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官网 (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故宮六百年鑒賞?|一半山川帶雨痕,從李迪讀到傅抱石

澎湃新聞記者 李梅 整理
2020-07-10 08:38
來源:澎湃新聞
? 古代藝術 >
字號

近日持續不斷的暴雨導致水位上漲、一些鄉鎮被淹、古橋被毀。南方多雨,風雨之間,歷代文人墨客往往借其抒發情懷,“風雨歸舟”“山雨欲來”等與“雨”有關的景致被描繪得極為生動,“遇雨趕牛返家的牧童”“披簑戴傘撐船的漁民”“冒雨迎風趕路的農夫”等雨中勞役的生活景象也在畫家筆下一一再現。近現代畫家傅抱石“風雨”題材的作品更被論者形容為“一半山川帶雨痕”。

在此多雨之際,“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6773257.com)推出的“故宮六百年鑒賞”系列本期呈現兩岸故宮所藏歷代名家筆下以“風雨”為題材的書畫作品。宋理宗在李迪所作《風雨歸牧圖》題跋道:“冒雨沖風兩牧兒,笠蓑低綰綠楊枝。深宮玉食何從得,稼穡艱難豈不知。”

南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宮廷畫家李迪所作的《風雨歸牧圖》是現存較早的一幅表現風雨題材的作品,也是李迪紀年最早的作品,作于孝宗淳熙元年。相關書畫學者撰文對此記有,牧童在牛背上低頭縮頸,一個的斗笠被風吹走,趕緊掉轉身去,將撿未撿的動態,兩只黃牛迎著風雨奮力前行,眼睛瞪得渾圓,身上的牛毛根根豎起,這些情態仿佛一張定格的照片,纖毫畢現地被畫家捕捉到了。而山野景色的描繪也頗見功力,尤其是風雨之中的柳樹與蘆草,大片的柳葉細碎如籠煙霧,蘆葦雖纖細卻堅韌,隨風迎舉,不同景物特有的性狀姿態都在畫家筆下呈現。雖然畫中既有風,又有雨,還有風雨欲來的慌忙,但這風雨慌忙的景象置于田園牧歌式的山野鄉間和天真無邪的牧童上,卻更加顯得安穩寧和。

《風雨歸牧圖》的詩堂上題有七絕一首,“冒雨沖風兩牧兒,笠蓑低綰綠楊枝。深宮玉食何從得,稼穡艱難豈不知。緝熙殿書”。上鈐:“御前之印”。據記載,緝熙殿建成于宋理宗紹定六年(1233),所以此題為宋理宗所寫。理宗為南宋第五位皇帝,是寧宗的侄子,他大力推崇理學,執政前期一度勵精圖治,很有一番中興的愿望。政事之余,他在畫院眾多花團錦簇的花鳥畫中選擇了這幅作題似也有心懷民生的深意。

元代繪畫以山水畫為最盛,在創作思想上繼承北宋末年文同、蘇軾、米芾等人的文人畫理論,提倡遺貌求神,以簡逸為上,追求古意和士氣,重視主觀意興的抒發。與宋代院體畫的刻意求工、注重形似大相徑庭,形成鮮明的時代風貌,也有力地推動了后世文人畫的蓬勃發展。元初山水畫家以錢選、趙孟頫、高克恭為代表,他們均對傳統山水畫進行了認真探索,并托復古以尋求新路。

元  高克恭 《雨山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其中高克恭山水融合董源二米而為云山之景,在米氏山水傳派中頗有創造性。正如元代文人柳貰所言:“房山老人初用二米法寫林霏煙雨,晩更出入董北苑,故為一代奇作。”現藏于臺北故宮的《雨山圖》可見米氏山水對其藝術風格的影響,畫中遠山近石上,皆以米家點為之,畫樹葉亦不勾勒,率以濃淡不等之墨直接畫出,水份用得特別飽滿,加以所用紙張為不吸水性,猶覺水份流動于紙上。畫家行書自題:“克恭為孟載畫雨山圖。畫竟雨如澍。快事也。”

元  高克恭 《雨山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高克恭 《雨山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高克恭(1248-1310),字彥敬,號房山,其祖先本為西域人,后定居于大都房山。其父對經學頗有造詣,高克恭幼年即接觸漢文化并達到“識悟弘深”的程度。27歲步入仕途,元世祖至元十二年至二十五年時任監察御史,元成宗大德四年至武宗至大三年官至刑部尚書。他曾多次任職江南,游賞南方山水,與江南文人畫家多有交往,從而使他獲得豐厚的滋養,對其藝術創作產生積極影響。他能詩善畫,其畫在元初與趙孟頫齊名。元代詩畫家張羽曾作詩詠贊當時畫壇:“近代丹青誰最豪,南有趙魏(趙孟頫死后封為魏國公)北有高。”但趙孟頫畫人物、山水、花鳥及竹石等無所不能,而高克恭則專長于山水和墨竹。高克恭傳世作品有《春山晴雨圖》《云橫秀嶺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還有一幅舊傳為高氏所作的《林巒煙雨圖》軸,此畫以淡設色山水畫溪邊小景,云氣濛濛,舟子身著蓑衣正欲撐舟泊岸,溯溪而上,有茅屋三椽, 遠山罩于雨霧中。整幅用筆布墨甚為含蓄蘊借,畫風近于明。

元  高克恭  《林巒煙雨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高克恭  《林巒煙雨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高克恭  《林巒煙雨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進入明代,畫風迭變,畫派繁興。在藝術流派方面,涌現出眾多以地區為中心,或以風格相區別的繪畫派系。明代初期,繼承南宋院體畫風的畫家陸續被應召入宮,明初院畫由此一時呈現出取法南宋院體畫的面貌,宮廷繪畫創作達到鼎盛時期。“浙派”是明代初期畫壇的重要繪畫流派,其代表畫家戴進廣泛學習郭熙、李唐、馬遠、夏圭等人的山水畫,又兼收并蓄融合米氏父子的米點山水,還將宋元以來的文人畫傳統也融入了自己的藝術創新之中。在晚年返鄉期間,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成為明代早期聲名卓著的畫家。

明  戴進  《風雨歸舟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風雨歸舟圖》中,畫家出色地運用了“水暈墨章”的技法,以闊筆淡墨,快速斜掃出風雨、竹、樹、葦葉、蓑衣等迎風俯偃、風雨交加的自然景色,林樹細筆攢簇,柔韌堅挺,生動地表現了“風雨歸舟”之意。溪橋趕路的農夫、路人,披簑戴傘撐船漁民,點景人物極富有生活氣息。此圖空間布局為高遠三段式構圖,遠山峰巒直下不繪山腳,染多于皴,稍顯平板。近、中景山水雨景朦朧,各類樹木輪廓畫法各異,頓挫粗細變化多;橋面、木支柱勾勒用筆線條斷續變化大。通過山水虛實掩映形象及樹木搖曳動勢,表現出狂風驟雨的自然景色。這種描繪一時之間的風雨乍來,呈現出充滿戲劇性的趣味,正是浙派畫家所喜好的。

明  戴進  《風雨歸舟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戴進  《風雨歸舟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戴進 (1388-1462年) ,字文進,號靜庵,又號玉泉山人,錢塘 (今杭州) 人。他年輕的時候心靈手巧,是一名金銀首飾匠人,后來在大街上偶然看到自己精心制作的金銀器首飾,被熔金者毫不吝惜地扔進爐中化為金液,他大感失望,由此覺得“鍛工”的職業與他“成就不朽之業” 的理想相去甚遠,于是聽從朋友勸說改行從事繪畫。戴進一生命運坎坷,屢遭排擠和毀謗,窮困潦倒,郁郁不得志。但也正因為這樣,才有了異乎尋常的藝術成就。

“風雨歸舟圖”題材始于宋代,包括李唐、蘇顯祖在內的畫院畫家都有《風雨歸舟圖》傳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元人所作《風雨歸舟圖》描繪大雨傾盆,江濤洶涌,漁船停歇岸邊,鵜鶘棲息船竿上的場景。畫中松下茅屋有人憑欄舉目遠望,對岸景色盡在煙雨中,屋宇、柳林隱約可見。夏日煙雨景致,以大排筆刷成。風雨激起波浪,人物冒雨迎風之情,表現極是生動。而戴進的《風雨歸舟圖》構思奇巧,手法獨特,構圖上并未采用傳統的山水構圖程式,而是別出裁地用一種“s”型構圖,在畫面中先用樹石占據右下角,呈現一個三角形,這與馬遠《山徑春行》的左下角有相似之處,都采用了“邊角式”構圖中的黃金一角,這也是南宋院體典型樣式山水畫的殘缺性構圖,也是我們所說的“馬一角”、“夏半邊”。但與之不同的是,戴進的畫面并不是截然而止,而是蜿蜒至左面,以虛虛實實的用墨延伸至遠山高峰,這是他對于南宋院體繪畫突破性的嘗試。

元人  《風雨歸舟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人  《風雨歸舟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人  《風雨歸舟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中期在蘇州興起的“吳門畫派”逐漸取代了宮廷繪畫和“浙派”的地位。“吳門畫派”在山水畫的成就尤為突出,無論對“元四家”或南宋院體繪畫,都有新的突破。“吳門畫派”開創者沈周(1427-1509)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域有承前啟后的作用,他書法師黃庭堅,繪畫造詣尤深,兼工山水、花鳥,也能畫人物,以山水和花鳥成就突出。 在畫家傳世諸作中,《西山雨觀圖》是沈周一生極為重要的作品,也是尚未引起足夠的注意一件作品。此圖原藏清宮,《石渠寶笈·續編》著錄(3函28冊258頁),后流入民間。1957年故宮博物院購藏時畫心完好,但后幅自題詩殘缺,跋文不知散失何處。2002年,收藏跋文的美籍華人得知畫卷藏于故宮博物院,特將跋文出售相讓,使之珠聯璧合。

明 沈周 《西山雨觀圖》卷(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卷前文征明題《西山雨觀》
徐霖題《元氣淋漓》

《西山雨觀圖》是沈周1488年62歲之作,描繪的是蘇州西山煙云變化、雨霽煙消的景色。沈周仿南宋書畫家米友仁的筆法,描繪峰巒連綿起伏,山間云霧出沒,林木層疊,村莊、湖泊、小橋被籠罩在煙靄之中。山石和草木均用水墨點成,渾然一體,不見線條及皴擦的痕跡,顯示出畫家高超的繪畫水平和獨到的審美韻味,也寄托了畫家深厚的情感。此畫卷前由文征明題《西山雨觀》和徐霖題《元氣淋漓》引首,畫后沈周長題今殘存其半,卷后則有九家題跋,是明代書畫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作品。沈周畫后自題:“怪是浮云塞此圖,雨聲颯欲出模糊。老夫正急西山役,泥滑天陰啼鷓鴣。八日雨作,廿五日擇葬老妻,兒輩在西山筑灰隔,積陰妨事,郁郁無好眠食。客偶持元暉此卷投余,詩發所觸耳。明日雨止,喜復開卷,心目頓豁。因憶元遺山詞語云:‘樹嫌村近重重掩,云要山深故故低’,語中似有此畫,恨不能書以為對題也。卷后有此空方,漫附戰筆,忘乎情勢之外,雖形穢,不自覺矣。弘治改元11月9日,沈周。”

沈周畫后自題殘卷

沈周于23歲(1449年)與陳原嗣之女、吳郡征士陳蒙(育庵)之妹結婚,甚為恩篤。而于1468年沈周60歲時夫人因病喉而離世。花甲之年,而喪老妻,沈周于情何堪。是年冬“悼內”詩有“生離死別兩無憑,淚怕傷心只自凝”之詠嘆。故上文題款“擇葬老妻”,行文發自肺腑,出于性情可以想見。此時的雨直接關乎畫家心中陰睛,而偶因米元暉(米友仁)《水墨山雨圖》所觸發的詩畫也更能直抒畫家胸中之意。

明 沈周 《西山雨觀圖》卷(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明  沈周  《鳩聲喚雨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除了直接寫雨景外,沈周在另一件《鳩聲喚雨圖》中還描繪了一只喚雨的斑頸鳩。棲踞在枯枝上的斑頸鳩,其羽色本來就較為樸素,再配上“咕-咕咕-咕”的淳厚叫聲,雖不知是否真如畫名所說能喚雨,但這份質樸,卻是作者沈周身為文人畫家所偏好的感覺,故以文人畫古拙而非工巧的面貌來表現之。簡單的構圖,寫意的筆墨,用規律粗短的筆觸畫樹枝;畫斑頸鳩則用筆圓厚,造型憨厚稚拙。通幅的筆法看似草草而不經意,實則蒼勁老辣,是呈現筆墨趣味的作品,也畫出了枯寂的意境。

明  沈周  《鳩聲喚雨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故宮博物院的館藏中,描繪雨景的作品包括明代劉玨的《夏云欲雨圖》、張路《山雨欲來圖》等。《夏云欲雨圖》繪夏日深山,層巒疊嶂,烏云滾滾,茅屋隱現,飛瀑直下,行人來往,意境深幽曠遠;“山雨欲來”的畫題則是后人根據畫面內容添加的,用于此圖可謂恰如其分。圖中繪高山深壑,泉石溪流,云霧迷蒙,樹枝搖曳,一幅大雨將至、風云突變的情景。全幅以大筆潑灑,水分濃郁,用筆粗放不羈,水墨酣暢淋漓。作者采用毛筆亂點的手法畫樹葉,將風雨中飄搖的枝葉表現得生動而富有神韻。而在臺北故宮院藏中,描繪雨景的明清畫家還包括明代文徵明、藍瑛、林山,清代唐岱、高其佩等人。

明 劉玨 《夏云欲雨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明  張路 《山雨欲來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明 文徵明 《風雨歸舟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林山 《風雨歸舟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近現代畫家傅抱石“風雨”題材的作品常被論者形容為“一半山川帶雨痕”,其筆下的《風雨歸舟圖》只見一葉扁舟在暴雨狂風中前行,船夫用足力氣猛搖船槳,主人撐起雨傘盡量躲避著傾盆而下的雨水。岸邊的蘆葦為狂風所折,遠處的山巒也被風雨模糊成迷蒙的一片。逼真的風雨效果令人仿佛置身其間,似能聽到風聲、雨聲、水聲、雷聲交織出一曲交響樂。傅抱石在吸收中外繪雨技巧長處的基礎上,成功地表現出原本沒有固定形狀的雨水的氣勢,形成強烈的感染力。如在《暴風雨圖》中,畫家通過控制下筆的方向與力度表現出暴雨的速度之急和力量之猛,從而強化暴雨給人帶來的真實感受。談及畫雨,傅抱石認為古代畫家“不直接畫雨,而能使人產生下雨的感覺。……到了清代的金冬心,開始摸索直接畫雨的方法。我受了他的影響,也吸收了西洋水彩畫的表現方法。但是,對我來說,最重要的老師是大自然本身。”

近現代 傅抱石 《風雨歸舟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近現代  傅抱石 《暴風雨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本文部分圖文資料來自兩岸故宮,另參考引用《李迪和他的花鳥畫》、《沈周西山雨觀圖卷》等研究文章)

    責任編輯:顧維華
    校對:張亮亮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线上kk娱乐城| 百家乐官网洗码全讯网| 百家乐辅助分析软件| 大发888娱乐城df888| 百家乐视频多开| 易胜博网址| 关于阳宅风水24山知识| 缅甸百家乐官网博彩| 百家乐博娱乐网| 金城百家乐官网买卖路| 大发888网址是什么| 百家乐辅助分析软件| 百家乐官网庄闲偏差有多大| 棋牌娱乐城注册送58| 十六浦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官网美女视频| 六合彩全年资料| 百家乐庄最高连开几把| 找查百家乐玩法技巧| 百家乐游戏必赢法| 百家乐官网1个人| 鸿博娱乐| 威尼斯人娱乐场官网网站是多少 | 禹州市| 大发888注册网址| 利澳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官网任你博赌场娱乐网规则| 曲周县| 大发888娱乐场zb8| 大发888手机版下载安装到手| 百家乐号破| 巴比伦百家乐娱乐城| 百家乐书包| 百家乐庄闲当哪个好| 做生意房子选哪个方位| 金昌市| 博彩交流| k7线上娱乐城| 大发888真人| 申博太阳城娱乐网| 全讯网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