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釋新聞 | 亞洲多地暴雨和洪災頻發,全球變暖或是助推力
從印度洋沿岸的印度、孟加拉國和緬甸,到喜馬拉雅山下的不丹和尼泊爾,再到西太平洋的日本,亞洲多國今年夏季都遭遇了嚴重的暴雨和洪災。印度已有至少9個邦出現災情,上百萬人受災;孟加拉官員直言該國三分之一的國土淹在水下;日本的“令和2年7月暴雨”在九州地區引發洪水和山體滑坡,已造成至少70多人死亡。
東亞和南亞每年都會發生暴雨和洪澇災害,但近些年來的災害似乎愈演愈烈。在這背后,是否有共同的“推手”?
7月19日,在距離孟加拉國首都達卡100多公里的福里德布爾,當地居民的房屋淹沒在洪水中。 孟加拉國境內地勢低洼,河流密布。每年6月至9月的季風雨季,洪澇災害經常發生。 新華社發
人口稠密的季風區
眾所周知,東亞和南亞有大面積地區位于地區季風區,每年夏季都會受到來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濕季風控制,而季風常常并不穩定,經常帶來高強度的降雨。
日本今年九州地區的暴雨就與地跨日本、朝鮮半島和中國的梅雨鋒面有關,日本各地一般在五六月入梅,于六七月出梅;南亞的季風則通常從6月持續至9月。在此期間,季風攜帶海洋的豐沛水汽,很容易發生強降水。
地形同樣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譬如孟加拉國,國土主要位于河流三角洲地帶,地勢低洼,河流密布,因此十分容易在強降水的條件下發生洪災。孟加拉國洪水預警中心負責人阿里夫扎曼·布伊揚(Arifuzzaman Bhuiyan)上周表示,孟加拉國三分之一的國土都已經淹在水下。
對于國土約三分之二是山地的日本來說,地形情況則使得暴雨容易引發次生地質災害。據新華社2018年的報道,日本前國土交通省官員、日本砂防滑坡技術中心專務理事大野宏之說,日本地質構造“脆弱”,容易發生山體滑坡和泥石流。今年7月的九州暴雨期間就發生了多起山體滑坡,熊本縣一些地區有許多房屋被泥石流和山體滑坡沖毀。
這是7月4日在直升機上拍攝的日本熊本縣蘆北町發生泥石流災害的部分區域。新華社/共同社
同樣重要的是,東亞和南亞許多地區人口密布,孟加拉國、印度和日本的人口密度均居世界前列。因此自然災害一旦發生,就會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而且隨著近年來人口增多、經濟活動更加密集,同樣等級的災害造成的影響也會更大。據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7月22日發布新聞公告,今年南亞的洪水已造成550人喪生,超過960萬人受影響。
7月19日,在距離孟加拉國首都達卡100多公里的福里德布爾,當地居民的房屋淹沒在洪水中。 孟加拉國境內地勢低洼,河流密布。每年6月至9月的季風雨季,洪澇災害經常發生。 新華社發
全球變暖或加劇暴雨
但人們發現,近年來的暴雨和洪水似乎愈加嚴重。美國《紐約時報》7月的一篇報道指出,近年來南亞季風季發生了越來越多的熱帶氣旋和嚴重的洪水。這又是為什么?
盡管強降水的形成因素很復雜,許多專家認為,全球變暖可能加劇了暴雨災害的頻度和嚴重性。氣候變暖會使得海平面上升、海水和空氣變暖,而溫度每升高1攝氏度,空氣就可以多容納7%的水汽。因此在更溫暖的條件下,蒸發進入大氣中的水汽會增多,空氣水汽含量隨之增高。
據專門報道氣候變化和能源問題的“氣候中心”(Climate Central)新聞網站指出,人為因素導致的全球變暖加劇了最嚴重的強降水現象。隨著氣溫升高,海洋、湖泊和土壤中蒸發的水量增加,大氣中的水汽含量因而變多。所以當暴雨形成時,會有更多的水蒸氣凝結成雨滴,為暴雨的肆虐提供了“彈藥”,隨之而來的洪災可能頻度更高、危害更大。
《紐約時報》引述專家的話報道稱,全球變暖對南亞的降雨模式產生了影響,導致極端降水頻率增加。美國《外交學者》(The Diplomat)雜志7月的一篇文章同樣認為,近年來日本雨季期間受災程度和死亡人數的加劇與全球變暖的影響有關。
7月19日,村民在印度阿薩姆邦莫里加翁的洪水中乘船前行。 印度近日進入季風雨季,多地遭遇暴雨天氣,引發洪澇災害。 新華社/歐新
也有人會問,今年的氣象災害與“大名鼎鼎”的厄爾尼諾現象有關嗎?
實際上,世界氣象組織(WMO)3月時就預測稱,今年發生厄爾尼諾現象的概率較低。但該組織仍警告稱,今年全球多地仍將經歷異常高溫,海洋熱量處于創紀錄的高位。所以即使沒有發生厄爾尼諾現象,全球變暖仍在影響全球的天氣現象。
受此影響的不僅是亞洲季風區。許多專家認為,英國今年2月連遭強風暴襲擊與全球變暖有關。此外,全球變暖引發海平面上升,給沿海城市帶來更頻繁的水災隱患;在另一些地區如西伯利亞,全球變暖引發了高溫和林火。
逐漸變暖的全球氣候或許會在未來導致更多的異常天氣現象。但是如何最大程度上減少自然災害的損失,如何盡可能減緩全球變暖的速度,人類手中仍掌握有主動權。
(實習生王瀟對本文亦有貢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