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國興衰與中世紀歷史的見證:圣索菲亞大教堂的前世今生
最近,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簽署法令,改變著名的圣索菲亞大教堂的用途,由博物館變為清真寺。一千五百多年來,這座位于伊斯坦布爾的偉大建筑,由建成之初的大教堂,變為清真寺,而后改成博物館,今天又重新成為清真寺。其中經歷的坎坷命運,也是文明變遷的寫照。
圣索菲亞大教堂俯瞰著歐亞分割線博斯普魯斯海峽圣索菲亞大教堂的由來
圣索菲亞大教堂雖然是今天土耳其最著名的歷史古跡之一,但卻不是土耳其人建造的,而是羅馬帝國時代各族人民智慧與勞動的結晶。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橫跨歐亞的博斯普魯斯海峽之濱建立了新的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這座城市在20世紀被正式稱為伊斯坦布爾)。在大興土木建造新都的工程中,當然也少不了修建教堂的計劃,因為雖然當時基督教還未正式成為帝國的國教,但已經得到了皇帝的大力扶持。
公元360年,在君士坦丁大帝之子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的主持下,緊鄰宮殿區的土地上建成了第一座圣索菲亞大教堂。之所以取名“圣索菲亞”,是因為教堂供奉的是上帝的圣智,而“智慧”一詞在羅馬帝國東部的通行語言希臘語中就是“索菲亞”(Σοφ?α),它與后來多達八位的“圣索菲亞”女圣徒們并無關系。由于圣索菲亞教堂是該城當時規模最宏大的教堂,因此也被直接稱為“偉大教堂”(Μεγ?λη Εκκλησ?α),并成為了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又稱牧首)的主教座堂。公元404年,在一場主教與皇后的紛爭中,它被暴民們付之一炬,蕩然無存。
在東正教信仰中,“圣智”等同于“邏各斯”,中文也常被翻譯為“道”。道成肉身,指的是耶穌基督降世為人,因此供奉圣智的圣索菲亞大教堂有其專屬的教堂慶典,即耶穌基督的生日“圣誕節”公元415年,在皇帝狄奧多西二世的主持下,第二座圣索菲亞大教堂在原址的廢墟上重建起來。它和它的前身一樣,也是一座巴西利卡的教堂,建筑寬度52米,木制屋頂,其中充滿了金銀制成的圣物。可是好景不長,公元532年1月,君士坦丁城發生了一場反對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的“尼卡暴動”,圣索菲亞大教堂——連同半個城市——都被燒得片瓦不留。查士丁尼大帝很快鎮壓了暴動,并在同年2月開始了雄心勃勃的重建計劃。
一座典型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巴西利卡是源于古羅馬的一種建筑形式,一般是長方形的建筑外圍有一圈廊柱。早期的基督教堂幾乎都是巴西利卡式樣的公元537年12月27日,第三座圣索菲亞大教堂終于拔地而起,比原先的兩座雄偉壯麗得多,也構成了今天世人所見大教堂的主體建筑。它由兩位希臘建筑師伊西多爾和安提莫斯設計和主持建造。各種珍貴的建筑材料從帝國的四面八方被運到首都。教堂建筑包容了希臘的科林斯石柱,羅馬的砂漿混凝土技術,以及拜占庭的磚石結構,其基礎形制仍然是巴西利卡式樣,但有了許多的創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根據希臘數學家希羅的數學模型建構起來的巨大穹頂,這是彼時工程技術上的奇跡,也被認為是拜占庭建筑的代表性杰作。教堂的內部還裝飾有富麗堂皇的彩色大理石、斑巖和金碧輝煌的馬賽克鑲嵌畫,使得查士丁尼大帝不由贊嘆它已經超過了所羅門的圣殿。在16世紀西班牙的塞維利亞圣母主教座堂建成之前,圣索菲亞大教堂在近千年的時期中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圣索菲亞大教堂建成以后,舉行了盛大的落成儀式,查士丁尼大帝向城內的窮苦百姓分發了小麥牛羊等食物,歡慶活動長達數天。7世紀的一份文獻記載,當時教堂內的神職人員多達600名,除了基督教的禮拜儀式以及各種慶典活動以外,它還見證了東羅馬皇帝加冕典禮等重要的國家活動。公元726年開始,東羅馬帝國經歷了一場夾雜著政治斗爭的“圣像破壞運動”,反對在基督教中使用偶像的一派摧毀了基督教堂中的圣像、馬賽克鑲嵌畫、壁畫以及雕塑,圣索菲亞大教堂中的藝術珍品也無法幸免,直到843年這場狂熱的運動塵埃落定,大教堂才又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藝術家,以他們的畢生才華,嘔心瀝血,把這座榮耀上帝智慧的教堂同時化作了藝術的殿堂。
中世紀歷史的見證
1054年,圣索菲亞大教堂見證了東西教會大分裂的歷史事件。以羅馬教皇為首的西方教會和以君士坦丁堡牧首為首的東方教會自四世紀以來就紛爭不斷,1054年7月14日,羅馬大主教的特使宏伯特一行人氣勢洶洶地走進圣索菲亞大教堂,直接把一份敕書交給了君士坦丁堡牧首,宣布把牧首以及東方教會的大主教們一律開除教籍,在教堂門口,宏伯特跺了跺腳,說道“愿我主評判我輩!”隨即揚長而去。牧首當然也不肯示弱,當即燒毀了敕書,并宣布把羅馬教皇開除教籍,這一事件標志著基督教正式分裂為羅馬天主教與希臘東正教,直至今日。也正是從這一天開始,圣索菲亞大教堂成為了一座希臘東正教堂。至于為什么在東正教前還習慣性地冠以“希臘”這一稱謂,是因為東羅馬帝國的語言、文化和宗教,甚至人口組成,都是希臘化的,這也是為什么時至今日,游客們在圣索菲亞大教堂殘存基督教藝術品上所看見的文字都是希臘語。
東西教會大分裂不僅是宗教事件,更有其深層的政治、經濟、文化根源
教會分裂之后,天主教徒與東正教徒的爭端仍然威脅著圣索菲亞大教堂。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來自威尼斯、法蘭西等西歐國家的天主教徒們違背了不侵犯基督徒的誓言,垂涎于君士坦丁堡的財富,進攻并占領了這座基督徒的城市,圣索菲亞大教堂也被大肆洗劫并破壞,很多圣物都被劫掠到了西方各地。這些圣物不僅有著宗教意義,往往本身就由金銀寶石等制成,價值連城。
10世紀大天使米迦勒的圣像,由黃金和寶石制成,被十字軍從圣索菲亞大教堂搶到了威尼斯,現存于威尼斯圣馬可大教堂內1204至1261年,由于十字軍占領了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亞大教堂也由東正教堂暫時變成了天主教堂。當1261年東羅馬皇帝重新奪回了該城之后,大教堂也已經破敗不堪。此時帝國外敵入侵不斷,國勢衰微,雖然幾經增建和修復,但這座曾經恢弘的建筑彼時已經顯出頹勢,它的破敗似乎預示著東羅馬帝國的國運已盡。
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土耳其人攻下了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奧斯曼兵臨城下之時,城內驚恐的人們紛紛逃進圣索菲亞大教堂避難,因為按照中世紀的習慣法,逃進教堂的罪犯可以獲得教堂的庇護赦免。然而,奧斯曼的征服者,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并沒有如此仁慈,軍隊入城以后,他下令土耳其軍隊可以盡情掠奪搶劫三天,圣索菲亞大教堂也不能幸免,教堂內所藏的珍寶被洗劫一空,躲在教堂內的平民被奧斯曼土耳其人區分開來,老弱病殘者一律被殺,青少年則淪為奴隸被買賣。三天以后,當穆罕默德二世走進這座大教堂時,他立刻宣布將圣索菲亞大教堂改變為清真寺,這是奧斯曼帝國將眾多教堂改為清真寺的政策中最為著名的一例。1453年6月1日,作為清真寺的圣索菲亞大教堂內第一次進行了伊斯蘭教的禮拜,新奧斯曼帝國的主人默罕默德二世參加了這場主麻日聚禮。
奧斯曼土耳其的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進入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亞的命運將要經歷一次重要轉折由于當時的建筑已經相當殘破,蘇丹下令從數千家商戶中收取資金以修繕圣索菲亞清真寺,著名的大巴扎的商戶也要出資。當然,在修整一新的清真寺中,一切帶有基督教的痕跡,比如耶穌、圣母瑪利亞、圣徒的壁畫以及馬賽克鑲嵌畫都被盡力粉飾遮蓋或拆除破壞。在奧斯曼帝國時期,伊斯蘭教的象征被陸續不斷地添加到這座建筑上去,比如在建筑內外中增建了米哈拉布、敏拜爾、宣禮塔、蘇丹樓座、伊斯蘭學校等。19世紀中葉的大修中,建筑的大廳里懸掛上了巨大的金字圓牌,上面刻寫著真主、先知默罕默德、前四位哈里發以及穆罕默德兩個孫子的名字,出自奧斯曼詩人兼書法家厄芬迪的手筆,至今仍然吸引著游客們的目光。在這場大修中,清真寺的主要建筑也得到了加固,很多裝飾被更換一新,同時也增建了長廊和計時大樓等附加建筑。
圣索菲亞清真寺中懸掛的金字圓牌人類文明的見證
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在奧斯曼帝國的廢墟上建立了起來,土耳其首任總統凱末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試圖將土耳其變成一個現代的世俗共和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35年凱末爾下達法令將圣索菲亞清真寺改建為博物館,很多在奧斯曼時期被覆蓋和破壞的基督教藝術品——主要是馬賽克鑲嵌畫——得到了修復,并在土耳其以及世界各國考古學家的努力下重見天日。
20世紀90年代,在土耳其文化部的主持下,圣索菲亞博物館的穹頂以及主要建筑以全新的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固和修繕。博物館每年吸引近33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是土耳其最負盛名的旅游景點之一,也是伊斯坦布爾的地標建筑之一。在這座博物館,人們可以看到基督教的精美馬賽克鑲嵌畫藝術,包括花卉、鳥類以及人物的圖案,最早可以追溯到6世紀查士丁尼大帝時期,當然,還有奧斯曼時期伊斯蘭風格的雕花裝飾和瓷磚裝飾,美輪美奐。博物館的建筑融匯了一千五百年之中各個時代各個民族各個建筑師的智慧與心血,他們的勞動成果共同凝結成為了這座見證人類文明的偉大博物館。
“三圣像馬賽克”,畫像中IC和XC的字母正是希臘語中“耶穌基督”的縮寫。圣索菲亞博物館的一大類展品就是基督教的鑲嵌畫藝術,它們大多數是在10-12世紀創作而成。在其清真寺時代,奧斯曼土耳其人雖然覆蓋了大多數的鑲嵌畫,但由于工程浩大,也有一些鑲嵌畫被留存了下來。19世紀和20世紀的大修中,來自瑞士和美國的修復團隊重現了很多曾被遮蓋的馬賽克,但為了保護覆蓋其上的伊斯蘭藝術,很多鑲嵌畫未能復原。現在呈現在時人面前最著名的一副基督教鑲嵌畫是“三圣像馬賽克”,畫面下方已經被嚴重損毀,但在畫面上方仍然能看到中央的耶穌基督,面容慈愛,神情悲憫,色調柔和,畫面細膩,其兩側是圣母瑪利亞和施洗者約翰,他們正在祈禱懇求基督能在最后的審判中憐憫人類的罪孽。這副馬賽克據考證是1261年的作品,以紀念圣索菲亞大教堂從天主教回歸到東正教信仰,它被認為是拜占庭藝術的巔峰之作雖然堅守世俗主義的土耳其國父凱末爾不允許在圣索菲亞博物館進行任何的宗教儀式,但從2006年開始,土耳其政府由于政策調整的原因,開了一些“小窗口”,開辟小室供內部工作人員祈禱使用。2013年,土耳其政府試圖將圣索菲亞博物館恢復為清真寺的腳步逐漸加快,當年博物館的宣禮塔開始了每日叫拜的功能,2016年博物館內首次舉行了穆斯林祈禱,很快一些土耳其的民間組織也紛紛站出來呼吁將其變為清真寺。這相應地激起了世界各地基督徒的不滿,一些基督徒開始要求使博物館恢復成教堂,也就是其建成之初的用途。而在幾天前的7月10日,土耳其正式通過法令,廢除了圣索菲亞大教堂的博物館地位,重新成為清真寺。這得到了大部分土耳其人的擁護,但也有許多土耳其人并不贊同。同時,全世界大多數基督教組織也紛紛對此決定“表示遺憾”。
2020年5月29日,土耳其政府在圣索菲亞博物館舉行伊斯蘭祈禱儀式,慶祝奧斯曼帝國攻占君士坦丁堡567周年,土耳其電視臺進行了直播然而,無論是大教堂、博物館還是清真寺,“圣索菲亞”也就是“圣智”這個名稱在一千五百多年來都未曾更改,這個名稱本身就在時刻提醒著我們:敬畏整個人類的歷史,尊重整個人類創造出來的燦爛文明,這也許才是人類應該追求的真正的“智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