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紀錄片 | “藍盒子”之外,武漢的ICU里還有紅黃白
武漢疫期,澎湃新聞共出品了兩支紀錄片,一部由范儉導演的《被遺忘的春天》聚焦社區,武漢的“日常”;而今天推出的另一部《藍盒子》則關注醫院,武漢的“非常”。
抗疫中,醫院永遠是第一主戰場,醫療紀錄片不可缺席。三月中,澎湃新聞團隊深入武漢醫院“紅區”,45天真實記錄發生在那里的生死無常與日夜守護。
紀錄片《藍盒子》海報
出品 / 澎湃新聞
武漢市肺科醫院是當地最后的七家新冠肺炎定點醫院之一。抗疫百日,位于醫院13樓的ICU病房,共收治了81名急危重癥患者,留下了81個藍色的病例盒。“一個盒子,就是一條命。”ICU主任胡明和援鄂專家一道,為患者的生命擺渡,而當病房外的世界蘇醒,患者們仍然在與病毒對抗,在充滿挑戰的愈后康復路上一步步前行。
觀看紀錄片《藍盒子》(39:29)
來到武漢時,已是三月中旬,疫情帶來的至暗逐漸褪去,那些更為外顯、到達頂峰的情緒,也在抗疫的拉鋸中被磨平。在我的預期中,并不希望這是一個僅僅關于醫護人員“逆行抗疫”的故事。在疫情的下半場開始拍攝,我想以疫情下的醫院為一個故事空間,串聯起醫生、患者如何走出疫情的拉扯。
影片截圖,ICU“最艱苦的階段”
帶著一些預設,進入醫院和ICU拍攝是有風險的。我們的所見并非如同預期,但也同樣足夠觸及自己的內心。完成這部紀錄片之后,當再回過頭去瀏覽硬盤中2萬多分鐘的素材時,我們才在冷峻的ICU內,看到了其中不同的色彩:紅色,黃色,白色,當然還有藍色。
這些色彩里,包含了不少故事,有些是我們未能剪輯進入成片的。
紅
在新冠疫情之下,被病毒所污染之處被稱為“紅區”。從三月中旬到四月末,我們開始日常出入于“紅區”內外,無論從視覺還是聽覺上,都能真切地感知這兩個空間的變化與差異。
影片截圖,武漢市肺科醫院ICU主任胡明
3月的武漢,一場春雨過后,依然是冷寂的。第一次走進住宿的酒店,絕大多數人都把外衣、外褲和鞋脫在房間外的走廊上。我也被同事反復提醒,要把房間分成半污染區和清潔區,而走廊屬于污染區,而拖鞋也需要準備兩雙,分別放在房間內外。
新冠病毒所帶來的最大恐懼是未知。當時,我們不知道病毒從何起源,如果傳播,又該如何治愈,不知道病情會在何時突然急轉直下,我們也不知道身邊路過的人是否是在潛伏期的感染者……而我,也不知道在酒店中的防控措施是否有效,或者是否并沒有必要。
這種未知帶來的緊張感,蔓延在武漢,使得這座城市變得異常安靜而疏離。
影片截圖,“封城”期的武漢
進入武漢市肺科醫院13樓,穿戴好防護用品,再穿過緩沖區,就可以進入“紅區”。
作為“紅區”的ICU,是嘈雜的,這是用來打破未知的聲音——對講機里的呼叫聲、醫生護士的對話聲、負壓病房通風設備帶來的底噪,伴隨著十數臺生命支持設備,此起彼伏而有節奏感的警報音,“滴滴滴,滴滴”。
在拍攝開始的第三天,我們記錄下了一位ECMO(體外膜肺)病人轉院至肺科醫院ICU的全過程。這位病人被安排到ICU內的一個單間,11床。ECMO病人身上插滿了各種管路,除了ECMO之外,還有CRRT(血濾)和呼吸機,這些管路與病人的動脈、氣管直接相連,轉運需要數十位醫生和護士協力,是一個費力也費心的操作。醫護塞滿了整個單間,相互間幾乎得扯著嗓子才能透過N95口罩,蓋過儀器的蜂鳴聲,完成對話、提醒和指令,如同在戰場上一樣。
影片截圖,緊急接收轉運的ECMO病人
這間ICU的負擔太重了,他們與金銀潭醫院、雷神山醫院等被列為最后階段的7家定點醫院。幾天之內,ICU接收了多位ECMO病人,在這個10張床的病區內,患者幾乎100%插管,最多時收治了7臺ECMO(體外膜肺)病人,另有多名病人同時依靠CRRT(血濾)支持。
嘈雜間,也會聽到嘆息聲。
黃
在ICU,病人離死亡只有一步之遙,能夠走出“紅區”的都是幸存者。
我們拍攝了一次僅有ICU醫生參與的內部會議。在疫情的攻堅階段,定點醫院被要求不計成本地救治急危重癥患者。這場會議的氣氛很凝重,在場的人都明白,即使竭盡努力,有時死亡是不可避免。
而在“紅區”里代表死亡的是黃色的尸袋,和裝有遺物的黃色醫療廢棄物塑料袋。
在肺科醫院ICU里,我們親歷了四位急危重癥病人的離世,“黃色”出現了四次。
影片截圖,11床患者經搶救無效死亡
前面提到的11床病人,在入院一周后病危。午后,醫生已經進入單間進行心肺復蘇搶救。在穿著防護服的情況下,搶救變得更為消耗體力。四位醫生用接力的方式,持續不斷地,進行按壓。但到了下午四點多,“黃色”還是出現了。
在11床對面的另一個單間里,12床的生命同樣令人牽掛。兩天前,六省專家為12床做了武漢第二例VVA-ECMO支持,第一例病人沒有挺過24小時。
當天深夜,12床在接近存活48小時時病危。在“紅區”外的護士站,醫生撥通了病人家屬的電話。通過生命體征的監測,死亡已是可以預知的了。他嘆了口氣,扳著手指告訴我們,這是一天之內第二位離世的病人,而3床可能也只能撐到明天。
影片截圖,一天之內,在病區對門的兩床患者相繼離世
即便如此,“紅區”內的醫生還在進行按壓,努力維持病人的心跳。這是一次超過五個小時的心肺復蘇,醫生還是沒能在凌晨拖住要離去的病人,“這一次疫情,確實生死無常。還有很多竭盡努力了之后,甚至都已經可以預知他什么時間點,但是你看著他沒辦法的,太多了。”
影片截圖,“這一次疫情,確實生死無常”
在最終的成片里,“黃色”并沒有真正出現。我們用了三月末的一場雨后的落櫻,試圖含蓄和克制地表達死亡。
影片截圖,三月末的一場雨后落櫻
離開12床的單間,11床已經進行了徹底的消殺,這個空床位在第二天就會住進新的重癥患者。
白
在ICU,白色是大面積的。白色的防護服和白大褂代表著醫生和護士。
武漢人胡明是肺科醫院ICU的主任。在這個成立于2015年的ICU里,除了胡明以外只有4位醫生,其中3位是90后女醫生。新冠疫情爆發后,他和兩位國家派駐的專家一起,帶領著這批缺少危重癥經驗的年輕醫生和各省援鄂醫療隊,面對肆虐而無常的病毒。
影片截圖,胡明與醫護團隊開會
在疫期,胡明每天就睡在醫院7樓,那里的病房被院方騰空供醫護人員休息。他不敢離開醫院回到酒店,怕有突發狀況不能及時趕到。疫情管控的制度下,他更不可能回家。胡明的妻子王潔是同院發熱門診的護士長,出入“紅區”的夫妻二人只能把兒子豆豆送到爺爺家暫住。
豆豆有些“埋怨”自己的爸爸總是不回家,“我二月份問你,你說到三月份。三月份問你,你就說到四月份。現在問你,你又說還有兩個月”,這是父子間在疫期為數不多的視頻電話,“我覺得你有點‘騙’的感覺。”
影片截圖,胡明和妻子王潔跟兒子視頻
即使在同院的夫妻之間,每天也未必能見上一面。王潔給丈夫打電話,還得挑一個他可能不在“紅區”的時段,簡單地說上兩句。
只有在查房完畢的深夜,當一切事宜都暫時安排妥當時,胡明才得以偷偷點起一支煙,看看同行間關于新冠的論文,算作是休息和放松的時刻。也是在這些時刻,他和我們聊起,關于他對ICU的理想,關于他對“醫生”與“大夫”的理解,還有帶著些許無奈的堅定信念。
影片截圖,深夜,胡明在辦公室
胡明身上的擔子的確不輕。除了正常的治療工作外,他還亟需把年輕和沒有危重癥救治經驗、ECMO操作的醫生培訓起來。胡明是個急性子,有時年輕醫生對治療沒有頭緒,被訓斥可能是免不了的,他說不能讓病人吃虧。
影片截圖,胡明“訓斥”90后住院醫生陳玉梅
住院醫生陳玉梅是三位90后女醫生之一,沒少挨胡明的罵。一次夜班后的清晨,陳玉梅負責的病人病危,她很沮喪于自己用盡了所有方法,病人的情況還是沒有任何好轉。在和家人的通話中,這位92年的年輕醫生說,當更專業的醫療隊進駐支援時,她愿意退到二線輔助,不是因為勞累,而這樣病人可以得到更好的救治。
影片截圖,陳玉梅和家人通電話
這個小小的ICU里,有上百名本院和各地醫療隊的醫護人員在疫期先后進入“紅區”。內蒙古援鄂醫療隊的醫生偉偉,在撤離武漢前的最后一個夜班時,沒能救回3床的病人。整個上午,除了交流病情,他就沒再和人說話。醫療隊之間在相互磨合時,因為瑣碎的細節發生過頗為激烈的口角。武漢宣布“解封”后,援鄂醫生們歸心似箭,這也在正常不過,他們多數人已在武漢駐院超過60天。
新冠肺炎患者在ICU內清零后,胡明才在四月底再一次見到兒子。胡明計劃等疫情過去之后,帶著全家去拍一張第一張全家福。他也對我們說,自己欣慰于讓一些家庭在疫后還有機會可以拍一張完整的全家福。
藍
一排81個藍色文件盒碼放在護士站內,這里面裝著81份病歷。藍盒子的側邊,是由不同字跡寫下的序號、姓名和床號。新冠肺炎疫期,這家定點醫院的ICU共收治81名急危重癥患者。胡明指向這排文件盒:“這一條,一個盒子,就是一條命。”
影片截圖,81個病歷盒,一個盒子就是一條命
翻開這些病歷,第一個讓醫生看到希望的是楊竑。這位47歲的長江醫院醫生在確診新冠肺炎后,三上三下呼吸機,終于挺到了康復階段。3月末,病情好轉后的楊竑被轉到在ICU二病區繼續治療。
摘下呼吸機之后,由于長期處于氣管切開和鎮靜狀態,楊竑需要恢復說話和肢體的行為能力。而在他可以重新說話之后,這位醫生做的第一件事是翻開手機里的未接來電列表,一一回復。他很看重人情,在得知自己病情加重即將插管時,他交代給妻子黃敏自己與朋友間的人情往來,同為醫生,他明白一旦進入插管階段,自己并不一定能夠從鎮靜中醒來。
影片截圖,住院治療中的楊竑
在4月的康復治療階段,楊竑被轉入武漢第一醫院。轉院途中,黃敏也終于在時隔3個月之后看到了丈夫一眼。
胡定江是在ICU內逐步康復的一位ECMO病人。康復階段,他的情緒總是不好,看著病人逐漸轉出,ICU里的病人越來越少,他有些心急。有時會拉扯還未摘下的呼吸機,身體機能尚未恢復,也不愿與醫生進行簡單的眼神和手勢交流。
影片截圖,陳玉梅鼓勵康復中的胡定江
從深度鎮靜中蘇醒,胡定江的眼神有些空洞,他可能還不知道自己的免疫系統與新冠病毒打了一場慘烈的戰爭,留下的“殘垣斷壁”般的身體機能,“在床上躺了多久,就需要同樣長的時間恢復。”一個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解鎖手機動作,胡定江在醫生的幫助下,從最簡單的抬手握拳,到雙手交叉,最后嘗試了十多次點擊屏幕的動作,才磕磕絆絆地,準確地輸入了鎖屏密碼。
影片截圖,妻子李家慧安慰康復中的丈夫
妻子李家慧的視頻通話才勉強安撫了丈夫的情緒,她也告訴護士,丈夫愛聽一些音樂入眠。在那個午后,僅剩下3位病人的ICU里,已沒有了一個多月前的嘈雜。護士為胡定江播放了一首安眠曲,心電監護儀上的曲線,似乎隨著旋律平順地起伏。
影片截圖,和妻子視頻通話后,胡定江默默留下眼淚
對于胡定江的家庭而言,愈后的道路并不會那么平順。出院后,他可能還需要至少半年時間恢復正常的身體狀態,才有可能回到疫情前在一家大型車企的裝配流水線上。而原本在一家酒店做服務員的李家慧,則在復工后辭去了工作。她想全身心地照顧劫后余生的丈夫,但這也使得普通的打工者家庭在未來的半年之內,沒有了經濟來源。盡管李家慧認為“沒錢就少吃少用”,但當我們和胡明聊起時,他卻有些擔心,“這樣壓力太大,不一定是好事。”
影片截圖,擺放在科室中的病歷盒
新冠清零后的ICU進行了消殺,只剩下81個藍色病歷盒靜靜地排在護士站中,里面裝著一條命,一個家庭,和一個故事。
“解封”后的武漢
走出ICU,在4月8日解封后的武漢,也找回了往日的煙火氣和喧囂,我們試圖在紀錄片的主線間穿插這些市井場景。武漢也如同一位進入ICU的重癥病人,經歷過至暗時刻的苦痛,而今也像胡定江和楊竑一樣,一步步地恢復機能。
紀錄片制作團隊
出品人 |劉永鋼
總策劃 |李智剛 李云芳
導演|楊深來
攝影|吳子熙 楊深來 唐筱嵐
剪輯|唐筱嵐
調色|江勇
設計|張婧冉
鳴謝
武漢市肺科醫院
余陵亭
史含偉
孫湛
魏凡
鄭朝淵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