江說。
《武漢人》講述的是社區工作者們的故事,疫情期間,這些社區工作者們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以上,小區封閉后,他們每天睡在辦公室里面。這個單元的導演楊陽、主演張萌出席發布會。張萌此次與奚美娟搭檔,飾演一對婆媳。戲中,張萌的角色感染了新冠肺炎,先生和孩子被困小區外,與本來有點隔閡的婆婆兩人相依為命,共度難關。張萌推薦:“這個故事離我們每個人都非常近,是一部直接而珍貴的作品。” 楊陽表示,《武漢人》是十個單元中角色最多的故事之一,“如何把人與人之間雞毛蒜皮的小事,拍得有情有義,有笑有淚,直擊人心,對我們來說很大的挑戰。”編劇周萌則表示,這個故事中的每一個人都是非常平凡的,他們的工作也是平凡瑣碎的。“但在特殊的時期,恰恰是這些平凡瑣碎,甚至不起眼的細節,最能產生打動人的內容,我們作為創作者,應該書寫和記錄他們。”
汪俊執導的《方艙》,顧名思義,講述方艙醫院里的悲歡,“‘方艙’雖然小,但卻是疫情期間,中國社會的縮影,里面病人、醫生、護士,他們之間的互動都很生動,雖然這個空間很狹小,但是情緒的類型非常豐富,創作空間很大。”
《我叫大連》的創作動機是源自一個真實故事:疫情期間,一位來自大連的年輕人本來要去長沙,陰差陽錯留在了武漢,后來成為一名醫院志愿者,被網友形象地稱為“漢囧”。這一單元的導演與編劇都認為,因為故事的主人公設定為普通人,因此,編劇可以在這個角色身上大膽地書寫恐懼,寫逃跑,逃跑之后再回去,成為真正的志愿者,“我們從這里面看到普通人身上的光芒”。
演員海清在《口罩》單元中飾演一位疫情中轉而生產口罩的服裝廠老板。海清回憶,在象山拍一場很動情的戲時,大家穿著羽絨服,體表達到56、57度,晚上一絲風也沒有,“本來雜念挺多的,結果一開機,我和董璇說著臺詞,就淚如雨下,換機位再拍,還是哭成了傻子。因為我們了解當時全國上下什么情況,了解一個小小的口罩關系到多少人的性命,我們沒辦法不投入其中。那種感受真的是非常難忘的。”
“我們十個故事都是基于最真實最感人的故事,進行的改編和提煉。哪怕我們做不到像紀錄片一樣真實震撼,但藝術工作者不能放棄自己的責任和使命,電視劇不能被時代落得太遠。”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高長力說道。
據悉,截至8月6日,《在一起》的10個單元故事當中,已經有9個進入后期制作階段,該劇將在10月國慶檔上星播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