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畫里的仕女形象
導語
中國古代仕女畫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早期發展,到唐代的繁榮興盛,歷經宋元的拓展,到明清之際發展為重要的藝術類別。
中國畫里的仕女形象
撰稿 | 杜娟 來源|上海中國畫院
所謂仕女:其一,指畫家畫的美人,宋以后多叫士女,后又作仕女;其二,指官僚家庭的婦女。仕女脫胎于先秦時的“士女”。在《尚書·武成》中記載:“肆予東征,綏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玄黃,昭我周王”。《詩經·鄭風·溱洧》也有曰:“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
魏晉時期的仕女畫,最初以古代賢德女子和神話傳說中的女性形象,所繪女子形象多具瘦骨清象、氣度高古的風姿。東晉顧愷之的名作《洛神賦圖》就來自曹植《洛神賦》的藝術想象:“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東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宋摹本局部)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圖(局部)
至唐代,仕女畫的藝術創作進入輝煌時期。唐代朱景玄所著《唐朝名畫錄》一書中提到周昉、陳閎、張萱、程修已、高云、譚皎、蕭溱、樂峻、張涉、張容、李湊等皆擅長畫“仕女”。這一時期仕女畫中的女子形象,更多帶有大唐開放包容的風尚,體態面容飽滿豐腴,凸顯唐代盛世之下的華貴之氣。代表作有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張萱的《搗練圖》等。
唐 張萱 搗練圖(局部)
宋代時候,仕女畫題材有所創新,開始出現底層婦女的形象,畫法更加寫實,人物造型更準確,比例協調。如牟益的《搗衣圖》,王居正《紡車圖》等。至宋朝中期,“仕女”一詞被廣泛使用。在《圖畫見聞志》中,郭若虛稱周文矩:“工畫人物車馬,尤工仕女”。
下圖請橫屏觀看
南宋 牟益 搗衣圖(局部)
至元代,由于時局動蕩,文人墨客的創作較遠離現實,仕女畫創作不復前朝盛況。題材方面也多取自文學歷史典籍,仕女形象更吸取唐代風格。如周朗所繪《杜秋圖》,衛九鼎《洛神圖》。
明清時期,仕女畫有了文人畫家的參與,再度興盛,并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一方面,發達的戲劇、小說創作和傳播,為仕女畫提供了更多的題材,仕女畫開始走向世俗化;另一方面,仕女形象更加唯美柔弱,端莊嫻雅。比如明吳偉的《武陵春圖》,文徵明的《湘君湘夫人圖》,仇英的《貴妃曉妝圖》,此外還有明陳洪綬、尤求和顧見龍等多位名家。但到了清代,追求一種病態的畸形美成為畫家的一種趨向。這種追求體現女子嬌弱無力的“病態美人”形象的仕女畫,反映了男性對女性的審美觀,也折射出了女性地位在明清愈來愈嚴苛的禮教之下的低下。
明 文徵明 湘君湘夫人圖
湘君湘夫人圖(局部)
后來者對這種病態審美觀不乏批評之聲。張庚在《國朝畫徵錄》中這樣寫道:“古人畫仕女,立體或坐或行,或立或臥,皆質樸而神韻自然嫵媚。今之畫者,務求新艷,妄極彎環罄折之態,何異梨園弟子登場演劇與倡女媚人也,直令人見之欲嘔”。其所批評的就是這種流弊。
明代詩人丘吉曾有《仕女》一詩,頗能體現仕女畫的意境:
絲抽霜藕織仙衣,立近芭蕉怨落暉。
踏破綠苔羅襪冷,宮前昨夜有霜飛。
中國古代仕女畫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早期發展,到唐代的繁榮興盛,歷經宋元的拓展,到明清之際發展為重要的藝術類別。藝術對女性的關注從來沒有停止過,仕女畫的創作千年來所積累的藝術經驗與價值也蔚為大觀,隨著社會對女性審美要求的變化和歷代女性社會地位的變遷,中國畫中的仕女形象映射出的是不同時代社會的女性風貌,以及當時人的審美意趣與形象塑造。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