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張文宏、顏寧等談抗疫:北京為何需要大規模核酸檢測
來源 | 未來論壇“理解未來”第十三期
2020年的上半年,全世界被小小的新冠病毒攪得天翻地覆。面對依然嚴峻復雜的疫情,未來論壇聯合科學、醫藥、臨床等領域內的知名專家,并特邀一刻talks共同打造的“《理解未來》科學講座:病毒與人類健康-專題科普”已正式上線。每周一期,全方位專業解讀病毒及流行病相關領域知識,深度分析謠言與真相、樂觀或恐慌,給你權威解答!
疫情之下,我們應該學會科學、合理、全面的認知并應對這場全球共同的災害。科學決策、理性抗疫,在點暴發成為常態的情況下進行新常態的生活和工作。繼十一期祁海為大家詳解新冠病毒的免疫反應之后,7月3日的第十三期直播依然由顏寧擔任主持,邀請5位嘉賓及線上其他科學家共同討論,針對國內外新冠疫情的形勢,為我們解析疫情常態下的理性防疫及應對,分析國際疫情的走向與未來。
本文由《返樸》根據討論全文整理修改,分上下兩篇發布。
主持人介紹:
顏寧: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講席教授、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返樸》總編
嘉賓介紹(按姓氏字母排序):
陳劍:馬里蘭大學商學院管理科學博士,研究方向是量化金融,最近的課題是疫情的最優化防控決策以及全球各個國家地區的疫情風險指數。
牛俊奇: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轉化醫學研究院副院長,2003年曾參與抗擊SARS疫情中,現在的主要工作是研究新藥的早期臨床試驗,及一些肝臟疾病的研究。
祁海:清華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主要從事基礎免疫學研究,從免疫學角度關心新冠病毒和宿主的免疫交互作用。
史雋:瑞士諾華制藥公司資深研究員,《返樸》公眾號專欄作者。從事代謝類疾病藥物研發,近期轉向研究孤兒病基因療法。
張文宏: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
上海的夜市讓人放心
顏寧:先和大家匯報一下我身邊的疫情發展。普林斯頓大學3月23日全校關閉,只有一些特別關鍵的、與疫情相關的研究,或者學校最基本的維護人員可以工作,到6月18日我們終于迎來了返校。但本科生秋季能不能返校上學還不一定。所謂的返校是指需要在實驗室做實驗的,包括博士生、博士后、教授、技術員可以返校了,但是行政人員,包括計算、文科的,凡是能夠在家工作的還是要在家,主旨是降低學校人口密度。
各個實驗室也有嚴格的要求。我們返校前已經做了特別嚴密的規劃,包括網上完成常識培訓,比如勤洗手、戴口罩等等;另外,要保證在實驗室室內的任何時候,大約每15平方米之內只能有1個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保持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我們實驗室常駐9個人,分為三班倒,8小時一班,所以150平米左右的實驗室任何時候只有3個人,已經運行一周,大家慢慢習慣了。這就是我們實驗室的新常態。
張文宏:說句實話,上海最近情況還可以。前兩天我去醫院附近靜安寺旁邊的夜市查看了一下,整個夜市熙熙攘攘,大家戴口罩去逛街,整體上比較自覺。我感覺到一種新常態的回歸。
現在全國都面臨的一個大挑戰,就是散發病例出來,該怎么應對。上海11月還會迎來進博會,屆時可能會有大量不同國家的人走航空入境,這方面如何進行防控?所以中國在國際航空開放后還要探索防疫策略,進行深化與調整。
當前北京出現散發病例后,有一個小規模的暴發,北京非常智慧地處置了這些問題。按照目前的情況,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疫苗出來之前,國際疫情終止之前,相信中國采取的做法都是盡量讓疫情處于可控狀態,最好只是散發,不要出現暴發或者大量成簇性的病例。如果是散發病例,及時處置、精準防控,對經濟的影響可能最小。
我們經歷了上海的第一波疫情和第二波疫情,第二波是輸入性的,現在還沒有結束,估計輸入性病例會越來越多。防控策略其實有幾種做法,最厲害的當然是鎖掉,其次是關閉,第三是城市慢下來。上海在第一波的時候,整個城市并沒有完全關閉,采取的是慢下來的做法。后面如果有散發病例出來,我們應該會采取類似的辦法,并且還可以做得更好。我也希望國內防疫不要太影響經濟的發展,所以這次北京的經驗對我們的意義非常大。在沒有出現散發病例之前,我估計上海會不斷推動新常態的前進。這兩天我到夜市逛,已經充分感受到大家要維持經濟活動的最基本期盼,我相信這個期盼對全國來講還是非常重要的。
牛俊奇:吉林在這次疫情中應該說比較幸運,在疫情早期發病的人數始終處在全國最低之列。但當全國形勢比較平穩以后,在俄羅斯打工的勞務人員回到吉林,引發了一小波的反彈。但總體來講病例不是特別多,吉林省確診病例總共155人,在2700多萬人口中,這么少的發病人數應該屬于罕見病。
目前我覺得更重要的是重新啟動經濟,把防疫工作納入常態。讓人們的心情平復下來,生活進入正軌,是更重要的。如果經濟得不到發展,我們面臨著失業、貧困,這些打擊可能比疫情本身帶來的損失更加嚴重。我們很欣賞領導人過去講的一句話,一個領導者要十個指頭彈鋼琴,要全面推進社會生活的進步和回歸,回歸正常秩序。
祁海:剛才張老師、牛老師講了兩個目前沒有疫情的地方,北京現在是有疫情的地方,在北京的人覺得“低人一等”,出去要隔離。我只能從我自身的感受講幾點,我住在海淀區,離新發地還比較遠,新聞上每天看到有多少病例發生,目前似乎所有的病例,流行病學上還是能夠找到起源地的。居民區的傳播可能還不是很嚴重的。我看現在每天的新發病例數目在逐漸降低,疫情應該是控制住了,大家還是謹慎樂觀的。
我想講一下我個人對控制方法的感受,繼續討論防控措施最好的度到底在哪里。比如說我的工作單位清華大學,下周開始所有人都必須測核酸,不管你曾經到過哪兒都要檢測,要7天內陰性才能進校。好像也不是成文規定,但北京確實也在大規模地檢測,不知道是不是要所有人都查一遍。都查,可能會發現一些無癥狀的帶毒者,對疫情防控可能有利,但是代價也是巨大的。武漢查了一遍,1千萬人里發現了300個無癥狀的核酸陽性,也不一定必然是有傳播力的病毒。所以,在我理解,北京的檢測是為了早發現、早隔離,大規模檢測的主要邏輯就在這里。
應該是出于首都的特殊性吧,所有的事情都要讓路,比如所有的小學都不能開學了;某一個街道有個病例,所有街道都要劃分中風險、高風險。從防疫角度可以理解,但是老百姓心里也產生一種不快,樸素地說,什么時候是個頭兒呢?到底現在可以出去吃飯還是不可以去吃飯?到哪個餐廳能吃飯呢?北京人愛吃涮羊肉,前兩天我看聚寶源變成了中風險。所以怎么能在合理的范圍內,在新常態下工作和生活,是個問題。北京可能有它的政治、經濟特殊性,我們正在經歷這個摸索過程。
總體而言,雖然我沒有機會去上海逛夜市,但除了出來進去戴口罩,我并沒有感到特別巨大的變化。就是從新聞上可以看到北京現在有散發病例,正在大力防控。
史雋:美國現在又開始重新第二波了。我在波士頓,從3月13日以來就沒有去過公司上班,一直在家到現在。2月底我們這兒有一個生物制藥公司Biogen開了一個高管會議,因為當時有從歐洲來的高管,直接在會議中傳播了一大批人,這算是波士頓疫情的導火索(詳見《波士頓新冠暴發危機:Biogen年會病毒大傳播始末》)。但是不得不說,后來的病例不一定完全是這個高管會議來的,因為還有紐約的輸入。3月底是波士頓疫情最嚴重,最黑暗的時期,所有的學校都停了,大部分公司都讓在家工作,建議大家不要坐公共交通,商店也全都關門,高速上也沒有什么人,基本處于靜止狀態。但是現在來看,波士頓所在的整個馬薩諸塞州(麻州),算是美國控制得比較好的州,有一篇文章說整個麻州的傳染率基本上是全美最低。因為現在逐漸放開,我們馬上(7月6日)就要進入第三階段,這意味著鍛煉的地方也可以逐步開放了。但到9月份能否復學還有個很大的問號,雖然州長非常有決心,但這個還是不一定的。
我們公司從3月份到6月1日之前,大部分人都在家上班,只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新藥研發人員可以去公司。因為人很少,所以基本比較安全。6月1日以后,50%的人可以上班,如果做實驗,要保證2米內只有一個人。我們實驗樓是開放空間,在疫情條件下立刻變成了劣勢。我們有時候開玩笑說,疫情會不會徹底終止開放式辦公。所有的實驗室,原來兩個人在一條實驗臺上,現在四個實驗臺只能去一個人,所以必須上午一波、下午一波,最多不能超過50%的人,基本慢慢在恢復正常運行。
雖說麻州控制得比較好,但全美就不是了,這也是現在很熱門的話題。現在有人說第二波開始,但也有人說美國從整個國家來看,一直沒有到底過,只是可能會有很長的平臺期。總體來說,東北部這幾個州確實是有一個“峰”然后降下來了,而原來沒有經歷過很大“峰”的南部和西部反而有抬頭的趨勢。
國際抗疫,兵分三路
顏寧:我拜托史雋寫疫情觀察,我本來開始說你寫寫身邊,結果她心懷天下,不僅看波士頓,看麻州,看美國,世界形勢她也很關心,就請史雋講講過去半年來國際疫情的走向。
圖1
史雋:大家看圖1的數據,根據統計判斷,綠色線代表的國家疫情基本上結束了,黃色線的國家是已經快要結束了,紅色線是完全沒有控制住的國家。
綠色線最典型的例子是冰島和盧森堡。冰島是島國,人又少,做了很多歐洲國家沒有做到的事情。冰島有一個生物公司叫做deCODE,是做生物信息學測試非常著名的公司,新冠疫情暴發以后,冰島很快開始由政府和deCODE一起合作做大規模檢測。當美國還在說只測從中國來的、或者和有中國旅行史人的有接觸的人的時候,冰島全國的人只要想測都可以測。而且他們還做大量的基因測序,現在全球共享的病毒序列很多是從冰島來的。只是在3月底的時候,因為很多國家做核酸檢測,相關化學試劑和材料短缺,檢測才中止過一段時間,因為他們也有短缺。后來這個問題解決了,他們繼續做很大規模的測試。在這張圖的右邊放了一張圖(圖2),是從2月21日到現在的檢測量,可以看到冰島的檢測量一直非常大,他們真的做到了全民檢測,只要你想測,就給你測。
圖2
冰島這個國家完全沒有關學校、不上班,整個國家基本上照常運轉。當然它的優勢在于人口密度比較低,又是島國。它的基本策略是檢測,測完以后建議居家隔離,疫情控制得非常好——雖然它的確診人數相對人口比例是很高的。第一個國家報道的、關于大規模的無癥狀感染者比例的研究是從冰島來的,所以這個國家做得還是很不錯的。另一個類似的國家就是盧森堡,開始檢測量也非常大。
第二行黃色線這三個國家做對比:韓國、德國和瑞士。韓國早期疫情暴發是因為輸入性病例,也是進行大量的測試,測試以后隔離,疫情很快就控制住了。德國有個病毒學家Christian Drosten,一開始很快就做出了核酸檢測的試劑盒,而且敏感度非常高,根據他發表的數據,可以檢測到5copies/ml。德國也是大量的檢測隔離,疫情嚴重的時候也是停課,鼓勵在家上班,但是他們5月份已經逐步開放,現在有一個小的回升,因為屠宰場里東歐來的工人感染了。瑞士和德國的模式差不多,也是大規模測試。稍微有點不同的是,瑞士控制得比德國更少一些,它沒有嚴格執行居家令,中間停了兩周的學,然后很快就開了,也沒有嚴格禁止聚眾活動。
第三行紅色線的代表性國家有印度、瑞典和英美。瑞典這個國家值得提一下,它不關學校,什么都不關,最終目標是群體免疫。但是現在群體免疫的政策被詬病很多,瑞典的疫情一直在上升。我看了各個國家的數據,和檢測量比了一下,可以說,越早大規模檢測,控制得越好。美國現在檢測量開始放大,但是錯過了一開始檢測的黃金時機,就很難控制住了。
訣竅:盡早大量檢測、發現及時隔離
祁海:冰島人口密度太低,社交距離很遠,社會也比較團結,是不是這些特殊性給它創造了獨特條件?冰島人也少,可以負擔得起所有人翻來覆去地測。
史雋:我們可以把冰島和瑞典比一比。瑞典的抗疫經驗在美國有表揚的有批評的,來回波動。一開始3、4月初,很多人認為瑞典的政策是對的,瑞典什么都沒有做,就說目標是群體免疫。但是它有一些優勢:他們的民眾比較相信專家的話。其次,瑞典年輕人比較多,而且單身的比例非常高,據說一個家庭只有一個人的比例非常高,居家上班又比較多,據說這就是為什么瑞典即使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ICU病房也沒有短缺,也沒有出現醫療擠兌。當時認為,瑞典的抗疫經驗很值得學習,但現在看來并不是這樣,也有很多人批評瑞典直接犧牲了老人,只保留年輕人。
瑞典和冰島人口密度來講差不多,但冰島的做法就和瑞典很不一樣,一開始冰島大量的測,瑞典是不測,如果生病就去醫院治。所以我覺得冰島控制得好不完全是人口密度和生活習慣的原因。
顏寧:你反復強調的一個經驗就是要大量地檢測,及早發現,發現了就隔離。
史雋:早期測很重要,后來如果想追著測(如美國),可能就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因為如果已經成指數上升趨勢的話,后來不能強制把人隔離,就很難控制了,更何況還有無癥狀感染者。麻州一開始每天只能測3千到5千,現在每天測1萬多,最差時候的檢測陽性率百分之十幾,現在的檢測陽性率已經低于2%。雖然錯過了一開始的黃金時期,后來不停地想趕上,還是有點作用的。至少到最后還是能夠控制得住。
神秘的檢測準確率
顏寧:說到檢測,包括冰島、德國還有現在美國,你有沒有留意各個國家這種檢測的準確率?我印象里全世界各個國家誰也做不到百分之百的準確率。
史雋:對,做不到。新冠病毒的感染是從上呼吸道到下呼吸道,敏感度高的,比如德國的試劑盒,Christian Drosten發文說能檢測到5copies/ml,9個病人基本上整個病程——從有癥狀開始一直到第28天——在各個樣品中都能檢測到。
但美國的檢測數據是做不到德國那樣的。美國現在很大問題是百花齊放,不是一家的試劑盒。麻省理工學院的Broad Institute用的是麻州很好的試劑盒,可以做到200copies/ml。如果試劑盒敏感度不高,病程稍后一點,鼻咽拭子的樣本就不一定能夠測出來了。所以檢測準確度不好說。美國估計核酸檢測大概有20%的假陰性。不知道別的國家會不會更好一些,但我沒有看到比較好的相關統計數據。
牛俊奇:PCR檢測陽性率比較低,一方面反映試劑盒的靈敏度問題,一方面也可能和這個疾病的特點有一定關系。新冠肺炎,基本有短暫的病毒血癥,所以如果抽血檢測,PCR陽性率不會太高。這個病毒復制的部位,主要在下呼吸道,現在檢測標本基本上是口腔或者鼻腔,這些部位的細胞里面病毒復制水平比較低,所以如果用肺泡灌洗液,PCR早期檢測的陽性率會接近90%以上;而在上呼吸道或者口腔鼻腔取樣,檢出率又在20%和30%左右。所以說檢出率是和疾病的特點有關系的。
10%的確診比例是怎么算出來的?
陳劍:我一直在關注美國的確診、檢測和陽性檢出率。
圖3
圖3是美國的總檢測數,紫色線是每天檢測數,從最早的每天大概檢測15萬到現在每天能夠檢測50萬到60萬。綠色線代表陽性檢出率。前兩天美國CDC的主任Redfield說,美國的確診人數可能是只占感染數的10%,總共感染數大概2000萬。不知道他這個數字從哪兒來的?
史雋:其實不只是他,歐洲的很多推測也是差不多,他們認為每個確診的對應有8到10個沒有被檢測出來的。通過比較抗體檢測的數據和核酸檢測的數據,就能確定基本上是1:10的比例。
圖4
大家看圖4的數據,這是美國COVID-19 Tracking Project每天公布新的最新數據。可以看到東北部在4月1日有個非常大的峰值,然后慢慢下來。現在中西部稍微有點上來,非常差的是南部和西部,一直在往上升。后兩者之前并不是很嚴重,當時說南部和西部控制住了,只有東北部受紐約影響一直不是很好。
圖5
再看圖5就非常直觀了。這是今天的數據,用顏色表示,這幾個南部和西部的州比較差,東北部已經好很多了。
圖6
圖6和陳老師剛剛展示的那個Excel圖表差不多,以10%為分割線,測試陽性率10%以下的州在左邊,測試陽性率高于10%的州在右邊。最差的就是亞利桑那州,陽性率遠遠超過所有別的州。
怎樣判斷檢測是否充分?
史雋:德國5月份剛剛開放的時候,檢測陽性率在8%。他們怎樣知道檢測充分不充分呢?這就要看陽性檢測率的年齡分布了。
疫情一開始受影響最大的是老年人,因為老年人容易出現癥狀,檢測量不夠大的時候,只能有癥狀的人才能檢測,所以那時候確診人的年齡都偏高。Christian Droston比較了荷蘭和冰島的情況(圖7):荷蘭那時候檢測量不夠大,檢測確診的年齡峰值是在55歲左右;冰島檢測量非常大,年齡峰值在40歲到45歲之間。Droston認為,德國的檢測數據非常靠近冰島,這證明德國的檢測量已經足夠大,能夠反映真實情況。
圖7 冰島全民檢測,德國將其檢測結果的年齡分布作為標準。(該圖未出現在直播中)
這樣,在檢測陽性率是8%的時候,德國開放,慢慢恢復正常。現在麻州的檢測陽性率已經差不多有一個多星期是在2%以下,增大檢測量后,還是低于10%,這說明控制得還不錯。但是高于10%的州,肯定還是有一定問題的。
圖8(上下)
圖8顯示的是7天來,美國整個檢測量一直在放大,但是死亡率總體來說是在降低。檢測量(圖8下)和陳老師剛才顯示的圖表差不多,一直在增加,和一個月前比較基本上翻倍了。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建立了一個模型,認為美國每天檢測50萬人,才能夠把所有感染者都找到。那為什么現在檢測量上來了,確診人數也在增加,然而死亡率降低呢?
圖9
道理一樣,還是要看年齡。美國CDC發現,擴大檢測后的結果(圖9)顯示,年輕人的確診比例基本上保持不變,但是年紀大的(50歲和65歲以上的)就明顯降低了。這說明年紀大的人確實在注意保護自己盡量不要感染。而更多年輕人不一定有癥狀或者只有很輕的癥狀,但經過檢測以后被發現了。
圖10 不同年齡階段確診人數占比
圖10也清楚地顯示年紀大的人確診率越來越低,年輕人占確診人數的分量卻越來越大。
牛俊奇:所有的傳染病都應該有不同的感染形式,包括顯性感染(即病人發病)還有隱性感染。一般來說,隱性感染的比例遠遠要高于顯性感染,新冠病毒肺炎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所以我們看到相當多的無癥狀感染者,這是合理的。根據現有的數據看,這種無癥狀感染者的比例可能會比我們最初判斷要高得多。
只檢測,不隔離,山姆大叔也沒戲
張文宏:現在確診新冠,只能用核酸,其他方法都不行。因為感染過以后,抗體可能會維持一段時間,這種病人事實上不具有傳染性,所以抗體陽性也不一定有高的敏感性。而且,在感染初期,抗體檢測還可能假陰性。目前作為確診只有一種方法,就是核酸檢測,但是它在病毒量很低或者采樣不理想的時候會有假陰性。
我們在很早就在國際上發表了關于核酸檢測假陰性的問題,樣本不是太大。當時武漢報告有假陰性,我們研究發現核酸檢測一次的假陰性有20%左右。現在任何一個PCR檢測方法,有些可能會敏感一點,但是假陰性率10%左右是逃不掉。
但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美國檢測量也這么大了,為什么搞不定呢?美國檢測量大沒有起到很大作用的原因是什么呢?
因為它只檢測而不充分隔離,這對于控制傳染就不夠了,這是核心問題。美國的有效隔離和追蹤是做得非常不充分的,而所有增大檢測量的做法,只有在有效隔離和追蹤的情況下,才對控制傳播有價值。現在美國新冠的病死率也在下降,人都是趨利避害的,老年人看到生這個病可能會死掉,他們會自己保護自己,所以現在美國老年人不出來,陽性檢出量就下降了。很多我認識的華裔老人幾個月不出來的,史雋你也在美國,一般會發現美國華裔子女去見父母的時候,有時候拿著菜籃子,東西放他家門口,自己就走了,怕無癥狀感染傳播給老人。以后可以方便點,做過核酸檢測再過去就可以見面了。核酸檢測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做抗體檢測會比較麻煩,需要抽血。現在人山人海在搭棚做核酸,如果抽血怎么樣?會非常麻煩。
張文宏:中國武漢做的事情和史雋前面講的冰島是一模一樣的,最大的作用是示范效應。對武漢這樣的超大型城市做全民檢測,1千萬人只發現300個無癥狀,值不值得?這不能純粹從經濟學角度考慮,還要從社會學以及疫情防控的目標來考慮。
武漢全民檢測的時候我提出過一個觀點:如果一個國家人口在幾千萬人之內,醫療資源又不夠豐富,那么疫情發展很快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與國際社會合作,進行全民核酸檢測。
武漢的全民檢測總共花了10到20天的時間,但有一個要求,就是后面的隔離必須跟上,這樣可以很快控制一個小國家的疫情。隔離跟不上,做了也沒有用。
北京是全國乃至世界的防控模板
擴大檢測的目的是維持經濟運行
史雋:我再補充一下,美國不能強制隔離,這是很麻煩的事情。最好是檢測出來就隔離,但是美國只能建議隔離,能做到的就是給你打一個電話,建議你待在家里,萬一你出去了它也沒什么辦法。不過很多公司開始強制上班戴口罩,超市、公園也強制戴口罩。美國東北部經歷過峰值,比較重視,至少從麻州來看,跑步的人都戴口罩,也沒有什么堂食餐館,大部分都是外賣。而西部和南部一開始并沒有經歷過很黑暗的暴發時期,就不是很重視,大街上、海灘上戴口罩的也比較少,結果現在疫情又開始有反復。
我一直開玩笑說這是病毒的“不破不立”,沒有經歷過黑暗時期,人們對病毒就沒有畏懼心理,就不會重視這件事情。
張文宏:在美國,史老師的實驗室,四個實驗臺只能一個人上班。中國如果開學了,北京每個人都檢測了,四個實驗臺就不需要進行社交隔離,四個人全部都能上班。所以說, 北京現在擴大檢測,可以達到像武漢這樣的目標:全部檢了,也就300人無癥狀,城市就可以徹底開放了。
一開始我們以為檢測速度很慢,全武漢檢測不大現實,但是中國再次積聚力量,提升速度,工作分配到每個社區,集中采樣、集中檢測。10個樣本、20個樣本同時檢測,這里假陰性率有可能會提高,但是不要緊——對這個城市而言,只要達到80%到90%的檢測量,對于整個防控的意義就是極為巨大的。
中國有一個做法,陽性即隔離,但美國做不到。估計武漢停擺一天,整個城市損失60億,北京如果停擺,全國要付出的錢更多,每天損失的金額不可預計。所以現在實施“精準防控不停擺”的做法非常智慧,非常重要,堪稱防控模板。
陳劍:我們算過,第一季度全國GDP的損失大概35000億人民幣左右。
張文宏:北京所有的人全部做檢測大概幾十億就可以解決。北京后面怎么做,取決于我們到底采取怎樣的策略。如果進行廣泛的檢測,可以維持經濟活動繼續進行,我認為這種檢測就是有價值的。
不要擔心北京的檢測能力
顏寧:說到檢測,我們一直擔心檢測能力受限。北京現在一天能夠檢測多少例?
張文宏:千萬不要擔心北京的檢測能力。國家已經組織力量幫助北京提高檢測能力,它的檢測能力一定會超過武漢的。但北京是不是全民檢測,這個事情沒有說。北京現在的病例數不多,而且目前為止基本上還是和新發地有關聯,個別病人可能查不到流行病學相關性。
祁海:我有一個疑問,要出現多少個新的案例,才開始做全民檢測呢?是10個還是100個還是1000個,還是有聚集的,還是已經在社區里傳播的時候,才開始做全民檢測?因為疫情很可能反復,在疫苗出來之前,幾千萬人口的城市可能會做個四五次檢測。雖然檢測的錢不是問題,但還有其他社會代價,這個度到底在什么地方?
史雋:我覺得越早檢測越好。美國的教訓就是試劑盒的問題導致開始大規模檢測晚了。一開始的黃金時期很重要,不一定全民檢測,但是要檢測量足夠大,找到越多的病人越好。
張文宏:史雋老師講的這點我比較同意,北京從來沒有說要全民檢測,這個策略我認為是對的。北京現在是精準防控,重點區域包起來,對重點區域實施全民檢測。非重點區域,自愿檢測。這個策略能夠保證北京經濟的運行。這也是全國、全世界都可以用的一個策略。如果每次有幾個病例出來,整個城市要停掉,那么代價就太大了。北京因為事關重大,現在進行精準區域的全民檢測,非高危區域的自愿檢測。這是給全國做了一個示范,將來全國別的地方也會出現病例,怎么做,肯定是在北京樣板上修改,具體怎么修改就看各地政府的智慧。
牛俊奇:武漢大概用10天時間檢測了1000萬人口,檢出結果300多例基本是無癥狀攜帶者,后來的數據證明這些人沒有傳染性。在北京以及其他地方的流行區,流行人口數遠遠低于武漢,北京目前對人員的行跡追蹤做得非常好,似乎不用開展全民檢測,只要檢測精準人群就行了。如果開展全民檢測,可能會加劇全民恐慌,造成間接成本遠遠大于直接成本。特別是從目前疫情來看,北京疫情基本得到了控制,發病例數越來越少。這種情況下要慎重考慮全民檢測。(未完待續)
(本文原題為《張文宏、史雋、顏寧等探討科學抗疫:北京為何需要大規模核酸檢測》,微信首發于公眾號“返樸”,澎湃新聞獲授權轉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