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煙臺市牟平區玉林店鎮初級中學于環:把學生引向明天
山東有各類學校3.77萬所,各類在校生1989萬人,教職工150萬人,其中不乏有許多優秀的教師、校長,還有培養出許多國之棟梁的名校,為了宣傳典型、表彰先進,山東省教育廳聯合鳳凰網共同發起“齊魯名師·名校·名校長高端訪談”系列活動。通過名校巡禮、名師訪談、對話名校長系列主題活動,從濟南啟動,16個地市巡禮,充分展現各地市各高校的發展歷程,分享教書育人的經驗成果,發掘辦學治校的先進理念,積極打造齊魯名師、名校、名校長這三名工程、三名品牌、三名亮點。
待16個地市訪談結束后,將“圍繞總結示范新成果,服務山東教育新發展”,做好活動成果的提煉總結,好的經驗做法在全省進行推廣,把“一枝獨秀”變成“滿園春色”,讓高端訪談活動成為響當當的教育宣傳品牌。
作者 | 徐佳
編輯 | 刁博雅
攝影 | 王金奎、景浩恒
“山道彎彎,崎嶇狹窄,它從山里通向山外,連接山里山外兩個世界。我啊,愿做那吹笛的人,將牧童引向更明媚的未來……”于環在上完她人生中第一堂課后在日記本上如是寫道,那一年她23歲。
對于23歲的于環來說,青春是美麗的,但一個人的青春可以平庸無奇,也可以綻放出美麗的火花;可以因虛度而懊悔,也可以用結結實實的步子,走到輝煌壯麗的成年。在這樣的人生信條指引下,于環用自己的教育初心栽得桃李滿園。
從1997年大學畢業扎根鄉土,到堅守初心培育祖國幼苗碩果累累,從事鄉村教育20幾年,于環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堅實的腳印,寫滿了勤奮、謙遜、嚴謹和求實。
莽莽鄉野,鏗鏘承諾,一個人,一支粉筆,一方講臺,為了一群孩子,如果說讀書是大山里孩子唯一的希望,那么于環就是點亮這份希望的一盞明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煙臺市牟平區玉林店鎮初級中學于環,一個用信念和生命托起鄉村孩子希望的老師。
扎根鄉土,落葉歸根
把最美的年華獻給鄉村講臺
在農村,孩子大多夢想著長大后能夠走出大山,看一看山外的精彩世界,父母們也都期望著自己的孩子能夠通過教育改變命運,脫離那片貧瘠的土地。可是,有這樣一些孩子從小將自己的夢想與這片大山、這片土地緊緊相連,煙臺市牟平區玉林店鎮初級中學教師于環就是這其中的典型代表。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于環,在家中排行老三,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小時候于環的媽媽就經常對她說,“你看你長的這么瘦小,干地里的活怎么能行呢,一定要好好學習,以后的日子才有盼頭”。隨著年紀漸長,母親的“嘮叨”在于環稚嫩的孩童心中開始萌芽,她知道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改變命運。
上了小學后,老師又給于環打開了一片知識的新天地。在于環的心里,老師就像是一個“百寶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不通曉,從老師那里于環也學到了很多從父母那里學不到的知識,也在那時一顆理想的種子開始生根。上了初中后,于環結識了一位又一位優秀的教師,在知識的灌溉下,她開始茁壯成長,有時候聽到老師們驕傲的和她們說著自己曾經教過的學生在哪里獲得了什么成就時,于環發現,老師們的眼中閃爍著“驕傲”的光芒,那份光芒在她看來是作為一名教師的成就感。自此,于環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理想。
1997年大學畢業的于環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成為一名鄉村教師,因為在她的心里,她的血液和靈魂早已和這片土地融為一體,她要用自己的畢生去浸潤這片土地上的幼童,于環說。
做“吹笛人”
把孩子們引向山外
1997年大學畢業后,懷揣著對教育的一片赤誠,于環來到了煙臺市的一個小村莊,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開啟了她的教育生涯。
猶記第一堂課,于環一踏進教室,她看到的是一張張“灰頭土臉”的面孔,臉臟臟的,手臟臟的,頭發也亂亂的,有的學生還耷拉著鼻涕,看到新老師的到來,學生們也充滿著好奇,轉過來轉過去,嘰嘰喳喳的說個不停,面對著一雙雙充滿著好奇的眼睛,于環的第一堂并沒有按照準備的教案來,而是走下講臺,和一個個晃來晃去的小腦袋圍坐在一圈開始聊天。通過交流,于環發現學生們對這個年輕漂亮又操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老師充滿了喜愛,很快于環就和學生們熟絡起來,當下課于環馬上要走出教室時,一個小男孩追上來對她說,“老師你要是能一直在這教我們就好了”,一句簡單的話語,卻讓于環的心里翻江倒海,也正是這幫天真稚嫩的孩童讓于環下定決心,要在這里一直干下去,把這些孩子帶好,培養成人成才。
“我不能走,這里條件艱苦,沒人愿意來教書。每當我看見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就覺得再苦再累都值得。”交流過程中,于環話不多,卻句句樸實動人。
在當時,農村學校不僅硬件設施薄弱,在教師資源上也相對缺乏,因此每位老師的課程也十分繁重,當時于環一人就擔任著全班的語文數學美術等多門學科的教學工作,即便這樣,她也從沒有一句怨言。
2001年,于環被抽調到煙臺市牟平區玉林店鎮初級中學擔任化學老師,由于于環此前一直從事小學基礎教育,一下被安排教畢業年級的化學,對于于環來說,既是一份肯定也是一份鞭策。
作為一名文科生,本就對化學學習不是很深入,而且還是教畢業班,一股腦的壓力朝于環撲來,但是這個堅韌的年輕教師,并沒有因此而氣餒,而是化壓力為動力,只要一有空于環就會輪著去聽老教師上課,自己還會買一些光盤,晚上回到宿舍反復觀看,利用自己一切能利用的資源并且反復利用,于環表示,雖然一節課只有45分鐘,但要上好一節課卻需要付出畢生的精力,因為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筆耕不輟,寓真于教
技精于道,靜守于心
鶴發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新花。從教20多年來,于環一路摸索,一路灌溉,她用熱愛與專注點燃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做起了學生們與知識之間的催化劑。
眾所周知,化學是一門相對抽象、枯燥的學科。要把這門學科講的生動透徹,讓學生喜歡,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打破學生們對化學的刻板印象,她會在學生們剛剛接觸化學的時候就開始助燃學生們的學習熱情,而做實驗就是一個很好的興趣“催化劑”,對于很多化學老師來說,一堂實驗課要花一上午時間去準備,配藥品擺藥品等等,十分浪費學時,而對于于環來說,只要學生喜歡,就去做,瓶吞雞蛋,干癟的氣球在錐形瓶中膨脹變大,斜向下、豎直向上放置燃著的火柴測試火苗大小,在于環看來動手做實驗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鍛煉學生們主動思考,探究的能力,讓學生不僅僅停留在死記硬背中,所以在于環的課堂上,書上有的實驗要做,書上沒有的實驗創造條件去做。
于于環而言,她最常對學生們說的一句話就是,化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它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我們家里的廚房就是個小型實驗室,柴米油鹽醬醋,牙膏、鐵釘,只要我們能想到的都可以成為實驗的對象,也正是這些夠得著的小事物開啟了一個個學生化學興趣的大門,從此愛上這門學科。
在實驗中實驗儀器炸裂破碎是常有的事,每每這時,于環不但不會責備學生,反而會以此為契機,讓學生思考造成儀器損壞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更好地改進實驗操作。這種抓住課堂上臨時生成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向更深層次探究的做法,不僅保護了損壞儀器學生的膽怯心理更促進了學生學習活動真實有效地發生著。師德凝重,師愛無言,教學多年于環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作為一名教師的涵養與堅守。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扎根鄉村教育20余載,韶華逝去,雙鬢染霜,于環從曾經的意氣風發到如今的華發早生,期間也見證了鄉村教育的發展,作為煙臺市人大代表,她也一直心守鄉村教育,教學硬件設施改善,教育均衡發展,加強農村教師師資隊伍建設,一樁樁一件件于環都記掛在心里,付諸在行動里,守望著一個個渴望被知識浸潤的孩子們,為鄉村教育做著自己的努力。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