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紀念丨陳鐸憶沈力:她拿真心換來觀眾的真情
編者按:中國第一位電視播音員、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沈力,因病于7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1958年,25歲的沈力,19歲的陳鐸,一同叩開了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的前身)的大門,成為新中國第一批電視工作者,共同見證了半個多世紀中國電視事業的發展。1980年,在中國電視屏幕上第一次出現了“主持人”這三個字,隨后沈力主持的《為您服務》,趙忠祥主持的《北京中學生智力競賽》,以及陳鐸、虹云主持播講的《話說長江》《話說運河》欄目,又成為其時熒屏熱播的“三駕馬車”……
著名節目主持人、知名朗誦表演藝術家陳鐸現在還記得十幾年前,在上海舉行的2006中國電視主持人盛典 “25年25星”。“那次活動上,沈力、趙忠祥獲得了‘杰出貢獻大獎’。我記得趙忠祥的感言是感謝廣大親愛的觀眾,允許他像一名運動員打滿了全場。沈力的發言是感到天上掉餡兒餅,而且‘這個餡兒餅很大、很重’。我當時也獲獎了,這個獎是沈力大姐親自頒給我的,我要說,這個‘餡兒’才是個驚喜?!苯邮芘炫刃侣動浾邔TL時,陳鐸對彼時的情形歷歷在目。
2006中國電視主持人盛典 “25年25星”,沈力為陳鐸頒獎。本文圖片由受訪人提供。
2020年,時值中國電視主持人行業40周年,年初“國臉”趙忠祥因病去世,如今德高望重的沈力也走了,兩位老同事的離去,陳鐸難掩悲傷。之于沈力,從青絲到白發,陳鐸說自己一直都稱呼她為“老沈”,“她比我大六歲,我比趙忠祥大四歲,我們那會還都叫他‘小趙’?!?/p>
采訪過程中,現年81歲的陳鐸數度哽咽失聲,考慮到受訪者的身體健康,在征得家人同意后適時暫停中止。以下對話分別在7月29日下午、30日清晨兩次進行。
2005年,沈力和陳鐸一起上節目聊中國電視事業的發展。
“熒幕上的她,是中國知識女性的典型形象”
澎湃新聞:沈力是你的老同事,非常猶豫在這樣一個時刻撥通電話。提到她,你會首先想到什么呢?
陳鐸:老沈走了,我覺得首先要對她畢生的志業和成就有一個定格。她對中國電視形象的塑造,是端莊、親切、真誠、文雅、秀麗、溫柔大方的,表現出了中國女性傳統的賢良、善解人意的一面。熒幕上的她,是一種中國知識女性的典型形象。以至于人們一提到她,都會用這樣的一些詞匯去形容。盡管早期電視節目宣傳性很強,她即便是在播報嚴肅新聞的時候,也可以讓人感受到她的這些氣質,令人如沐春風。
老沈是中國第一個正式的電視播音員,在她之前有一些試播是電視劇團承擔的,但提到中國第一位播音員,那就是老沈。那時電視還是個新興事物,廣播是只是聞其聲不見其人,恰恰是電視,既能看到人,又能聽到聲音,一開始和觀眾的距離特別近。
澎湃新聞:沈力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工作期間,著名播音員齊越是她的老師,在你看來這段經歷對她之后在電視節目中出現有何助益?
陳鐸:電視新聞的播法和廣播新聞的播法還有一些不一樣,廣播新聞只要是口齒清楚,語言表達準確,包括標點符號、段落停頓,情感的表情達意要到位,在廣播里面就可以了。對于電視來說,觀眾不光是聽到你的聲音,還能看到你的形象,你的發型、著裝,什么樣的表情,什么樣的態度,坐和站的姿態,大家都會用某種標準去衡量。
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播音,不論是從技術還是藝術角度都是最純正地道的,是毫無疑問的國家隊。沈力原來在文工團是合唱隊員,選中了她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培訓和學習。播音畢竟不同于歌唱和日常說話,播音員是不能做作的,更不能扭捏作態,從事這個職業的人們當然都明白,但要真正在各種環境下做到應付裕如、收放自如,做電視我們之前沒有經驗,要從電臺取經。沈力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接受培訓后,把這些(習得和經驗)又放到了電視播音上來,恰恰就有了她自己的特色。
澎湃新聞:沈力擔任新聞播音的視頻,現在很難找到。那個時代有很多重大新聞需要播報,能否具體介紹下她的播音特色?
陳鐸:她很親切,再怎么重要、有分量的文章,再怎么慷慨激昂的稿子,她都會顯得很親切。這樣的親切,無論是播大文章或者是日常節目,都會讓觀眾覺得離自己不遠。
具體而言,我們對分寸的掌握是不一樣的。當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一些對臺灣海峽的聲明,包括播一些社論,比如“反修”大文章,這些的尺度把握與拿捏絕對是要精準到位的。60年代,彭真市長(時任北京市長)曾對臺里幾位優秀的播音員說,“我寫的稿子,自己念都磕磕巴巴。你們念出來,標點符號都很清楚,而且情感豐富,表達準確?!?/p>
電視同樣是喉舌,同樣需要態度、情感和立場,但那個時候電視技術不很發達,有時候用話外音來播,把文章的內容用字幕打出來,那時字幕都是手寫的。有些重要的文稿經過審查確定以后,完全就把廣播電臺的聲音拿過來用。對于我們電視播音員來說,當時特別重大的評論文章基本沒有承擔過,就在于電臺、電視臺的播音是可以共用的。
上世紀80年代,陳鐸、沈力在青島制鞋企業參觀。
“老沈是一名‘全能運動員’”
澎湃新聞:作為一代人,又是老同事,我記得你曾對我回憶,趙忠祥在臺里的昵稱是“大熊”,你們當年怎么稱呼沈力,有哪些工作之余的情誼和故事可以分享?
陳鐸:我就是稱呼她老沈,一直如此。她比我大六歲,我比趙忠祥大四歲,我們那會還都叫他“小趙”。進臺初期她在電視新聞那邊,我們在電視文藝這邊,分屬不同的部門。那時電視文藝這邊,電視劇沒有錄像(設備),都是直播,平均每個月就要推出一部,工作任務非常繁重,電視新聞那邊就更是如此了。
那個時候電視臺工作條件非常艱苦,稿子沒有現在的提詞器,就是要靠背稿;播音間溫度、濕度的控制根本談不上,大夏天熱得不行,面光、頂光、背景光,各種工作光源有的甚至有幾千瓦,那也不敢開電扇,怕吹散稿子,產生噪音……凡此種種,只能靠各工種齊心協力,克服了很多困難。
在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前身)剛成立的那幾年里,老沈可以說是一名“全能運動員”,新聞、社教、文藝、體育,包括一些大型活動的直播、轉播,都能擔起來。再后來,男播音員來了趙忠祥、白鋼,女播音員有了呂大渝,一點點幫她分擔了任務。老沈是擔任播音組組長。欄目化之后,她作為組長分管《文化生活》欄目,播音就交由更年輕的邢質斌等人了。
老沈轉行編導,擔子其實更重了,因為涉及的面更寬,注意的科目更多,她還是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我看過老沈的采訪,她不會問那些片兒湯話,肯定是做了功課的。《文化生活》當時也是令人耳目一新,深受觀眾歡迎的節目。老沈后來是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書記處書記,這個社會性職務讓她擔任,就在于她有相當的代表性。
澎湃新聞:1980年代初,社會服務類節目開始大放異彩,沈力和《為您服務》,趙忠祥與《北京中學生智力競賽,你同虹云的《話說長江》《話說運河》等節目都成為彼時的熱播,而今的經典。在你看來,《為您服務》如此火爆,都有哪些原因?
陳鐸:你說的這幾個節目,之所以在那個時代出來,并成為經典也好,老百姓喜聞樂見也罷,歸根到底要感謝改革開放,大家的心情更放松、愉悅,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也有了相應的提高。比如老沈就說過,在那之前大家哪穿過綢緞衣服?有了這樣的衣服,怎么去打理?又是個問題。觀眾寫信來問,她就要想辦法去解決。
從《文化生活》到《為您服務》期間,我們倆倒是有了一些工作上的交集。一起去青島做知識競賽,也去東北的國企做類似的節目和論壇,一起感受那時中國企業家們的生龍活虎。1990年時,國家就播音主持設立了“開拓杯”金獎,第一次給廣電系統的從業者評獎。當年五個人獲獎,電視臺(身份)就是沈力、趙忠祥和我。大家非常激動,頒獎典禮上也有演出,趙忠祥和楊瀾表演了一個魔術,我則扮演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奧賽羅演一段戲劇,不成想化好妝走到沈力面前,她竟然沒認出來(笑)。她就是個很單純,很可愛的老大姐。
1990年獲開拓杯特別金獎,左三陳鐸,右二趙忠祥,右一沈力。攝影 黃文
“她是拿真心換來觀眾的真情”
澎湃新聞:沈力55歲時按時退休,60歲時又再次回歸熒屏主持《夕陽紅》,能否回憶下當時的情形?
陳鐸:55歲之于女同志退休是條線,我們后來在一個辦公室,當然知道她就要退休了。我記得當時底下聊天,我說,你別退啊,咱們在一起再多做幾年節目吧。因為那時她不論聲音、健康狀況、思維都很敏捷,而且她經驗那么豐富,三個小年輕也未必頂得上,55歲就退休太可惜了。我記得她語重心長和我講,這里面有很多原因,也覺得對不起丈夫和孩子們,因為她的工作性質,的確沒辦法有時有點地照顧家庭,現在總算有機會 “相夫教子”了,反而勸我要寬心。
她是在不少同事的惋惜聲中離開的,其實最不舍的還是她的觀眾,那些年,全國各地觀眾給她寫了那么多信,有觀眾迷她,一針一線織好毛衣、圍巾送過來……她真是,唉,拿真心換來觀眾的真情,她是一位非常得人心的好人。到后來總算《夕陽紅》又把她請回來,又是一大批一大批的觀眾,老朋友不少,小朋友也很多,深得觀眾喜愛。要說她做的這些節目,她的形象,都會長久地留在人們心里……
2000年12月,“金婚行”聯歡活動,沈力、陳鐸主持。
澎湃新聞:作為著名朗誦藝術家,近些年來你同沈力有沒有一些舞臺上的合作?
陳鐸:沈力作為聲樂演員出身的藝術家,她的聲音自然是很甜美的。表演方面,她沒有參與太多。舞臺上的朗誦當然有過,這是播音主持人的基本功。在《夕陽紅》的節目中,我記得她朗誦過一些《話說長江》的片段,既主持也朗誦。我們一次組織游輪暢游長江三峽,老年人聯歡,很多對金婚、銀婚的老年朋友一起參與,有陳佩斯的父親,陳強夫婦,濮存昕的爸爸——蘇民夫婦,我和老伴,還有沈力同她先生都在上面。她在這里面又是編導又是主持人,穿插著也有表演節目,還是非?;钴S的。
陳鐸夫婦和沈力夫婦一道結伴出游。
當時兩家人一起出游,我們能感受到她到了后頭這個年齡,又有了一個溫暖的家庭,由衷地感到幸福,我們也為她感到高興。幾年前,沒想到她病了,有一陣子我們兩口子想去看她,怎么都聯系不到,著急,后來問她兒子才知道病情。
老沈對中國電視事業是有貢獻的,她自己從來沒有伸手和組織講條件、提要求,甚至曾經承擔了本不該她個人承受的巨大壓力和所謂的“責任”。很多觀眾可能都想象不到,老沈家里很晚才有冰箱,可她早就在《為您服務》里介紹過這些家用電器的維修了。
這些背后的故事,點點滴滴,現在全都涌上來……我們這些老同事都很惦念她,又不敢多去探望她,怕她太激動不利于病情康復,沒想到她還是走了……她是我們的好老師、好大姐、好朋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