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做一名男護士,是什么體驗?
原創 吳靖季敏華 八點健聞
在以女性為主的護士群體中,男護士是“珍稀物種”,目前全國男護士比例約為2%。作為中國護理專業佼佼者的協和護理系,每屆的男生加起來也不過十來名。還有不少人畢業后轉行。
婦科、產科等科室,男護士幾乎都會面臨排斥,甚至被女病人“轟出去”。
雖然處境尷尬,也有男護士做得很出色。他們在急診、ICU、精神科等科室發揮著特別的作用。
今年去武漢支援抗疫的2.86萬名護士中,男護士占比達到11%。
一個年長男護士的往事里,常會有學醫而不得的遺憾,又或是專業被調劑的無奈。更無奈的,是在上百年時間里都以女性為主的護士群體中,“男護士”的尷尬處境。
程艮一心想學醫,1996年高考時,第一志愿填本省的浙江醫科大學,差了6分。后來沖著學校的名氣,到了北京協和醫科大學護理系。
當時,男生學護理,一般人難以想象,有很大可能會受到嘲笑。失意、煩悶了一段時間后,大一下學期,程艮和室友們甚至開始自學其他專業,為轉型謀出路。室友買回一堆法律專業書,程艮則下決定自修心理學。
協和護理系雖是中國護理專業的佼佼者,在當年也無法打撈起一部分男學生的夢想。協和每屆護理系男生也少得可憐,專科加本科,不同年級男生總共不過十來個。
二十多年過去,程艮的室友,一個去了大學教護理,一個考了醫生執照,又成了某醫院教育部主任。比程艮年長的學長,還有的早早退學,出海經商。
程艮卻成了一位精神科男護士,一做就是20年。像程艮一樣堅持下來的男護士,在骨科、ICU、手術室、急診科、精神科等科室,發揮著獨到的作用。
“去掉男,你就叫我護士把,我希望以后護士沒有性別之分”。程艮說。
“啊,竟然還有男護士?”
剛入學的時候,性格內向的程艮一度很害怕去綜合醫院實習。
護理學院是協和唯一一個不在醫院附近的學院。學院經費充足,盡可能多的安排時間,讓學生們去各個醫院實習。每周前三天,程艮和同學們在北京西郊石景山區八大處路33號上課,這里是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所在地。后兩天,學院的大巴車準時出現,早上拉著他們進城,去協和或是其他綜合醫院實習,晚上再拉回來。
去大醫院實習,本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但程艮高興不起來。在一群女同學中,他的存在感太強了。病房的病人見到他,“咦,你是男護士嗎?”醫院的女護士也疑惑,“你一個男生都本科了,為什么還要學護理專業?”醫生也覺得奇怪,綜合醫院里,沒怎么收過男護士,“一個大老爺們,為什么要學這個?”
男護士,成為實習時繞不過去的話題。程艮去婦科、內科、外科、產科輪番實習,類似問題都會被不同人問上一遍。其實人們沒有惡意,只不過,這些質疑的語氣中,偶爾傳遞了男性無法勝任護士職業的味道。以及,干這份工資并不高的職業,怎么養家糊口呢?就連他自己也一度失去了信心,對學校里大多數護理學課程都提不起興趣。
在婦科、產科等科室,程艮和幾個男同學,幾乎都會面臨病人不愿男護士介入的尷尬。
多年以后,他們的90后師弟徐曉華,仍然面臨同樣的處境,甚至還被女病人“吼出去”過。
2009年,徐曉華考上了協和護理學院。和程艮一樣,他從大一就開始在醫院各個科室見習。兩年下來,消化科、骨科、普外科、急診科等等,都見識了一番,情況似乎和十幾年前沒有太大變化,普通病房和科室里幾乎沒有男護士的身影,他們大多穿梭于ICU、急診科和手術室里。
大三那年,徐曉華在婦科和產科見習。一次,帶教老師在一個小操作間給一名30多歲的女性做流產后的護理,叫徐曉華和幾個同學進來,想讓他們看看操作流程。女病人一見徐曉華就情緒激動,直嚷著叫他出去。
產房里的產婦也有不理解的。如果醫生沒有提前打好招呼,貿然叫徐曉華進來觀看傷口縫合等操作,結果必定也是被轟出去。產婦在疼痛之余,還不忘大叫,“啊,竟然還有男護士?”
即便已經十幾年過去,在很多人眼里,男護士依舊是“珍稀物種”。他們連屬于男性的護士服也沒有。除了ICU、手術室有特制的服裝,比如手術室會穿刷手服,普通科室的病房,并沒有男護士服。直到2012年,醫院里終于有了給男護士的工作服。
在那之前,徐曉華穿得和男醫生一樣,都是白大褂,經常被人錯認為醫生。他不得不一遍遍解釋,每次提起“護士”二字,心里都覺得別扭。
男性做護士也可以很出色
程艮入學的第三年,1998年,一門沒有教材的課吸引了他的注意——精神科護理學。
老師來自安定醫院,滔滔不絕,一口氣講了好幾個經手的實例,他聽得起勁,來了興致。
這門課當時在全國都是新鮮事物,協和護理學院也是剛嘗試不久,直到2002年以后,精神科護理學才被硬性納入護理本科教育,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本教材。
課程結束,有兩周實習期,在安定醫院精神科,劃重點:帶教老師是個男護士。程艮用三種關系形容了他初次去實習,和帶教老師相處的感受——像客人,像朋友,又像是師生。
讓人驚奇的是,那些在其他醫院被問了幾十遍的問題,這里沒有人再提起,大家都叫他“護士”。
“男護士”給程艮帶來的困擾,立馬煙消云散。
實習一段時間后,他才知道,安定醫院精神科,有20%~30%的護士都是男的,他們大多是中專或大專畢業。在這里,患者和家屬對男護士的存在早已習以為常。
也是在1998年,李尊柱考上了協和護理學院的專科,成了程艮的師弟。那時的協和護理學院,同時招收本科和??茖W生。
李尊柱老家在山東西北部,90年代信息閉塞,學校老師一聽協和要來當地招生,喜出望外,告訴他機會難得,好好把握。“肯定不像當地的護士,只是做輸液這種最基本的工作”,老師說。
作為男護士,李尊柱的煩惱似乎沒那么多。他有著山東人的魁梧體格,自稱是個天生的樂觀派,即便被問到“男護士”相關的問題,也毫不在意。雖然學長們有的要么畢業就轉行,要么在醫院干幾年就辭職,但他并未動搖做護士的想法。
2001年畢業后,李尊柱成了協和第一個真正留下來的男護士,在ICU一干就是19年。不過,他很少和別人提起的是,當時的女朋友極力反對他學護理,想讓他做生意。
△ 李尊柱 (吳靖攝)2003年,國內有了第一個獲得國際護理界的最高榮譽——南丁格爾獎章的男護士,名叫巴桑鄧珠,藏族人。此時很多人才意識到,原來男性做護士也可以做得很出色。
體力要求更多的科室,男護士更集中
程艮真正與自己達成某種意義上的和解,是他開始意識到,做精神科護士的價值。留在安定醫院做精神科護士,不能僅僅因為這里是一個男護士的舒適圈。
除了給病人吃藥這種簡單的操作,工作的大部分時間,他要和患者交流、溝通,“可能不僅僅是幫助患者一個人,還可以幫助他整個家庭,這個很關鍵,也是我覺得有價值的地方”。
他還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精神科護理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精神科護理和??谱o理相比,更滯后一些,發展會慢一些,發展慢的話就意味著是一個機會,我可以做得更多?!?/p>
在ICU工作的李尊柱,發現自己可以做的,也還有很多。
同樣是對重癥病人進行翻身、拍背、吸痰的三步操作,工作幾年后的李尊柱主動開始觀察,這次這個病人痰少嗎?如果痰少,是濕化不夠,還是病人自己的液體輸入太少?他會去找解決辦法,是需要一些藥物干預呢,還是再觀察看看?
作為ICU護士,李尊柱開始享受到預見性帶來的快樂,像是可以預知某些危險的到來,并及時告訴醫生。這種主動性和判斷力,讓他在某些時刻甚至可以和新來的醫生“叫板”,在病情判斷上,爭論哪種方法更有效果。
“一些人覺得做護士太沒有挑戰性,他們錯了”。護士也能做科研。李尊柱把護理看作一門手藝在精進。
2017年援藏時,他發現在西藏給病人做人工氣道濕化,病人容易喪失上呼吸道對吸入氣體的加溫、加濕和細菌過濾的作用,在吸入干燥、寒冷的氣體時,容易引起氣管黏膜干燥、分泌物黏稠而形成痰痂,可導致氣道梗阻、肺不張等多種嚴重并發癥,于是干脆自己組裝了一個濕熱交換器(人工鼻),既能產生比較小的霧滴,減少病人的嗆咳,也能持續更久。
另一個例子是,ICU的重癥病人常常需要做俯臥位通氣,病人一趴就是十幾個小時,胸前都磨破了,幾年前,他和團隊找了幾種方法,比如胸前貼膜,兩小時翻一次身,等等。雖然都是護理方式的細微改變,但在2020年新冠疫情中,李尊柱和同事們把這個經驗用于武漢的重癥病人,效果非常明顯,極大緩解了病人的痛苦。也是在這次疫情中,外界才真正意識到,ICU護士在護理中的地位。
如果非要比較男護士相對于女護士的優勢,體力,是徐曉華、程艮和李尊柱最先想到的一個方面。
現實情況也是如此,在體力要求更多的科室,比如骨科、ICU、手術室、急診科、精神科,也是男護士最集中的地方。
徐曉華在工作的時候,還常會幫忙應對一些機器故障問題。比如電腦突然死機,呼吸機、輸液泵突然異常。2018年博士畢業后,他去了上海中山醫院的心內科監護室做護士。
雖然學歷很高,但在工作的兩年內,他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
有時,他從病人的動脈置管里抽血出來做血氣分析,會不小心把血滴在床單上,但大多數女護士不會,“她們操作靈巧,比較細致”。在寫護理記錄單時,他發現女同事描述病人的皮膚狀況,能夠細致到“哪個地方有瘀斑,面積多大”,而他有時會忽略這些。
全國護士中 ,男性比例約為2%
很長一段時間,散落在各地的男護士,仍然像漂游的浮萍,難以找到同路人。
徐曉華就有過這種煩惱。雖然開始慢慢接受自己的護士身份,但是長期在一個都是女生的工作環境里,常會“被當成女生去對待”,覺得自己融不進這個圈子。實習的時候,有女同學喜歡購物,找他參謀,一兩次還行,次數多了,他就煩了,對方脫口而出,“我們就把你當女的呀”,雖是句玩笑話,但一陣羞恥感莫名上涌。找不到人傾訴。
“我們的男護士還很少,是不是可以把他們組織起來?”2011年,在一次會議上,中華護理學會副理事長、國家衛健委醫院管理研究所護理中心幺莉主任提出了這樣的設想。
第二年,2012年12月,中華護理學會終于成立了男護士工作組。這一年,中國注冊男護士在所有護士中的比例僅為1.8%。
除了職業認同感,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是工資太低。在一次和港澳臺護士的交流中,程艮對香港護士收入印象深刻:香港的精神科護士,在2012年是月薪3~4萬港幣,行政總監級別可能達到10萬港幣,而內地精神科護士的月工資只有2000~4000元。
2014年,中國護理學會男護士工作委員會成立。目的很簡單,提倡“專業、信賴、無性別差異的護理”。同時也要搞清楚幾個問題:中國到底有多少男護士?男護士都在哪里?他們怎么成長起來的?
“要吸引更多男生加入”,程艮說,他在男護士工作委員會里當主任。
△ 程艮 (受訪者供圖)2015年,程艮牽頭做了一項關于中國男護士執業現狀的調查,收回的問卷來自287個城市/地區的5939名男護士,結果很清楚地顯示了中國男護士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手術室、ICU和急診科。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調查結果:有41.69%的男護士已婚,平均年齡26歲。在婚姻問題上,男護士的境遇似乎比此前看起來好了很多。
這幾年,護士收入也有了改善。程艮去過很多地方,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問一問當地男護士的收入情況?!盎旧吓旁谥械绕系乃?,比如杭州,一般男護士獎金一個月可以拿到1萬多,然后再加上基本工資。”
最新的統計數據還沒有出來,但程艮估計,目前全國男護士的基數應該能突破12萬。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注冊護士總數為445萬人。
令李尊柱感到驕傲的是,雖然在全國范圍內,男護士的比例只有2%左右,但今年去武漢支援抗疫的2.86萬名護士中,男護士就有3300多名,占比達到11%。
編者按:
1920年,北京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成立,開創了中國護理高等教育的先河。
在中國護理發展史上 , 協和護校享有崇高的地位,建校以來培養了許多護理精英。據統計,從第一屆開始, 到1952年,協和護校培養了263位畢業生, 在這批學生當中, 就有中國首屆南丁格爾獎獲得者王琇瑛(南丁格爾獎是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為表彰在護理事業中做出卓越貢獻人員的最高榮譽)、著名護理教育家聶毓禪,還有大約27%的畢業生擔任過醫院副院長、護理系主任、護校校長、護理部主任等職務。
此外,近代公共衛生護理的創立、中華護理學會領導崗位的出任、早期各地護理分會的建立、護理學書籍的出版與翻譯等,無疑使協和成為了中國現代護理事業的搖籃。
2020年是協和護理高等教育開辦100周年。如今,協和護校已經更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學院,形成了從??频讲┦康亩鄬哟谓逃窬帧?/p>
此前這些年,護士行業一直以薪資低、工作量大、地位不高等問題很難留住人才,但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充分體現了護士的不可或缺。
八點健聞將圍繞“協和護理百年”進行專題報道,通過采訪不同年代的協和護理畢業生的經歷,去記錄護士這一行業的價值。
吳靖 季敏華|撰稿
劉冉|責編我們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原標題:《做一名男護士,是什么體驗?》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